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名人與美食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作家文摘》“休閑”版近年來刊登的與名人有關的“爆款”美食、名人與吃食之間的精彩故事,以及一些奇特的美食歷史等文章。飲食類圖書本就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本書的選題角度獨特,呈現的是美食與名人的相互成就,會成為讀者精神饕餮的盛宴。
名人與美食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味覺人生、滋味歲月、很好食譜三部分,講述了眾多與中外歷史名人有關的美食的故事,美食因名人的喜愛而成為“爆款”,名人因喜愛美食而更加立體、有血有肉。林海音舌尖的鄉愁、杜甫的五柳魚與李白的太白鴨,法國人的“年夜餃子”鵝肝醬……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和眾多耳熟能詳的名人共同“烹飪”出名人與美食的奇緣。
名人與美食 目錄
味覺人生
300 牛頓的蘋果樹
500 文學里的中秋宴
900 林海音舌尖的鄉愁
11 燒烤愛好者亨利八世
13 “四美女”入饌記
15 百年湘菜:文化里的湖南味道
19 “比哈佛還難進”的餐廳
23 馬丁·路德如何改變了啤酒
26 面人里面都是戲
29 胡同里的國宴
32 炸魚薯條背后的大歷史
35 六國飯店:社交場里的政界風云
38 文人與面食的故事
41 《資本論》里的葡萄酒
43 食物如何影響政治
45 在宇治抹茶中穿越千年
47 藝術家的食譜
51 “讀出來”的古巴雪茄
55 美食與文學家的奇緣
58 古代文人與蟹
62 奶酪政治地理學
64 《儒林外史》里的美食
67 國宴菜單的“心機”
70 當美食遇上武俠
74 綠波廊往事
77 民國時的一碗炒飯
80 舌尖上的三國
84 趙元任夫人的《中國食譜》
87 淮揚菜與“長安街十二春”
92 《色·戒》里的川菜館往事
滋味歲月
99 世界各地的路邊攤
101 電影之味,導演之胃
105 老舍*悲傷的故事里也不缺好吃的
107 美食原產地爭奪戰
110 作家們都愛“來一杯”
115 陸游:被寫詩耽誤的美食家
117 *懂青梅的曹操
119 見證維也納皇室興衰的甜品
121 莎士比亞的餐桌
125 山西人為什么特別愛吃醋
128 資深“吃貨”大仲馬
132 名偵探的食譜
136 慈禧老佛爺的下午茶
138 愛美食的音樂大師們
143 錢鍾書:“不好茶酒而好魚肉”
148 與切·格瓦拉相伴的美食
152 老北京的名人與美食
155 蔣經國家的羅宋湯
157 翁同龢與龍井蝦仁
159 宋朝小吃影響人類生活
164 饞嘴太后的“特供”羊肉
166 吃在王府
170 張學良夫婦:舌尖上的夏威夷
173 魯迅與上海名菜館
176 王子的巧克力餅
179 鐘愛甜食的大師們
182 “湘西王”陳渠珍的絕地飲食體驗
185 賈思勰教你做面皮兒
187 杜甫的五柳魚與李白的太白鴨
190 陸小曼有多愛吃
193 梁山好漢為何都愛吃牛肉
非常食譜
197 像極了愛情的山茶花
201 草莓:*蘇的水果
203 舌尖上的奧斯卡
206 巧克力與諾獎有關系嗎
208 香料,阿拉伯人的保健秘訣
211 爆米花的意義
214 嗜甜進化史
218 印度食物很糟糕嗎
220 橡木桶的味道
222 澳門的“葡國菜”
224 金槍魚如何成為餐桌美食
226 中國啤酒地圖
228 本幫菜的身世沉浮
231 無所不能的蘑菇
233 飛機餐的花式心機
236 蒙特利爾的面包圈
238 早午餐:有儀式感的休閑
241 德國菜,“歐洲的東北菜”
244 三明治的狂歡
246 那些申遺的美食
249 鵝肝醬,法國人的“年夜餃子”
252 活色生香的胭脂鵝脯
255 咖喱不在印度
258 油條里有創造
261 面條:娛樂圈曬幸福的道具
264 蘋果:故事*多的水果
268 歐洲人的土豆情懷
270 燒賣的江湖地位
273 河豚肉,老饕為它拼命
276 你吃過情書餅嗎
278 比利時啤酒:可以喝的非遺
名人與美食 節選
