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08180
- 條形碼:9787544708180 ; 978-7-5447-0818-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圖賓根學派”代表人物、德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A. 斯勒扎克關于柏拉圖思想的經典之作,也是關于柏拉圖對話錄釋義的綜述之作。此外,本書還特別收錄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剛教授針對柏拉圖“未成文學說”的論述以及譯者專門為本書所著的解讀。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圖賓根學派關于柏拉圖對話錄釋義的綜述之作。斯勒扎克以閱讀柏拉圖作品的“樂趣”為起點,重新評估了柏拉圖研究領域內神話、反諷、匿名、暗示等熱門論題,集中展示了“書寫批判”、“對邏各斯的幫助”、“空略段落”等把握柏拉圖對話錄的新理念。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目錄
中譯本序
前言
一 閱讀柏拉圖的樂趣
二 讀者將自身帶人作品
三 個體接受的一個范例
四 讀者可能的錯誤態度
五 不了解的,就是看不出的
六 柏拉圖對話錄的諸特征
七 對上述特征的疑問
八 柏拉圖為誰寫作
九 柏拉圖的對話錄是多聲部的嗎?——現代對話理論
十一 個古典的釋義理論
十一 《普羅塔戈拉》中的希默尼德闡釋
十二 《斐德若》中的書寫批判
十三 從哲學家與書寫的關系出發對其進行規定
十四 τιμι??τερα的含義
十五 對話錄中“對邏各斯的幫助”
十六 向本原的上升與哲學表達的界限
十七 一些空略段落
十八 《歐緒德謨》中的回憶學說和辯證法
十九 暗示對柏拉圖文本的意謂
二十 柏拉圖的戲劇技巧:一些范例
二十一 反諷
二十二 神話
二十三 獨白與虛構對象的對話
二十四 對話錄的諸特征:它們究竟意謂著什么?
二十五 對話形式如何并且為何被誤解
二十六 內傳主義與守密之別
二十七 柏拉圖的哲學概念和對話錄的目標設定
原書文獻目錄
日文版補充文獻
中譯本補充文獻
征引文獻索引
人名對照
附錄1:走向柏拉圖的未成文學說
附錄2:書寫批判視域下的柏拉圖——從斯勒扎克《讀柏拉圖》出發
譯后記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節選
一 閱讀柏拉圖的樂趣 讀柏拉圖首先意味著思想上獨一無二的享受。與其所思打交道的樂趣不僅來自哲學戲劇技藝上的完善,而且讀者會感到,自己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以某種方式置身于活生生的論辯之中。同時,這種論辯在大師手筆的描繪下,仿佛源自生活本身之中各色人物的自然交流。 直接和鮮活,一直以來就被激賞為希臘藝術與文化整體上的標志。而在希臘文化之內,亦罕有人達到類似柏拉圖的高度。盡管他可謂是充滿生趣的古風時期a與古典時期b精神的繼承者,并且自覺地以反思的方式化用了一代代詩人和思想家的經驗,但他同時也引發了這樣的印象:哲學之提問無前提地開始于其所描繪的多彩雅典世界。 柏拉圖的文學世界第二個同樣重要的特征即其多元性和精神上的廣大富饒。他對雅典氛圍復述的直接性和可靠性絕不意味著:作為一個著述家,他屈從于這一世界的歷史或然以及社會局限。恰恰相反,柏拉圖以詩人的獨立姿態,將其故鄉雅典與引發希臘精神史的一切聯系起來。無疑,進行這種冒險時他可以聯系歷史實事,就像在早期對話錄中,他利用公元前五世紀來到雅典的偉大知識分子們,讓他們出現在公眾面前宣傳各自的新教育。而當他在晚期作品中讓始終匿名的“來自愛利亞的客人”或者讓巴門尼德本人(在以其命名的對話錄中)來到雅典,在那里與青年蘇格拉底一同進行哲思時,就不再考慮任何記傳—歷史之信度。在自然哲學對話錄《蒂邁歐》中,一個外來的政治家和學者—我們通常認為他是畢達哥拉斯主義者,盡管并沒有字面上的標識—在半是雅典人、半是外來者的圈子里,講述宇宙如何通過德穆革的神圣理性得到構建。相反,在其*后的著作《禮法》中,始終匿名的雅典人在異地,即克里特,在兩個保守的多立克文化的代言人面前反思自身城邦的文化,全面籌劃了一個秩序井然的未來社會及其精神根基的藍圖。 似乎柏拉圖通過選擇談話伙伴的文學技藝,不僅一次次拓展了精神的視域,也希望從整體上反映出紛繁的歷史進程:首先,源自外邦的新自然哲學與社會哲學教育傳入了政治上強勢的雅典。通過與這種外來思想資源的論辯交流,雅典的概念哲學逐漸成形。這種哲學,一旦其方法被確定下來,就構成了更為深邃的論辯,并且觸及公元前五世紀的思想根基—愛利亞學派、赫拉克利特和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哲學。