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564
- 條形碼:9787521723564 ; 978-7-5217-2356-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本書特色
★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館長與英國DK公司聯手打造,一部跨越4000年的航海史,滿足你對海上冒險、精美船只、海洋文明的所有好奇。 ★收集來自各大博物館的二百幅寶貴圖片,介紹了中世紀船只、搭載重型火炮的無畏艦等48種船型,值得珍藏。 ★以海為鏡,看海洋如何塑造世界。希臘、中國、阿拉伯等多個偉大文明向海而生、因海而興。這本書將結合精美圖片,為你講述文明間的海上交流、海洋如何塑造文明。 ★DK品質保證,如一本航海百科。羅盤、六分儀、海鐘、深海潛水器等儀器是什么原理?應該如何使用?……書中的精到講解,將滿足你對古老科技和前沿科技的好奇心! ★用小說般的語言,講述海盜、探險者、軍人的海上傳奇。鄭和、私掠船船長德雷克、庫克船長……一部航海史,就是一部關于人類探索、財富、爭斗的精彩故事集。 ★20幅地圖,讓歷史上的航行路線、海戰戰況一目了然。 ★作者是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名譽館長,他在這家博物館工作長達14年,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還曾擔任影片《怒海爭鋒》的歷史顧問。他精心編排圖片與文字,為你打造一部書桌上的海事博物館。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內容簡介
文明誕生之初,人類活動的領域局限于僅占地球表面30%的陸地,而海洋被看作可怖的葬身之地、未知的荒漠和世界的盡頭。但人類仍然決定懷揣不安與好奇,駛向大海。
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亞人乘獨木舟駛向太平洋,揭開了人類與海搏斗、與海共生的壯闊航海史。自那以后,無數關于財富、廝殺、冒險、好奇心的故事在海上上演——帶著帝國的資助,哥倫布等探險者遠航尋找黃金與香料;鄭和率百條船只出航,載回寶石、獅子、長頸鹿;維京人橫跨鐵灰色的北大西洋,尋找一片“上好的土地”;工業革命后的移民們提著行李踏上汽船,前往新的家園;兩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看見過戰艦在海面燃燒,也經歷了絕處求生的諾曼底登陸。
海洋塑造了希臘、中國、阿拉伯等古老而偉大的文明,還促使人類開發羅盤、六分儀、海鐘、深海潛水器等技術——它們是如何使用的?歷目前有哪些代表性的儀器與船型?這本引進自英國DK公司的圖文書就像一部航海小百科,不僅有豐富的圖片,還有針對技術的講解。
作者布賴恩·萊弗里是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名譽館長,這部書以博物館館長的視角篩選故事,輔以英國DK的精美插圖,就像一座書桌上的海事博物館,從探險、技術、貿易、戰爭等方面,完整講述人類與海洋跨越4000年的故事。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目錄
【早期海員,1450 年前】
探索太平洋
地中海上的航行
初代帆船
地中海
維京傳奇
北海與波羅的海
阿拉伯世界
尋路
鄭和下西洋
朝圣者與槳帆船
溫切爾西海戰
【探索時代, 1450 —1600】
新大陸
北大西洋
中世紀船只
從海路到印度
環球航行
征服墨西哥
探索加拿大
南大西洋
私掠船船長德雷克
【帝國時代,1600 —1815】
殖民美洲
近代船只
“巴達維亞”號的沉沒
印度洋
東印度商船
海盜生涯
大西洋上的奴隸船
庫克船長在太平洋
測量緯度
約翰·保羅·瓊斯與美國獨立
特拉法爾加海戰
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
確定經度
北極的殺戮
【蒸汽與移民,1815 —1914】
海上之火
早期汽船
到美國去
中國、日本與佩里的探險
中國海
海洋學的誕生
海上救援
“阿拉巴馬”號與海上的美國
茶運大賽
飛剪式帆船
約翰·霍蘭與一艘潛艇
早期潛艇
前往世界另一邊
豪華游輪的誕生
軍備大賽
無畏艦
【海戰,1914 —1945】
日德蘭海戰
現代戰艦
大海中的上流社會
大西洋海戰
中途島海戰
太平洋
諾曼底登陸
登陸艇
【海洋化,1945 年至今】
集裝箱革命
古巴導彈危機
探索深海
海底考察
馬島戰爭
贏取美洲杯
航海帆船賽
“瓦德茲”號油輪的災難
法外之地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節選
引言 海洋該如何定義?今天談到海洋,我們會提到5個獨立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紀,“海洋”就是一整片神秘且駭人的水域,環繞著人們已知的陸地——歐洲、亞洲與非洲。實際上,大洋與大洋之間沒有分隔。你沒辦法說清楚一個人是在哪一刻從大西洋來到印度洋,或從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的。海洋是一個大的整體。正如1911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所定義的,它是一個“巨大的、相連的水域,覆蓋著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 遠洋航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亞人在那時開始了穿越太平洋的遷徙。在9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水手橫跨北大西洋,前往冰島,并在1000年的時候到達了北美洲。到了中世紀,海上的貿易線路將中國和埃及,威尼斯和倫敦連在了一起。只要條件允許,大多數航海者會盡量貼近海岸線行駛。但在中東地區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歐洲,飽學的學者仍然認為海洋是令人恐懼的禁地。按照957年阿拉伯地理學家馬蘇迪的說法,矗立在地中海到大西洋出海口處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就有雕像告訴人們,“前方無路可走”。德國不來梅的史學家亞當在1076年寫道:“挪威是極北之國度,再向北便沒了人煙,只有駭人的海洋,環繞著整個世界的、無邊無際的海洋。”1290 年左右,英格蘭哈丁漢姆的理查德向赫里福德大教堂獻上了一張地圖。在這張中世紀風格的地圖上,整個世界僅有歐洲、非洲及亞洲三塊大陸。就連地中海地區畫得都不準確——意大利是三角形的,而且海的東邊彎向了北方。