文學里的中秋宴 周密《武林舊事》:中秋宴席設水邊 古代南宋宮廷的中秋宴,從周密《武林舊事》中可以看出一些道道來。 南宋淳熙九年的中秋,宴席擺在格調清雅的香遠堂內。這香遠堂可不簡單,就筑在水邊,里面的御榻、屏風、器具都是用水晶做成的,連香奩也是晶瑩透剔,各種上乘香料躺在明澈的匣子里,滿室幽香。 宴會少不了的還有樂曲。月亮初上,正是入席的時候,水池南岸已經有 50 個女童奏起了清樂,北岸還有教坊樂伎 200人相和。據說除了皇室,臨安(今杭州)六品以上的官員都得參加中秋宴。 坐定之后,太上皇趙構點歌,讓貴妃用白玉笙獨吹一首《霓裳中序》助興,聲音清貴出塵,在月夜十分婉轉動聽。皇帝和百官們,在音樂伴奏下,一邊賞月,一邊享用豐盛的美食,直到深夜才結束。 曹雪芹《紅樓夢》:擊鼓傳桂花 因為賈母的一句“賞月在山上*好”,賈府的中秋家宴便被安排在了大觀園的凸碧山莊上。長期在外出差的賈政回來了,兒子、孫子、重孫圍坐在賈母身邊,共敘天倫。不過位子可不是隨便坐的,左右邊坐誰,都有規矩。賈母居中,左邊是賈赦家,右邊是賈政家。坐定后,賈母命令折一枝桂花,一個媳婦在屏風后面擊鼓,大家玩起了擊鼓傳花。 梁實秋《雅舍談吃》:松枝烤羊肉 在近代,對許多北方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中秋宴就是家人朋友找個飯館,圍在一起吃烤羊肉。這在梁實秋先生的著名作品《雅舍談吃》中也有體現。中秋時,烤羊肉上市市。要說北平的烤羊肉,正陽樓*有名,工料細致,肉切得很薄。切肉師傅還在柜臺近處表演他的“絕技”:一塊肉用一塊布蒙蓋著,一手按著肉一手切,刀法利落。 親朋好友三五一群圍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一邊吃烤肉,一邊喝酒賞月,十分開心。值得一提的是,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而是燒過除煙的松樹枝子,所以帶有特殊香氣。烤肉不需多少作料,有大蔥、芫荽(香菜)、醬油就行。用燒餅夾著烤肉吃,也別有風味。 林語堂《京華煙云》:秋風起,蟹腳癢 中秋螃蟹正肥,家宴必不可少,吃蟹也是中國的老風俗。 林語堂的《京華煙云》中就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姚府蟹宴慶中秋”的場景。 主客都落座之后,一個上面放滿螃蟹的大綠盤子,被端到桌子上來。全桌的人便紛紛卷起袖子,準備開吃。林語堂說,吃螃蟹不同于吃別的飯那樣由仆人伺候,由仆人端送,而是每個人都得自己忙,自己動手。經過一陣忙亂,每一口螃蟹吃到嘴里越發覺得味美。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有人愛吃蟹黃,有人愛吃蟹肉,有人不嫌費事愛慢慢吃螃蟹腿。有人把肉吃得很干凈,也有人狼吞虎咽。莫愁就笑木蘭吃螃蟹就像吃白菜豆腐那樣亂吞,雖然夸張了點,但特生動。 老舍《四世同堂》:禮品的色彩 中秋前后是北平*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各色人等榮辱浮沉、胡同街巷世態灰暗。但適逢中秋,熱鬧的氣氛與斑斕的色彩暫時遮蓋了灰暗的時局,“色彩”正是體現在對人們給親友送節禮的描述上。 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 八月節禮則是中秋節或提前幾天,主禮是月餅,也有鴨子、魚等。兒女離開時,父母也要回送一些禮物。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選自《作家文摘》第 2268 期 郭靖宇等文)
名人與美食 作者簡介
編 者 《作家文摘》是一份文史見長、兼顧時政的綜合性文化類報紙,創刊于1993年,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以“博采、精選、求真、深度”為宗旨,以“用最少的時間做最有價值的閱讀”為口號,立足文化品質定位,努力打造一份有靈氣、有魂魄的報紙,是成熟精英人士文化讀物。《作家文摘》旗下有報紙、合訂本、圖書、新媒體平臺等多種品牌產品,吸引了一大批優質的作家和文史作者資源,用歷史的格局和文化的品位為當下賦能。 作 者 學者、作家、媒體人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