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03936
- 條形碼:9787512603936 ; 978-7-5126-0393-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本書特色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統治的時代,爆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華民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八年后,五四運動爆發;十年后,中國共產黨誕生。辛亥革命開啟的革新開放之門,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內容簡介
黎元洪(1864--1928),原名秉經,字宋卿,湖北黃陂(今孝感)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后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也是民國歷史上唯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民國初政壇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黎元洪幾乎都參與其中:從武昌首義到南北議和,從民國成立到與南京臨時政府分庭抗禮,從“二次革命”到袁世凱帝制自為,從民初政爭到張勛復辟,從法統重光到小站奪印,從廢督裁兵到外交爭強等,無不見其政治身影。在民國的政治邏輯下,他擁袁又倒袁,但卻位尊而言輕;他從政三起兩落,卻職高而權弱。他既是封建的衛道士又是民主革命的領導者,處于政治的旋渦而又時常游離其外寄情于商。歷史的風云際會,當人們問及“孰知黎公何許人也”之時,他卻對民國政治的演進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目錄
引??言
**章 木蘭故里出新秀
一、耕讀傳家,少年王嶄露頭角
二、出生行伍,平步青云到協統
三、一心向主,鎮壓反政府斗爭
第二章 暴風驟雨換角色
一、治軍以仁,革命力量初長成
二、石破天驚,登高一呼掌帥印
三、軍政施策,南北和議把乾坤
第三章 民初政壇顯身手
一、倒戈相向,鎮壓黨人與“倒黎”運動
二、隔岸觀火,穩坐釣臺調和南北政爭
三、運籌帷幄,掀起共和與帝制齟齬
第四章 大浪淘沙笑風云
一、力挽狂瀾,約法與國會之辯
二、急流勇退,復辟與引退相生
三、鳳凰涅槃,權斗中法統重光
第五章 外交斡旋爭權利
一、歐戰問題交鋒:黎元洪與中德關系
二、四渡東瀛:黎元洪與中日關系
三、守土有責:黎元洪與中俄關系
四、愛恨交加:黎元洪與中美關系
五、外交危機:臨城劫車案中的黎元洪
第六章 政治思想展異彩
一、民族情感血濃于水
二、軍民分治與廢督裁兵的治國主張
三、建黨是強國的必由之路
四、憲政為立國安邦之本
五、政體力主共和主義
第七章 軍政要人試比肩
一、若即若離:黎元洪與袁世凱
二、殊途同歸:黎元洪與孫中山
三、從戰到和:黎元洪與黃興
四、政治知音:黎元洪與章太炎
五、同床異夢:黎元洪與段祺瑞
第八章 津門謝幕閑看月
一、優游林下,遠政治的晚年活動
二、革命建設,機遇垂青識時務者
黎元洪年譜簡編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節選
黎元洪與黃興 黎元洪比黃興大 10歲,均是辛亥時期的風云人物。在武昌首義前,凡屬著名的革命戰役,多數有黃興參加,在同盟會內黃興是僅次于孫中山的革命領袖,享有崇高威望,其社會影響力遠超清軍協統黎元洪。然而到了民國初年,兩人齊享“民初四巨頭”、“革命四大首領”等美譽。在黎黃的交往過程中,兩人經歷了從斗爭到合作的轉變,可以說是在戰亂中相遇,在領導權上斗爭,在建設期合作。因黃興過早病逝,雙方的人際交往雖不足五年,但卻影響深遠。 1.武昌首義中的黎黃之爭 武漢三鎮光復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清軍大舉南下,企圖將革命政權扼殺在搖籃中,由此漢口戰事吃緊,大局岌岌可危。此時漢口漢陽保衛戰——陽夏戰役全面展開,民軍清軍拉開了長達月余的殊死搏斗。起義之初,革命軍總司令一職由黎元洪兼任。但隨著戰事的推進,前線指揮乏力,前有總指揮何錫藩受傷辭職,后有總指揮張景良通敵正法,前方戰場正當群龍無首。 10月 28日,黃興、宋教仁等從上海來到湖北,加入到反清的革命斗爭中。由于黃興作戰經驗豐富且具有崇高的革命威望,他的到來無異于一針強心劑,使民軍士氣大振,武漢軍民把他比作“天將下凡”,莫不翹首仰望黃興來收復漢口。 正因為此,黎元洪舉行隆重的儀式歡迎黃興的到來。但在明確前線戰役指揮人選的同時,軍政府內部重新分配權力的斗爭也擺在了分別以黃興和黎元洪為代表的同盟會革命黨人和首義武昌黨人的面前,雙方引發的紛爭即所謂的黎黃之爭由是產生。早在從上海趕赴武漢途中,黃興就曾在輪船上對同行的田桐等人說,黎元洪本不是革命黨人,我到湖北后,必須取而代之,且稱兩湖大都督。黎元洪希望盡快扭轉戰局,在黃興到達當日就委任他為漢口民軍總司令,指揮前線作戰。