圖中圍繞著大陸的海域,寬度還不及河流與近海。這都說明了海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不過,這種狹隘的世界觀很快就發生了轉變。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1298年記載了他游歷東方的見聞,其中就包括一次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旅途。人們的眼界由此打開了。到1400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著于2世紀的作品在歐洲出土。托勒密在他那個時代就繪出了印度洋,只不過印度的大半部分在他筆下是個島,而印度洋則是被陸地包圍著的。15世紀的海員們開始系統地探索世界。從1405 年到1433年,鄭和統領中國船隊多次前往印度洋,*遠航至非洲東海岸。同一時期, 葡萄牙人駕著卡拉維爾帆船,開始試探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他們還駛進了未知的大西洋,在1427年發現了亞速爾群島。1450年前后,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羅(Fra Mauro )用一張巨大的地圖總結了人們對世界的新認識。毛羅寫道,他覺得“印度海不是像池塘那樣,被陸地包圍在中間”,因為有那么一艘中國帆船——可能是來自鄭和的船隊——在1420 年穿越了印度洋,并且“向西南方向航行了40天,除了水和風以外,什么也沒發現”。在毛羅的地圖上,大西洋也被繪制成了大洋。 歐洲人的經驗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貪婪的君主野心勃勃,支持富有冒險精神的海員開疆拓土、建立貿易線路并從事掠奪。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那次知名的航行中駛向西印度群島,首次在歐洲與美洲之間建立了固定的航線。瓦斯科·達·伽馬則在1498年出發,帶領一支葡萄牙艦隊繞過了非洲的*南端,前往印度。身為葡萄牙人卻為西班牙服務的斐迪南·麥哲倫在1519 年開始了一段航行,繞過了南美大陸。在他死于菲律賓之后,他的船員繼續前行,完成了環球航行。到了1527年,迪奧戈·里貝羅(Diogo Ribeiro)在地圖上精準地繪出了大西洋與印度洋,還有略顯粗糙的太平洋。對海洋一無所知的時代結束了。 既然人類能夠穿越浩瀚的海域,那么稱他們“征服了海洋”或許也沒什么不妥。不過,幾個世紀以來,航海家們面對的都是不適與危險。在陸地上行進并非沒有危險,但海上的危險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沒有知識準備和海圖的條件下,水手們根本無法確定海面下藏著什么。如果天氣變壞,找不到避風港可是家常便飯。維生素C缺乏癥(俗稱壞血病)這樣的疾病在海上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而在帆船危險的環境中,事故也是頻頻發生。走海路的旅行者可能遭遇食水短缺,而水手在遇上麻煩時,救援又遠在天邊。海路旅行經常因海浪而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除了危險之外,暈船大概是海路旅行*大的阻礙了。 16世紀到19世紀是航海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時間里,航海帆船對世界貿易、開疆拓土以及戰事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帆船的航行完全依靠洋流和風,而風往往又是無法預測的——即便對現在的天氣預報員來說也是如此。大風突然來襲,就有可能打散一支船隊,或使其沉沒。無風或逆風則會拖慢或困住船只,讓整個航程的時間再加上幾周。能趕上持續的、可預測的風,完全是一種福分。美國海員理查德·亨利·達納(Richard Henry Dana)在1840 年寫道:“好的信風……總是刮往一個方向,或許從創世之初便是如此,永遠不會平息,也永遠不會變成狂暴的大風……”導航技能的匱乏也是航海會讓人害怕的一個原因。觀察天體、持續測量航速再加上使用指南針,只能在測算方位時保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但充其量也就是這樣了。對遠洋航行的海員來說,他們通常只是大概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沒有精確的海圖則會增加他們的困難。不過,經過了多年的技術發展與海事經驗積累,航海的情況逐漸得以改善。到了19世紀,壞血病基本得到了有效治療,導航技術也出現了極大的進步。在19 世紀下半葉的時候,遠洋汽輪取代了帆船,海員們就不再單純依賴變幻莫測的風了,海上航行的時間也得以縮短。等到20 世紀,至少在和平時期,海上旅行已經相當安全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從未被“征服”,而且永遠不會被征服。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控洋流、海浪和天氣,人為的影響反而多是負面的、事與愿違的。但是,經過了許多世紀的冒險與實驗,人類至少發明出了跨過廣闊海域的辦法。古往今來,無論是貿易、探險、戰爭抑或對異國的殖民,航海家都要與自然的力量做艱苦卓絕的搏斗,他們要具備超乎尋常的忍耐力、技能以及富有獨創性的思想。挺進未知水域,從極端惡劣的海況下生還,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跡組成了他們的一生。這些經歷值得贊頌,而同樣值得贊頌的,當屬海員和他們的船只對人類世界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DK航海史 探險、貿易與戰爭的故事 作者簡介
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名譽館長,西方學界享有聲望的海洋史研究者與推廣者。 他在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工作長達14年,其間舉辦了各種海洋主題展覽,宣講航海、船舶知識,他還曾在英國和歐洲開展海上巡游。在向大眾普及海洋歷史常識方面,萊弗里做出過顯著貢獻,西方媒體評價他為“杰出的歷史學家”。 萊弗里不到30歲開始寫作,至今著有30多部海洋史著作。此外,他還擔任過奧斯卡獲獎影片《怒海爭鋒》的歷史顧問。2009年在英國引起全民轟動的熱播紀錄片《海洋帝國》,也邀請了他進行學術指導。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