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0692
- 條形碼:9787108070692 ; 978-7-108-0706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本書特色
一部唐代版的北京折疊 + 中國中古版的蒙塔尤。 本書把以長安為核心的京畿鄉村社會的變遷,按自然環境?人口結構?社會網絡?民眾生活的順序進行系統性分析,對鄉村社會的面貌進行前所未有的復原;關于長安城內的研究,近年有飛速發展,而本書**次逼近都城圈居民的生活實態。 以鄉村為焦點,闡明京畿地域社會與長安城都市生活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此意義上,本書開拓了長安研究的新局面。 ——妹尾達彥教授(日本中央大學) 唐都長安以巍峨壯麗的殿堂、雄渾宏廓的城池、星布四周的宮苑成為時人向往的勝地,亦化作后人盛世想象的源泉。這座世界舞臺上活躍的帝王將相素為學界熟悉,生活在城外的普通人卻為古之史家遺忘,亦長期逸出今人視野,隱入歷史的灰暗背景。 作者另辟蹊徑,利用傳世、出土文獻、考古資訊,透過鄉村觀察長安及唐帝國,從自然風貌、聚落形態,到基層統治、官民生活;不僅剖析百姓生計,還揭示其內心世界;呈現京城周邊生活的斑斕畫面。既是長安研究的拓展,更是中古鄉村研究的厚重之作,對全面認識古代城鄉關系,亦作出了貢獻。 ——侯旭東教授(清華大學)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內容簡介
中國歷目前黃金時代的唐代,長安是全國的首都,東亞的政治中心,物質文明閃爍、外來文化交融;由于資料的緣故,學界對其研究遠不及西陲邊城敦煌、吐魯番。近年來隨著城市考古的進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詩文中都市信息的再發現,長安城市社會的研究迎來了新契機,有“長安學”的誕生。在中古中國,依據物理形態劃分的城市(郭)與鄉村(野)具有連續統一性(Urban-Rural Continuum);就長安而言,城市與郊鄉共同承擔了帝國核心區的角色,作者將都城與周邊鄉村作為整體的“大長安”,從區域史的視角,展現既是唐帝國中樞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場的京畿區域(尤其是鄉村區域)內,國家與社會力量的互動、融合及矛盾、沖突,各階層民眾生產生活、安守流動、思想信仰之全景。書中重點剖析韋、杜家族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為代表的文人官員的長安城鄉生活體驗。本書是新時期長安研究的綜合與創新,是中古鄉村社會研究的厚重之作;對于全面認識我國古代的城鄉關系亦作出了貢獻。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目錄
序 / 榮新江
導 言
一 從京畿民輔恒的人生史說起
二 本書的研究對象
三 關于書名
四 相關研究回顧
**編 聚落地理
**章 京畿地區的自然地理圖景
一 地形地貌
二 氣候、物產與水資源
第二章 唐長安的基層聚落形態
一 城郭內外
二 唐長安城內的基層聚落形態
三 唐長安城市坊里制的歷史淵源與現實運作
四 唐都長安“無鄉里”說與“二重構造”
五 規劃與順應:對城中鄉的一種解釋
第三章 唐萬年、長安縣鄉、里、村新考
一 前續考訂
二 新出墓志對鄉里村的訂補
三 幾點思考
第四章 唐京兆府畿縣轄鄉、里、村新考
一 鄉里村坊制在畿縣的實施
二 畿縣轄鄉里村補考
三 畿縣轄鄉數的變動
第二編 戶口居民
第五章 京畿鄉村的人口數量與居民結構
一 鄉村人口數量蠡測
二 鄉村居民的穩定性與流動性
三 京畿鄉村的居民結構
第六章 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鄉里影響
——以京兆韋氏、杜氏為例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韋、杜二姓的城市化:京畿士族“中央化”的表現
三 “鄉里有吾廬”:韋、杜家族對鄉村根基的維持
第七章 中唐文人官員的長安城鄉生活體驗
——以白居易為例
一 城鄉“連續統一體”
二 白居易畿尉生活的時與空
三 民生與賦役:畿尉的鄉村體驗
四 貞元、元和中白居易的長安城鄉觀念
第三編 基層控制
第八章 京畿區的行政控制層級及其特點
一 “京畿為四方政本”
——京畿府縣官的選任
二 行政控制層級
三 越級的溝通:上訴與下達
第九章 京畿鄉村的“有力者”階層與社會控制
