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3796
- 條形碼:9787507553796 ; 978-7-5075-5379-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本書特色
這項編輯出版工程具有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作為此項重大工程的倡議者和參與者,能夠親眼看見多年夢想逐步化為現實,內心之喜悅難以言表。 ——章開沅(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這些文物資料歷經百年精心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不僅是許多中國近代仁人志士為實現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見證,也是宮崎滔天及其家族參與和支持中國民主革命、與中國深厚友誼的生動體現。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得到宮崎滔天后人授權,出版其全部家藏的中國革命人士的手跡等文物。這將為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提供大批珍貴資料,是*重要、*有光彩、*為學界關注的一筆。這也是中日學界的大事、喜事,相信必將大為推動中國近代史和中日關系史的研究。 ——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 正是由于宮崎家族四代人歷經百年將家藏資料精心保管、整理,才使得資料全集的出版成為可能。有幸參與并協助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宮崎家族整理資料,期待資料出版能夠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研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久保田文次(日本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內容簡介
宮崎滔天是堅定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的日本人士,與眾多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有密切往來,其家族保存有大量手跡資料,這些珍貴資料絕大部分尚未公之于眾。宮崎家藏資料內容涉及孫中山、黃興、戴季陶、張繼、何天炯、李烈鈞、吳玉章、朱執信、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等近百名同盟會早期會員和民國歷史人物,種類包括筆談殘稿、信函、題詞書畫等。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是將宮崎家族保存的與中國民主革命及相關歷史人物有關的資料以原件影印加釋讀的形式編輯出版,旨在深入挖掘這些資料的珍貴價值,推動相關研究,促進中日友好。書中絕大部分資料是首次公之于眾,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研究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研究中國近代史和民國歷史人物具有重要價值。 全書分八卷:**卷為孫中山卷;第二卷為黃興卷;第三卷為柏文蔚、岑春煊、陳獨秀、陳少白、戴季陶、胡漢民、胡毅生、黃復生、蔣介石、李大釗、李烈鈞、李書城、李宗黃、錢江、譚延闿、田桐、汪精衛、吳若男、吳玉章、郗衍、熊克武、曾繼梧、張繼、張孝準、章士釗、朱執信卷;第四卷為何天炯卷;第五卷為蔡濟民、鄧恢宇、劉燧昌、劉佐成、呂丹書、孫毓筠、周志伊卷;第六卷為其他民國人物卷;第七卷為題詞書畫卷:柏文蔚、曹亞伯、陳佛陀、陳復初、陳銘樞、陳其美、陳銳、陳萬仞、陳源、陳振純、程伯軒、大剛、戴季陶、但懋辛、鄧恢宇、竇家法、杜懷榮、杜羲、傅紹嚴、干國勛、袁其凝、公孫長子、宮崎滔天、何海鳴、何天炯、何香凝、何應欽、胡漢民、胡毅生、黃復生、黃興、黃一歐、季雨霖、蔣介石、蔣作賓、勁況、可勝瓏仙;第八卷為題詞書畫卷:黎仲實、李烈鈞、李肇甫、李執中、廖仲愷、林德軒、凌叔華、凌鉞、劉純一、劉天猛、劉顯世、劉永棟、魯拓濱、魯迅、魯瀛、路孝忱、羅家倫、羅劍仇、呂丹書、馬君武、馬劉憲英、梅米城、末永節、彭壽松、錢抱儒、錢大均、陳誠、錢通、饒景銘、神景鵬、孫湜、孫毓筠、孫中山、譚延闿、田漢、田桐、王大楨、王侃、吳庚鑫、吳鐵城、向傳義、新之、熊斌、楊守仁、楊兆南、葉雪汀、尹騫、于右任、喻熙杰、張繼、張其昀、張群、張翼鵬、章炳麟、章士釗、周震麟、周植曾、朱執信、鄒魯、陳其美、戴季陶、胡漢民、陸鴻逵、張孝準。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目錄
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1 年 5 月 19 日) /1
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3 年 9 月 13 日) /3
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3 年 11 月 5 日) /5
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3 年 11 月 9 日) /7
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4 月 15 日) /9
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4 月 24 日) /11
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15 日) /13
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附)(1914 年 5 月 15 日) /15
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25 日) /17
1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6 月 7 日) /19
1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6 月 13 日) /21
1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6 月 28 日) /23
1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29 日) /25
1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9 月 21 日) /27
1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11 月 12 日) /29
1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11 月 22 日) /31
1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4 月 2 日) /33
1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7 月至 8 月) /35
1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8 月 27 日) /37
2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9 月 3 日) /39
2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0 月 8 日) /41
2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0 月 11 日) /43
2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0 月 19 日) /45
2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1 日) /47
2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8 日) /49
26. 何天炯致頭山滿函(1915 年 11 月 8 日) /51
2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9 日) /53
2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13 日) /55
2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14 日) /57
3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1 月 21 日) /59
3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 月 2 日) /61
3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 月 6 日) /63
3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 月 12 日) /65
3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 月 23 日) /67
3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2 月 24 日) /69
3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4 月 25 日) /71
3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4 月 27 日) /73
3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5 月 4 日) /75
3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5 月 25 日) /77
4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5 月) /79
4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6 月 29 日) /81
4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9 月 10 日) /83
4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9 月 11 日) /85
4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3 月 12 日) /87
4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6 月 3 日) /89
