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卮言 本書特色
我盡量努力讓文章體現出識見,但也許總有把閑話當作見解的暗昧之時。愿讀到它的人能夠辨別并體諒它的不完美,不管反對抑或贊同,都能夠略有所得。——劉大先
卮言 內容簡介
本書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大先近期新的散文隨筆札記,共分三輯:“絮語”是當代思潮和文藝的現象與問題討論,“窺象”則是電影及其相關的評論與隨筆,“談文”是關于作家作品的札記。雖然是一己之見,但是行之于文,自然有著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它們是特定時空中的識見,作者期待著這些識見跨越山水與素昧平生者相逢,產生文字因緣。
卮言 目錄
絮語
賦形與創世
路客與刀客
隱秘的河流
“裸命”歸去來
電子媒介時代的兒童閱讀
小鎮與灌木叢美學
感傷主義的孩子
現實主義及其變體
作為知識分子式寫作的非虛構
虛構的危機與革命
二
窺象
悲壯的躁狂
艱苦的快感
匠人精神與文化救贖
“閑談電影”的恐嚇與教育
風格化與失敗的羅曼司
主旋律的出路
見證、懷舊與彌合
衍生品的高仿套路
情愛進化論
情感關系的變革
厭女與嫌男
三
談文
柴郡貓的笑容
日常生活的勝利
你就是你自己的夜晚
故事歸來
欲望現象學與反浮士德
俠客的幽靈
寒夜守光
白賁無咎
拉薩河里有沒有烏龜
中國科幻的原創力三維
筆耕時代的終結
后記
卮言 節選
文學創作為一個時代與社會賦形,是作家通過文字的形式對他所經歷與體會到的世界進行形象化的塑造,原本雜亂無章、紛繁疊復的事件、人物、情感與隱在的精神脈絡,在文字中被整飭、修葺、冶煉、鑄型。這個過程如同修剪打理蔓草叢生的園圃,疏浚泥石堆砌、汊流四出的河道,那些自在自生的事物逐漸獲得了一個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立體輪廓,被認出來。這個輪廓也許并不必然形成一個明確無疑的形象,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面目,但無疑它再也不是原先的本然狀態。文學形象本身將它與政論、哲學、社會科學的判斷區別開來,那根自然中的竹子,在創作者眼中是一種形象,從手中落到紙上,則又呈現另一種變相。它不具備確定無疑、斬釘截鐵的真理性,因為我們知道那種藝術的真理總是在特定角度的片面結論;它具備的是渾沌的、元氣淋漓的豐富與完整,因而是啟示性的。 賦予世界以形象這種行為是一種創世,這并不是說它無中生有、言出法隨,而是說它必須通過文字構建一個世界,而文字世界與現實世界構成某種關聯,它是現實世界的某種抽繹、切片、微縮、模擬、映射,在任何一個微觀的部分都要顯現出總體的內涵,就像一個細胞中就包含了所有的基因信息。這天然地要求創作者要對這兩個世界都有種整體性的把握。我并不同意一種流行的說法,在那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中將人與世界對立起來,認為創作者是通過文學來建立某種與世界的聯系。橫亙在創作者前面的世界是墻,或者是雞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須以某種獨特的方式去面對墻或者雞蛋。其實,人與墻與雞蛋都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創作者內在于世界這個混沌里面,他的至關重要的選擇、決斷和行動就是要在一片蒼茫中刀劈斧砍,像盤古一樣使清濁分開、天地分明。他通過發現與創造一個世界來理解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在古典時代是穩固而和諧的,體現在史詩和英雄的內外部平衡之中,進入到“現代”以后,社會則結構化為另一種可以把握的實存。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應運而生,它與世界的語法一樣,通過主人公的主體性確立,和世界構成了同構關系。但是當代世界則如同齊格蒙特·鮑曼所說,是流動性的、網絡化的。全球化在技術、經濟、信息和人口諸多方面使得社會從固體變成了液體,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時代特征發生了至少五個方面的改變。社會形態即便不是瞬息萬變,也充滿一觸即發的可能性,不再是個超穩定結構,因而很難成為人類行為和長期生活策略的參考框架。權力不再與政治共享某個實體——比如民族國家,它們的親密關系雖然沒有全然解體,也已經產生了隙縫。人的生活方式趨于碎片化和反應性的,既有的經驗喪失其有效性,而不得不迅速根據具體情況來制訂人生策略。個體得到了全面解放,同時也失去了依托,它必須靈活地變換態度和準則,來適應新的形勢變化。這帶來了小說形式相應的更改。 在當代——它可以用晚期資本主義、后現代、后工業社會、消費社會、景觀社會、風險社會、信息社會的種種指稱,小說很難再像塞萬提斯、巴爾扎克、福樓拜、托爾斯泰一樣觀察與描摹一個世界,那種我們稱之為純正的現實主義的寫法。米蘭·昆德拉曾經感慨:“小說已發現不了任何新的存在的土地;它們只是確認人們已經說過的;還有:它們存在的理由,它們的光榮,它們在社會上的有用之處,都包含在它們對人們所說的(或應該說的)那一切的確認中。它們什么也沒有發現,從而不再參加被我稱為小說歷史中的發現的繼續。 它們處在這一歷史的外面,或者說,它們是小說歷史之后的小說。”“小說的歷史”其實是笛卡爾意義上的具有自反能力的主體建立與展開的歷史,但昆德拉盡管對小說的未來不太看好,還是抱有期望,即它依然顯示了游戲、夢、思想、時間的召喚可能。20世紀以來的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穆齊爾、品欽這些被稱之為現代主義或者后現代主義的作家們,寫的就是這種在歷史之外的小說。這是一種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后,被拋離在世上的殘碎的人和殘碎的世界,只能采取視角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方式來進行書寫。
卮言 作者簡介
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國家圖書重大出版規劃項目等多項,著有《文學的共和》《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無情世界的感情》《時光的木乃伊》《未眠書》等。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年度評論獎、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人民文學》《南方文壇》“2013 年度青年批評家”獎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