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13201
- 條形碼:9787203113201 ; 978-7-203-1132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該書是費正清耗時長、功力*深、資料*詳實的學術論著。1929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前往牛津大學。他在馬士的影響下,寫作有關中國海關的博士論文。之后他前往中國,埋頭于文獻檔案,不僅限于搜集海關資料,而且涉及中國的對外關系以及中華帝國的本質特征。費正清持續致力于海關研究,*終在1953年出版了兩卷本的《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此書甫經出版,立即得到廣泛認可,被視為理解中國對外關系的重大貢獻。費正清曾經說過,每一代學者必須完成他那一代人的創造性工作,然而直到兩代人之后,2014年另一位哈佛大學博士畢業的方德萬才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同過去決裂:海關與中國現代性的國際起源》,書中修正了費正清的部分結論。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考察了傳統中國的外交模式“朝貢體系”及其在廣州的應用。接下來討論了鴉片戰爭以及批不平等條約的適用過程。1845年至1851年間,新的條約體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條約中承認的特權,而外國人也在盡力為他們獲得額外的好處。1850年至1854年間,上海的狀況極為混亂。隨著外國海關稅務司的很終確立,條約體系開始復蘇。本書并未沿用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觀點,指出1842年至1860年間的新條約體系意味著清朝開始接受與外國人“共享治權”的觀念,通過這樣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國海關稅務司成為中西“共治”的合作者。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目錄
**部分 中國沒做好與西方打交道的準備
**章 中國對西方的回應
1842 — 1854 年間的歷史語境
中國社會的特質及其對西方的回應
中國對西方人的 “夷人” 觀念
對歐洲國家認知的混亂
真正交流的匱乏
有關 “夷” 的知識
王朝衰落與西方入侵的互動
第二章 朝貢與貿易增長
“夷狄” 在中華帝國里的角色
朝貢制度的理論依據
朝貢禮儀
朝貢制度的功能
朝貢貿易
貿易令朝貢黯然失色
第三章 清朝政策與廣州體系
滿洲在中國的地位
滿人早期的外交政策
清朝廣州政策的背景
廣州體系的演變
官方收益與中央政策
第二部分 **個條約的簽訂: 1842 — 1843 年
第四章 鴉片和廣州體系的崩潰
東印度公司的衰落
私營貿易的起源
鴉片貿易的興起
中國沿海的鴉片
中國官員的縱容
內部視角下的早期沿海貿易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 ( 1842 — 1854 年)
19 世紀 40 年代的英國精神
第五章 鴉片戰爭: 1840 — 1842 年
中國的禁煙運動
英國在危機中的表現
林則徐和威廉·渣甸的對抗
第六章 滿人外交與 1842 年 《南京條約》
1842 年清廷的恐懼
議和的決定
欽差大臣耆英
開啟和談之路
和談中的滿漢一方
條約協定的缺憾
第七章 耆英的妥協政策
耆英的責任感
友好政策的實施
第八章 1843 年條約的簽訂
協定關稅與過境稅的博弈
關稅談判
《通商章程》
1843 年 《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
香港的商業地位
英國的航行牌照
香港的華人
條約稅則的實施
第九章 1843 年鴉片問題的解決
英國鴉片貿易的建立
雙邊監管原則
霍普船長的魯莽行動
中國的反應
璞鼎查的計劃與安排
鴉片問題的非官方解決
第三部分 條約履行: 1843 — 1845 年
第十章 通商口岸和英國領事
通商口岸居住區
英國的領事館職員
語言問題
領事人員和他們的健康
通訊及經費
英國領事的對華策略
第十一章 中國接觸西方后的應對
新的 “夷務專家”
林則徐、 魏源的外交政策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 ( 1842 — 1854 年)
對西方宗教的審視
中國的戰后防御計劃
耆英的隨員
上海的 “夷務” 問題
“*惠國原則”: 中美、 中法條約
第十二章 條約在新通商口岸的應用問題
領事館問題
條約適用問題
牙行
1844 年中美 《望廈條約》 的影響
對外國人游歷和狩獵的限制
英國對其他國家僑民的控制問題
英國對英籍華人的控制
早期的苦力貿易
作為英國人隨從的廣東人
第十三章 鴉片問題的實際解決
英國在通商口岸對鴉片貿易的打擊
貿易的雙重體系
香港與鴉片接駁點
清朝的禁煙政策
1847 年的金門灣劫掠
第十四章 廣州體系的重組
條約體系下的行商與粵海關監督
關稅與粵海關監督
清朝海關對通商口岸的管理
配額制的運轉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節選
費正清可謂家喻戶曉的海外漢學家,作為美國中國研究的奠基者,他的學術地位無可撼動。國內學界和出版界對費正清亦非常重視,他的絕大多數著作均有中文譯本。本書是美國著名中國學的奠基者費正清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修訂而成。該書開啟了使用中國檔案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新風。費正清的博士論文主要是在中國完成的。1932年費正清來到中國,故宮檔案剛剛開放,他是*早使用這些檔案的學者之一,很可能是**個使用這些檔案的外國學者。本書依據大量中國檔案而寫成。這部專著不像《美國與中國》那樣廣為人知,但這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的著作,它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并牢固地樹立了費正清作為晚清外交和制度史方面杰出歷史學家的地位。他后來回憶說,此書的完成,“結束了我為培訓他人而培訓自己的歷程”。此后,使用中國檔案研究中國歷史成為費正清的一個學術范式。本書的第二、第八、第九、第二十四章曾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職的陶文釗先生主持節譯出版,收錄在《費玉清集》一書中。近年來《費正清回憶錄》、《費正清文集》(四卷本)先后出版,但囿于種種原因,這部名著直到今天仍尚未正式與中文讀者見面。該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國內研究費正清及美國中國學、海關與中外關系史的學者深以為憾,都認為中文版應該早日面世。如果能夠出版,相信一定會在學術界引起反響。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 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年) 上 作者簡介
費正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漢學家。譯者牛貫杰,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院副教授,著有《重讀李鴻章》、《重讀曾國藩》、《晚清統治格局研究》等,譯有《走近19世紀》、《前近代清朝與奧斯曼的比較研究》、《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