一 鄉村的“在地有力者”及其社會功能
二 鄉村的“外來有力者”及其角色
三 皇權、官僚制與控制達成
第十章 京畿鄉里的戶口控制
——以唐前期為中心
一 戶口遷移之禁與開禁
二 京畿鄉里的客戶與括戶
第四編 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 家計共田園
——京畿鄉村民眾的經濟生活與生計
一 一戶標準小農家庭模型的構建
二 財產與生產資料
三 農桑生計
四 小農戶的年收入
五 小農戶的年支出
第十二章 環長安區域的民眾信仰與神鬼世界
一 一方土地,兩重世界
二 環長安神鬼的分類、分布及其活動范圍
三 唐人頭腦中環長安神祇世界的譜系與統治秩序
四 人界與神界的交匯
五 長安鄉村之鬼怪害人
結 語
一 京畿在唐帝國
二 唐帝國在京畿鄉村
三 從京畿區看中古城鄉關系
參考文獻
后 記
地圖目錄
插圖目錄
表格目錄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節選
關于書名(導言第三節)
基于前述各種理由,本書將對唐都長安及其周邊區域(畿縣、鄉、村)進行統合研究。在展開觀察與討論之前,我們當然*關心歷史現場與歷史人物的實際感受,即在唐代京畿區域居住或活動的人群,是如何看待、描述畿內與長安的關系的。
農、工、商階層應為京畿社會之大眾,由于服役、納稅、營生、市易等各種活動,他們參與了長安與畿內、城坊與鄉村之間的人員流動;但如“研究對象”部分指出的,大眾處于“失語”狀態,較難復原他們的生活軌跡,亦難推知他們轉徙城、鄉的心理感受。探討時人的長安、畿內生活體驗,有一個良好的樣本群體——京畿縣官。赤、畿縣萃處京師,地位崇高,其令、丞、主簿、尉等為美官,是有唐士人競相求取的對象;赤、畿令屬中高層文官,而丞、主簿、尉品級雖不高,卻是通往御史、拾遺、補闕、郎官的捷徑,經遷轉可官至中書舍人甚至宰執,仕宦前景輝煌。這類職位不是士人的釋褐官(流外與視品官出身者亦被禁止充任),一般的入仕途徑是進士及第或門蔭出身—初任官—轉任此官,或進士及第—中制科或博學宏詞—授此官;這也意味著,這類職位基本上由唐代知識水平較高的青年才俊出任,他們有著當時一流的詩、賦、策、判的寫作能力;而當他們走出書齋,初為撫民之官時,就開始直面長安之外,近畿的鄉土與民情,必有感而作。
據相關學者統計,自天寶末至大歷初,元和末至長慶初,畿縣官吏詩人代出不窮,如柳宗元、白居易、沈亞之等;他們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心境來觀察、體味、書寫近畿,并以近畿與長安做比較。白居易作尉盩厔時的生活與心態,本書第七章有摹寫;這里關注中唐文人官員王建的京畿生活。
王建以詩知名,受到文學史研究者的關注,但關于其生平事跡與仕宦經歷,史料記載有限,既有研究多據《唐才子傳》等文獻及詩人作品推測,圍繞其是否進士及第,是否任校書郎、渭南尉,任職的具體時間等,各執一詞。這里綜合各家之說,略述王建的早期仕宦經歷。
貞元后期,年逾三十的青年文士王建為求取功名,入幽州節度使劉濟幕,開始了“從軍走馬十三年”的藩幕生活;貞元末,得隨劉濟北伐奚人;至遲于元和五年(810),離幽州赴魏博鎮,入節度使田季安幕;此后數年間,歷“五侯三任”,經過魏博軍將爭奪節鉞的斗爭,深受新任節度使田弘正的賞識;至遲于元和八年,由田氏舉薦,離魏博,赴京師參加銓選,取得了與京畿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但選官一事并不順利,滯留京師經年,自言“長安寄食半年余,重向人邊乞薦書”;元和九年方得授昭應丞;至元和十二年底離任入京,官昭應的時間三年有余。
昭應為赤縣(或言次赤),在長安城東五十余里,處京師東出趨潼關的交通要道上,昭應丞官從七品上,是京畿縣官中的美缺,且入補京官的可能性較大。官昭應的時間內,王建曾寄詩友人張籍,談及自己的處境及對長安的看法,見《寄廣文張博士》:
春明門外作卑官,病友經年不得看。莫道長安近于日,升天卻易到城難。
王詩校注者多以此詩表達了郊野小縣官的卑微心態及對功名所寄地——長安的向往,對“莫道長安近于日”句,解釋為,長安,用以指代帝京;日,用以指代帝王;長安為帝王所居,昭應距長安僅一驛路程,故曰“近于日”。