對根基的檢驗*終導致這樣的結果—正如在《禮法》中所形象表現的—嚴格的方法訓練引發了一套政治—道德觀念的產生,這套觀念通過“雅典人”而傳播至整個希臘世界。于是,我們以柏拉圖早期到晚期的對話錄中的談話者為媒介,游歷了雅典歷史的發展,即從心智的接受到批判性的深化,*終達到典范般的創造。 對話錄的這種直接性、多樣性和在暗中已不斷顯明的象征力量,使得柏拉圖成為今日四海內—毋需考慮國別文化之差別—影響*為深遠的哲學啟蒙人。誰從柏拉圖開始其哲思,即可自知立于正途。 當然,他生生不息的影響力絕不僅限于入門階段。毋寧說真正令人嘆服的是,柏拉圖不僅確立了日后在歐洲被稱為哲學的那一學問之標準,而且奠基式地提出了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諸本質問題,以至于即使面對兩千五百多年碩果累累的發展,人們也不禁仍要關注其解決方案,至少要關注其問題之展開。 就今天讀者閱讀柏拉圖的經驗而言,這些恐怕亦是至為關鍵之因素。對尚未偽飾之原初的感觸,堅持面對核心問題的信念以及對語言與構思典范的體驗,這些都為敏感的讀者提供了心智上的樂趣,也正是我們的出發點。 二 讀者將自身帶入作品 僅僅通過這一經驗尚不能解釋,為什么偏偏在談及柏拉圖之時,人們以超然之熱誠,同時又異議百出地探討應該如何閱讀。對于此種情形,即使非專業人士也略有耳聞。柏拉圖以文學形式向我們提供哲學內容,當讀者遇見這種特殊的形式,自然伴隨著方法上的疑問,而此種形式在其他思者那里并不具有柏拉圖處那樣深邃的意旨。因為他人從未曾像柏拉圖那般,將表達的方式如此直接地與內容相系—對對話形式的正確理解和對柏拉圖哲學概念的理解是互為條件的。而這里存有一悖論:恰恰是這一作者(而非其他人),盡管他能夠傳達直接的體驗并仿佛引人自然尋得進入哲學問題之門徑,自己卻似乎亟需某種特殊的釋義學。 柏拉圖作品的釋義學與作為獨立學科的哲學釋義學在其發展的兩個關鍵點上緊密相接,這絕非偶然。正是重要的浪漫派哲學家、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一方面開拓性地反思了讀者的主動角色,并由此出發引申出一套對話錄的釋義學,其基本框架的有效性今天仍被眾人推崇;另一方面,就正確解經而言,他重新清理了神學家們的古老難題,引發出一套普遍的釋義學,人們可以將這視為現代釋義學哲學真正的開端。在二十世紀,漢斯—格奧爾格 · 伽達默爾一方面正是從柏拉圖找到自身哲學的出發點,并且在其**部著作《柏拉圖的辯證倫理學》(1931)中深化并具體演繹了施萊爾馬赫論及形式對于內容之意謂的洞見,另一方面,他的代表作《真理與方法》(1960)則演化出了哲學釋義學的新基礎。 討論應該怎樣以正確的方式閱讀柏拉圖,*終是對讀者將自身引入作品中的方式和方法的討論。在閱讀中,我們不可能與本來的自我相分離,不可能將我們多方面的有限性忽略不計,我們由之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建構根本的要素,這些對任何方式的閱讀而言,都是被普遍接受的。此外,在柏拉圖那里還需要補充的是,正如一開始就提到的,讀者幾乎不可避免地感到,自己不僅僅是旁觀者,而且是以一種難以言傳的方式加入到自身追隨的論辯之中—這就必然影響到讀者對于文本回應的方式。讀者個人在對話進程中深入地、親身地參與,這顯然不是柏拉圖作品的一個偶然效果,也并非與作者之意愿全然相違。就此而論,我們所面對的難題不是盡可能地將接受中的主觀因素排除出去,而是盡可能地導向實事本身。然而在剛踏上朝向這一鵠的之道路時,就仿佛到達終點那般抽離掉那些我們身上妨礙接近目標的消極因素,恐怕并無助益,因為它們在合適的情況下亦可能成為我們的幫手。這里,我們當然應該調動自己的整個自我本質,而不僅僅是分析性的知性,來回應柏拉圖的戲劇。那么問題就在于:讀者應該以何種主動的方式來參與其中,他可以自發地對意義構建做出哪些貢獻。
人文與社會譯叢:讀帕拉圖 作者簡介
托馬斯·A. 斯勒扎克(1940- ) 德國古典語文學家、哲學家,“圖賓根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就讀于德國埃爾蘭根大學、慕尼黑大學與圖賓根大學,1969年在柏林工業大學憑借對希臘晚期的亞里士多德注解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柏拉圖與哲學的書寫性》(1985)、《讀柏拉圖》(1993)、《柏拉圖〈政制〉中的善之理念》(2003)、《柏拉圖晚期對話錄中的辨證家形象:柏拉圖與哲學的書寫性續》(2004)等,并譯有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除古典哲學外,他的研究還涉及荷馬史詩、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悲劇及修昔底德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