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8532
- 條形碼:9787565728532 ; 978-7-5657-285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迄今國內首部專題研究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專著, 全書包括六大章內容, 分別是: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問題及成因 ;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的內在邏輯和聯系 ;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實踐與思考 ; 影視文化產業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效對策 ; 影視媒介素養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基本路徑 ; 影視文化安全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方向展望。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目錄
目錄:
001 新時代中青年學者的使命和擔當(代序) 仲呈祥
001 緒 論
014 **章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問題及成因
014 **節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基本背景
028 第二節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基本問題
044 第三節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困境的基本成因
060 第二章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的內在邏輯
060 **節 文化強國的基本內涵
074 第二節 影視文化的淵源和基本內涵
097 第三節 影視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106 第三章 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實踐與思考
106 **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蹣跚學步
117 第二節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奮力趕超
126 第三節 新時期以來文化強國戰略的正本清源
137 第四節 21 世紀以來文化強國戰略的提質增效
145 第五節 新時代以來文化強國戰略的守正創新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154 第四章 影視文化產業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效對策
154 **節 民營機構與國有企業雙輪驅動模式
169 第二節 國內影視產業努力與國際接軌
183 第三節 互聯網時代影視產業的新模式
197 第五章 影視媒介素養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基本路徑
197 **節 影視媒介素養應納入國民教育序列
210 第二節 影視媒介素養應納入公共文化服務范疇
220 第三節 影視媒介素養應服務新啟蒙文化運動
239 第六章 影視文化安全為文化強國戰略保駕護航
240 **節 努力構建影視法律監管體系
251 第二節 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
265 第三節 警惕殖民文化的滲透和侵蝕
281 結 語
288 致 謝
291 參考文獻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節選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影視文學和影視藝術是美的感性顯現,是對于美的感知與彰顯,是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文學既是一門藝術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能夠折射出社會歷史的變遷和民族的內在文化心理結構,并通過文藝之美被世界人民所喜愛與接受。然而,中國影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依舊不容樂觀,影視文化“走出去”的問題依舊沒有獲得有效解決,中國文藝依舊沒有明顯的全球話語權。如何扭轉長期形成的“文化貿易逆差”?這既是影視文化面臨的痛點,也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難點,影視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增強自身的硬實力,同時亟須培育走向世界的文化軟實力。放眼望去,我們目前的影視作品汗牛充棟,當下影視文化生產是歷史上*繁榮的時代,然而,數量和質量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有的作品將形式捧為巨人,有的內容被壓縮成侏儒,談及社會效應為人所不齒,不成熟的市場卻被尊崇為提款機,許多泡沫作品經不住歲月和人民的檢驗,快餐文化和速食主義大行其道,影視創作數量和“走出去”質量極不對稱,制約了文化強國建設前進的步伐。 影視創作質量不高,或者說影視工業和影視創作尚未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造成影視數量和“走出去”質量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存在的一些浮躁現象令人擔憂,有的作品反映時代和生活,不是蜻蜓點水,就是小貓釣魚,甚至存在價值觀極端化的傾向和趨勢。例如,電視劇《都挺好》雖然贊揚聲一片,但是極端的藝術追求并不代表深刻,以肢解中國家庭穩定性換取非理性收視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不僅如此,一些作品喜歡穿越和戲說歷史,遠離當下生活且不食人間煙火,一些科幻片和動畫片奇幻有余,但是面向全球文化的主導性不足,難以向全球傳播新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致使這些作品在國內熱乎乎,出去之后就涼冰冰,缺乏一批能在國外市場上既攻心又賺錢的品牌作品。一些創作者故意拿低俗和庸俗去蠱惑和麻醉受眾,以賺得盆滿缽滿為炫耀的資本,有意遮蔽作品的文化觀和價值觀缺陷,譬如,電影《銀河補習班》《夏洛特煩惱》這樣的作品雖然有一定的現實價值,但是存在著反智主義的傾向。有的作品無病呻吟、無事生非、無根無脈,讓觀眾看得無頭無腦,習慣于將欲望當作希望,堂而皇之進行無意義、無內容和無深度的生產,“三無產品”味同嚼蠟且害人不淺。這些創作傾向的普遍追求意味著創作者將社會效應踩在腳下,借力經濟效益登堂入室,將發行量、點擊量、收視率和票房,作為品評高下的標準,甚至拿一些注水的數據四處唬人。歷史地看去,數量和質量應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存在,長期以來我們對兩種關系的片面認識,是當下影視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力所在。 事實上,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不難發現,影視作品是不是精品力作,是有一定評判標準的,需要和不同民族的歷史精品進行比較方可分出高下,并非哪一個創作者關起門來自己說了算,也不是一時的打雞血炒作就能萬世流芳。在筆者看來,作品中有沒有社會生活、有沒有人民甘苦,有沒有時代印記,能不能在喜聞樂見中引人深思、催人奮進、蕩滌靈魂,應該是*基本和*直觀的標準。而且,世界性的優秀文藝作品,也不是某一個民族自己吹出來和捧起來的,是世界人民篩選出來的,文藝精品終歸是歷史和人民雙重選擇的結果,命名經典的話語權終究掌握在人民手中,他們才是*偉大和*公正的裁判員。 如何改變中國電影創作數量與“走出去”質量不匹配的問題?這是我們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繞不開的時代命題。談論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話題,*緊迫的問題是拿什么內容走出去,影視天生是一種內容敘事的大眾文化產品,雖然好電影未必都在講述經典傳世故事,但好故事一般都會撐起一部好電影。中國電影數量和“走出去”質量實現有效匹配,離不開三個方面的故事內容和價值觀念支撐。 其一,應著力講述近現代國家和個體“命運史”的故事。環顧全球頂級電影節中獲獎的優秀電影,諸如《現代啟示錄》《出租車司機》《鋼琴師》等作品,“二戰”前后國家命運和個體命運碰撞交織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它們巧妙地將大命運和小命運纏繞在一起,就像藤纏樹和樹纏藤那樣不可分離。然而,我們國家同樣經歷過“一戰”和“二戰”,以及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酸甜苦辣,在深刻表現國家和個體命運纏繞的作品方面還有待發力,鋪天蓋地的抗戰電影你方唱罷我登場,不能只滿足于國內熱熱鬧鬧,更應追求走出去的風風光光。其二,應著力講述民族特色鮮明的“情感史”故事。 ……
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研究 作者簡介
薛晉文:1977年6月生,山西離石人。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中國高校影視評論專委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庫成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太原師范學院副校長、文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評論和影視文化研究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