細究此句的結構,牽涉出唐人詩文中常見的“長安”與“日”的比喻,如劉禹錫《謫居悼往》之二描述貶謫長沙卑濕之地的心境“郁郁何郁郁,長安遠于日”,權德輿《惠昭皇太子挽歌詞二首》曰“天歸京兆新,日與長安遠”等。再究用典,又牽涉出永嘉之亂、司馬氏南渡后,圍繞晉元帝與其太子(后之晉明帝)之間發生的一段對話,《世說新語·夙惠第十二》記: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與王敦、王導共天下,偏安江左的司馬睿,對晉王室重振基業,還于長安、洛下舊都的前景盤桓未卜,借用孔子對兩小兒日初、中遠近之問,以日與長安之遠近,詢諸膝上愛子。幼童之明帝初以常識斷之,次日群臣宴集時,又改口“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可以說敏銳捕捉到了其父及南渡衣冠對北方故土的懷念。后世由此衍生出“日近長安遠”的典故,用以比喻帝京遙遠,雖向往而不可至,寓指功名難遂。
明了此典基礎上,再玩味王建此詩之旨趣,至少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承認其為官的昭應“喜得近京城”,近在春明門外(長安城東出的重要城門),即長安近。另一方面,強調以昭應為代表的近畿與長安的區隔,即長安似近實遠;所謂區隔,于詩人而言,主要是仕宦層面的,雖然赤縣佐官的理想遷出官是侍御史、郎官等京官,但回轉入京,有相當的難度,需要特殊契機。王建本人沉淪昭應縣多年,自然慨嘆“升天卻易到城難”;但他的仕途旋即出現了轉機,元和十二年底,得授太府丞(從六品上);當“謝恩身入鳳凰城”,再入長安時,這位新任京官,應亦躋身于高頌皇恩近的朝臣隊伍中了。
王建的昭應—長安經歷只是唐人長安城、鄉生活經歷的一個剪影,卻折射了京畿區域的社會特質——近長安。與外州縣相比,這種“近”,首先是道里(地理距離)的近,王建所在之昭應為長安東出近縣;而京兆府所屬諸縣中較偏遠的盩厔,到長安亦不過一百余唐里,依照唐人行程,快馬一日可至;畿內則以距京師五百里為限。政治距離的近,也是京畿的突出特點,*高統治者及其側近者階層因執行相關禮儀與事務,頻繁踏足畿內,甚至對畿縣、鄉、村實行直達式指導,而民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高層政治人物,將下情迅速上達,這里“天高皇帝近”。對于王建、輔恒這樣的仕宦求取者而言,京畿的魅力更在于功名近而易得,長安是“鳳凰城”,是“名利地”;如果不能直跨帝京,選擇先寄居畿縣、鄉、村,在此探求長安官場態勢,把握政治機遇,尋求多元化的晉身渠道,實為唐人屢試不爽的“終南捷徑”。
本書雖然提倡走出長安,關注近畿鄉村區域的聚落地理與社會形態,自視為長安學的“另類”作品,但并不贊成“去長安化”。京畿鄉村*近長安,與長安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習等層面陰晴相依,不應在京華煙云之外。從事京畿地域史的研究,不能離開帝國核心區的特質來孤立地看長安繁華,更不能刻意回避長安以及京畿近長安的特質;這種辯證性,是本書展開研究的前提。
綜上,我們采用以王建為代表的當時在地者對長安—京畿關系的表述,以“長安未遠”作為本書的書名。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相關資料
本書把以長安為核心的京畿鄉村社會的變遷,按自然環境、人口結構、社會網絡、民眾生活的順序進行系統性分析,對鄉村社會的面貌進行前所未有的復原;關于長安城內的研究,近年有飛速發展,而本書第一次逼近都城圈居民的生活實態。
以鄉村為焦點,闡明京畿地域社會與長安城都市生活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此意義上,本書開拓了長安研究的新局面。
——妹尾達彥教授(日本中央大學)
唐都長安以巍峨壯麗的殿堂、雄渾宏廓的城池、星布四周的宮苑成為時人向往的勝地,亦化作后人盛世想象的源泉。這座世界舞臺上活躍的帝王將相素為學界熟悉,生活在城外的普通人卻為古之史家遺忘,亦長期逸出今人視野,隱入歷史的灰暗背景。
作者另辟蹊徑,利用傳世、出土文獻、考古資訊,透過鄉村觀察長安及唐帝國,從自然風貌、聚落形態,到基層統治、官民生活;不僅剖析百姓生計,還揭示其內心世界;呈現京城周邊生活的斑斕畫面。既是長安研究的拓展,更是中古鄉村研究的厚重之作,對全面認識古代城鄉關系,亦作出了貢獻。
——侯旭東教授(清華大學)
長安未遠 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 作者簡介
徐 暢 1986年生,河南南陽人,2004—2014年先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古籍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漢唐歷史的研究,近年來關注新出資料與中古地域社會,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