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0326
- 條形碼:9787108070326 ; 978-7-108-0703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本書特色
儒家精神與思想如何在當前社會中尋求新的體現?此問題自從清末民初以來已成為關注之重點,歷經五四運動之沖擊,乃至現代新儒學思潮之推波助瀾,時至今日,更成為儒學相關研究熱議數十載之焦點,并逐漸在優選華人學術圈、乃至靠前學界予以顯題化。本期所收錄的文章,作者多為港臺學者,或是具備港臺學術訓練背景,而在大陸地區執教的學人。我們也可從中掌握港臺地區學術研究相對于大陸地區的特性,并借以相互截長補短。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內容簡介
本書重在同時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既有論點與其理論性進行檢視,并探索推進其理論性的可能發展向度。所收錄的文章并不局限于儒學之研究,并兼及于道家與佛教的理論探討。當吾人在進行哲學上的探討時,有一個應當注意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向度,此即某個學說之論點與其理論性之區分。我們可以指出,儒家思想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思想與倫理學說,并整理出這些理論的內容,賦予各種現代詮釋。而這所涉及的是儒學的具體論點問題。然而,這些論點與詮釋是否能成立?其理論效力又如何?相對于西方哲學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發展,這些觀點的長短優劣又如何?以上所追問的就是儒學之理論性問題。就哲學研究而言,論點的整理與理論性的檢視這兩個面向必需齊頭并進。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目錄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節選
靈竅與天成 ——王陽明良知學與道教內丹心性論 馮耀明 在王陽明的著作和語錄中,他常稱良知為“虛靈”“精靈”“靈明”“靈能”“明覺”“虛靈明覺”“昭明靈覺”“天植靈根”“造化的精靈”“靈昭不昧處”“發竅之*精處”及“圓明竅”等。此“發竅之*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王陽明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7頁),故可概括為“靈竅”一詞。王門高弟王龍溪和錢緒山則直接以“靈竅”稱謂良知,龍溪更有“靈氣”“靈機”“玄機”“天根”“性之靈源”“人身靈氣”“一點虛明”“一點靈機”“真陽種子”“**竅”“天然之靈竅”“先天靈竅”及“虛竅靈明之體”等種種稱謂。 就個人所知,陽明之前似無儒者以“靈竅”或“發竅”等一系列詞語來稱謂本心或良知。但在醫書與道教著作中則不乏類似的詞語出現。醫書常有“發竅”之說,而陽明之前的道教著作雖無直接以“靈竅”立論,卻有類似的概念出現。道教內丹術語中有“玄關”“玄竅”“關竅”“祖竅“歸根竅”“先天道竅”“虛無一竅”,更有“虛靈一點”“真知靈知之體”“靈機”及“真陽種子”。相傳尹真人高弟所著而于萬歷年間初刻的《性命圭旨》則有“靈關”“靈關一竅”及“靈明一竅”等用語。從這些陽明之前及稍后的道教內丹著作中有關“玄竅”或“靈竅”的概念群之發展,可知陽明及其高弟所言良知之“發竅”或“靈竅”之說或多或少是淵源于道教內丹心性之學的。 本文將探討道教內丹心性論對王陽明良知學之影響,及王陽明的天成觀念與其良知學的關系。 一、 王陽明的“良知”并非知性概念 “良知”是王陽明哲學中的一個至為重要的概念,但歷來對此一概念之解說紛紜,且缺乏善解。由于它不可被理解為知覺思慮或見聞之知,不少學者遂以良知為一種非感性、非經驗或超經驗的知識或認知能力。但“非經驗”或“超經驗”之意為何?一些有超越主義(transcendentalism)傾向的學者為了說明此點,會斷定此既不是感性直覺,也不是分解智性的能力及知識,并構想其必為一種非感性的直覺(nonsensible intuition)或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以此直覺為與物無對者。一些較少或沒有超越主義傾向的學者則以良知之能力在其能發動道德踐履,故可視為一種如何之知(howknowing)或技能之知的能力。但我認為,前者是值得置疑的,因為其說與主張人心有一種吊詭性或不可說之神秘精神力量的神秘主義十分接近。后者也是難以被接受的,因為其說并不能說明何以王陽明相信良知是“無知而無不知”的及“草木瓦石也有良知”等說法,更遑論有關“性即氣”“心外無物”及“知行合一”等說法。一般而言,二說皆不能回應從文本中提出的問題。 我認為這些不同的詮釋都是錯誤的,這不僅是因為諸說不能提供一令人滿意的解說,更且因為它們并不是在正確的進路上。要給王陽明的良知說一個融貫而完備的解釋,必須擺脫上述這些觀點所共有的心靈主義的(mentalist)或知性的(epistemic)進路,不管是超越主義還是非超越主義的類型。不同觀點的學者都會認同,良知并不是一種感覺經驗的知識或理論認知的能力,但大家沒有注意到更重要的一點,即對“良知”概念之理解不是或不僅僅是基于其所指者之非經驗或非感性、非知性或非辯解的特性,而是基于此說背后有一深層的結構。以下,我將嘗試展示此一深層結構,并論證良知不能只被描述為非經驗的或非感性的,非知性的或非辯解的,更重要的是不能被界定為任何種類的知識和認知能力、覺悟和體悟能力,或智的直覺和神秘感受等。究其實,“良知”并不是一個知性概念(epistemic concept)。將之理解為一種知性的機能或心靈能力,將會遠離王陽明哲學列車的軌道。
儒釋道思想的現代詮釋/現代儒學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有各大高校知名學者,除了陳來先生外,特別邀請到港臺知名學者撰文。如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教授,著有《公孫龍子—— 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等。林遠澤,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儒家后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等。何信全,臺灣嘉義人。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學院院長。著有《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等。方萬全,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叢書更著力于發掘中青年學者中的后起之秀。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