到達后的第五天,革命黨人集議,田桐等人提議公推黃興為兩湖大都督,位列黎元洪之上。 對此,革命黨內部意見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宋教仁、田桐為代表的同盟會革命黨人,主張以黃取代黎;另一派是以孫武、劉公為代表的首義武昌黨人,主張黃興屬黎都督名下。這兩派意見是中央革命派和地方革命派斗爭的結果,也是兩派革命合作領導權摩擦下的紛爭。宋教仁以大局為重出面表示,此事不過征求大家同意,我們原無成見,既有利害沖突,即作罷論。*后,大家議定黃興為戰時總司令,所有湖北革命軍及各省援軍,均歸其節制調遣。領導權之爭的風波雖告平息,但卻給黎元洪等人以警醒,感到黃興對自己的地位是個威脅,若其收復漢口取得成功,他們卷土重來爭奪領導權則易順理成章。但又如何在剛剛“迎黃”后馬上大拐彎來個“驅黃”?這是擺在黎元洪等人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 在這種悲喜交加的情況下, 11月 2日,黎元洪、孫發緒等人策劃了一場“登臺拜將”的“驅黃”陰謀:“正在這種沉悶的空氣中,孫發緒起而言曰:‘此事不難,驅黃出省可也’。黎等訝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驅?縱驅之,其如黃不去何?’孫發緒道:‘可用陽尊陰逐之策,請都督仿漢高祖登臺拜韓信的故事,于明日就都督府前坪高搭將臺,預備戰時總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總司令大旗一面,屆時集合全軍將士,由都督親捧印、箭、旗三物,拜授于黃為戰時總司令,請其率師北伐,并于漢陽設置戰時總司令部,迨登臺拜禮畢,即送黃渡江就職。這么一來,黃興即被逐出省垣了。爾后戰事若利,則黃率師北上,自然離鄂日遠。戰事不利,則軍法所在,縱不便持法相繩,黃亦無面見江東了。 ’黎等聞謀稱善,于是星夜如謀籌備。”(《新生月刊》,第 5卷第 2期) 次日,黎元洪高筑拜將臺,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使黃興名屬黎元洪之下。拜將儀式上,黃興慷慨激昂地演說,此次革命,是光復漢族,建立共和政府;今日既承黎都督與諸同志舉兄弟為戰時總司令,為國盡瘁,亦屬義不容辭,望大眾努力前途為要。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終以民軍的失利而告終,漢陽失守,黃興辭職返滬。分析漢陽戰敗失守的原因,參謀長李書城指出:“這是因為我在戰略戰術上都犯上極大錯誤所致;我對這兩次戰役的失敗是應該負重大責任的。因為我的作戰計劃錯誤,使黃先生受‘常敗將軍’之譏,使革命形勢收到挫折”。(李書城:《辛亥前后黃克強先生的革命活動》,中國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回憶辛亥革命》,文史資料出版社 1961年版,第 150頁)黃興自己認為,其所以致敗的原因,**系官長不用命;第二軍隊無教育;第三缺乏機關槍。有此三缺點,故每戰失利。當事人的分析應該是*接近歷史事實,由此可見黎元洪等人的“登臺拜將”陰謀,或如有人指出的“黎黃之爭”,是導致陽夏戰役戰敗的主要原因的看法,顯然是違背歷史事實的。但客觀上造成“登臺拜將”陰謀的得逞,黎元洪依然大權在握,也是不爭的事實。 2.民國建設中的黎、黃互動 民國成立,黎元洪當選為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竊取政權后,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后因經費不足,軍隊嘩變,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黃興致電黎元洪指出,締造共和,公為首功;興以菲材,謬蒙褒許,實所感愧;此后在野,仍當盡力民國,以副雅懷。黎元洪提出“軍民分治”,黃興深表贊同:“尊意擬將軍務民權,劃界分權,誠為至論。民政為平時行政*要部分,泰西各國近甚注意,所以保持安寧,增進幸福,國家生存端賴乎此。軍務性質乃屬特別,混而為一,實成兩敗,強則把持,弱則廢弛,軍無節制之實,民有凋敝之憂。……務當早日分厘,期與各國一致。庶幾軍民安帖,分道進行。我公愛國銘心,救時有道,屢披來電,輒想仁風陳賈誼之策,痛哭時聞讀贄之文。指掌如數,凡茲碩畫,實牅私衷,敢乞主持,無任拜禱。”(黃興:《覆副總統贊同軍民分權》,《黃留守書牘》上卷,新中國圖書局 1912年印行,第 4頁)
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黎元洪 作者簡介
胡鋒,男,1977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供職于湖南省林業局,業余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2012年應邀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著作《黎元洪傳》,引起了眾多讀者關注;曾在《光明日報》、《史學集刊》等刊物發表歷史方面的論文數篇。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