-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038814
- 條形碼:9787214038814 ; 978-7-214-03881-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興起,以及這種經驗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含義。本書的觀點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傳播、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社會歷史思想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20—19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為中心,在現代中國思想發展的脈絡下,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闡明了其時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歷史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他們對其時中國的革命性大變革的專注是如何塑造了他們處理理論和歷史問題的方式的。作者阿里夫·德里克認為,盡管這些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學術上存在著應受責難的瑕疵,盡管他們經常是在粗糙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但是他們對于中國史學研究的貢獻卻是持久的。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興起,是由其時中國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決定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對“歷史”與“價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對中國革命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目錄
中文版序
序言
章問題
第二章背景
五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社會政治、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與社會史論戰的起源
第三章革命和社會分析
1927年以前的革命分析
共產國際的領導和中國革命
關于中國革命的論戰
論戰及其意義
第四章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
陶希圣、朱佩我和中國的封建社會
封建制度、商業和社會變革
第五章郭沫若與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
郭沫若的中國歷史分期
奴隸制問題
對于郭沫若的批評及郭對其早期中國歷史觀的修正
摩爾根、恩格斯和郭沫若
第六章中國歷史分期
中國社會和亞細亞生產方式
社會史論戰
論戰的消退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院化
第七章革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歷史
第八章結論:歷史和社會變革
參考書目
譯后記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