4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7 月 11 日) /91
4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9 月 13 日) / 9 3
4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11 月 12 日) / 9 5
4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12 月 8 日) / 9 7
5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12 月 20 日) / 9 9
5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6 月 28 日) /101
5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7 月 15 日) /103
5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2 月 21 日) /105
5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4 月 27 日) /107
5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5 月 15 日) /109
5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6 月 7 日) /111
5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6 月 16 日) /113
5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7 月 16 日) /115
5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9 月 9 日) /117
6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13 日) / 1 1 9
6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18 日) / 1 2 1
6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18 日) / 1 2 3
6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20 日) /125
6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21 日) /127
6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23 日) / 1 2 9
6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24 日) /131
6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0 月 30 日) /133
6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1 月 13 日) /135
6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2 月 15 日) /137
7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12 月 26 日) / 1 3 9
7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2 月 12 日) /141
7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3 月 21 日) /143
7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3 月 26 日) /145
7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3 月 30 日) /147
7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4 月 7 日) / 1 4 9
7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4 月 17 日) /151
7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4 月 21 日) / 1 5 3
7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5 月 22 日) /155
7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5 月 26 日) / 1 5 7
8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8 日) /159
8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8 日) /161
8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10 日) /163
8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15 日) / 1 6 5
8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18 日) / 1 6 7
8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7 月 9 日) /169
8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7 月 14 日) /171
8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8 月 2 日) / 1 7 3
8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8 月 2 日) / 1 7 7
8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8 月 2 日) / 1 7 9
9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9 月 6 日) / 1 8 1
9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9 月 19 日) /183
9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9 月 30 日) / 1 8 5
9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0 月 4 日) /187
9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0 月 10 日) / 1 8 9
9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1 月 14 日) / 1 9 5
9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2 月 21 日) / 1 9 7
9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1 月 5 日) / 1 9 9
9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1 月 25 日) / 2 0 1
9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2 月 8 日) /203
10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3 月 20 日) / 2 0 5
10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4 月 9 日) / 2 0 7
10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4 月 18 日) / 2 0 9
103.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7 月 8 日) /211
104.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7 月 19 日) /213
105.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7 月 21 日) /217
106.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7 月 23 日) /219
107.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8 月 5 日) /221
108.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8 月 21 日) /223
109.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9 月 15 日) /225
110.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9 月 21 日) /227
111.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1 年 9 月 28 日) /231
112. 何天炯致宮崎滔天函(1922 年 5 月 29 日) /233
113. 何天炯致宮崎龍介、震作函(1923 年 4 月 14 日) /237
114. 何天炯致宮崎龍介、震作函(1925 年 1 月 3 日) /239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作者簡介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而設立的人民團體,以弘揚孫中山、宋慶齡精神為己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與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合署辦公,負責管理宋慶齡故居、征集孫中山、宋慶齡相關史料及開展相關研究和宣教工作,是整理保護孫中山、宋慶齡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陣地、研究宣傳孫中山、宋慶齡思想和精神的權威機構之一。三十余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全面保護和廣泛征集孫中山、宋慶齡相關文物資料,深入挖掘孫中山、宋慶齡思想學術和人文價值,為弘揚孫中山、宋慶齡偉大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