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陳忠實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9815
- 條形碼:9787521209815 ; 978-7-5212-098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忠實論 本書特色
陳忠實靠自己的文學思考和藝術創造活著,而不是靠“非文學因素”,他活著的意義就在于他自1958年以來充滿興趣、思考、困惑、“羞愧”也充滿尋找、探索、“剝離”的舒悅和“神圣”的曲折泥濘之途和堅韌執著的持續追求。他的作品活著,他就活著。
陳忠實論 內容簡介
陳忠實靠自己的文學思考和藝術創造活著,而不是靠“非文學因素”,他活著的意義就在于他自1958年以來充滿興趣、思考、困惑、“羞愧”也充滿尋找、探索、“剝離”的舒悅和“神圣”的曲折泥濘之途和堅韌執著的持續追求。他的作品活著,他就活著。
陳忠實論 目錄
**章 “人民文藝”時代的“文學新人”
**節 “新的人民的文藝”與陳忠實文學理想的確立 /1
第二節 文學教育與文學閱讀:社會主義“文學新人”
及其培養機制(一)/8
第三節 作為體制性力量的作協:社會主義“文學新人”
及其培養機制(二)/24
第四節 文學報刊與文藝副刊:社會主義“文學新人”
及其培養機制(三)/46
第二章 社會主義“文學新人”與文學中的“社會主義新人”
**節 “文化”與“生產”:“工農兵業余作者”身份的
歷史生成與話語分析 /61
第二節 “新人”譜系中的陳忠實小說 /73
第三章 “快板”“村史”和“故事”:全民文藝時代的陳忠實
**節 民歌、詩歌與快板 /104
第二節 “村史”“集體寫作”與“三結合” /111
第三節 “故事”: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 /124
第四章 文類重構與文學的當代形態
**節 文類秩序的重構與文體雜糅 /133
第二節 “散文”“特寫”還是“報告文學”:
創造“新型文體”的困境 /146
第五章 陳忠實1973:中國文學的寫作、編輯和出版
**節 “約稿”或“組稿”:當事人的敘述 /156
第二節 “組稿”與“編輯”:1973年的人民文學出版社 /161
第三節 文藝調整:1973年及其周邊 /170
第四節 歷史、政治中的“個人”與“文學” /182
第五節 1973年:草蛇灰線中的文學起點 /194
第六章 80年代:陳忠實的文學思想與創作
**節 “生活”“時代”“人民”與“八十年代特質”:
現實主義反映論 /201
第二節 “感受”與“自我”:現實主義的新變 /216
第三節 “世界”與“自我”: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意識的生成 /224
第七章 報告文學、散文與小說:陳忠實各文體創作的歷史關聯
**節 文體與陳忠實的“文學”想象 /239
第二節 報告文學與80年代陳忠實的小說文體 /256
第八章 90年代之后:陳忠實的文學思想與創作
**節 “雙重體驗”與陳忠實主體論 /280
第二節 “思想”與“人格”:主體的內核與主體論的超越 /288
第三節 陳忠實文學理論重要命題的辯證與反思 /299
第九章 傳統的發明與現代性焦慮
**節 現代視野下鄉土中國儒家化的宗族文化 /316
第二節 鄉土中國兩性奇觀:民族文化史詩的內在焦慮 /321
第三節 歷史進步還是翻鏊子:鄉土政治學的規避策略 /327
第十章 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難度與過渡
**節 《白鹿原》經典化過程的幾個歷史節點 /333
第二節 多元批評話語場域的爭奪 /337
第三節 難以達成的經典“共識” /342
第四節 經典的終結或過渡 /347
第十一章 處境與心境:《白鹿原》及其之后的陳忠實
**節 “寫出的”與“未寫的”:陳忠實的新長篇構想 /351
第二節 “生命體驗”:《白鹿原》與陳忠實90年代文學 /361
第三節 陳忠實90年代的散文創作 /371
第四節 陳忠實90年代的小說創作 /378
參考文獻 /386
陳忠實文學年譜 /397
后 記 /522
陳忠實論 節選
**章 “人民文藝”時代的“文學新人” **節 “新的人民的文藝”與陳忠實文學理想的確立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為政治服務、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將文藝的“工農兵方向”作為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1949年7月,**次文代會在北平召開,周揚作主題報告《新的人民的文藝》。在報告中,周揚指出:“文藝座談會以后,在解放區,文藝的面貌,文藝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文藝與廣大群眾的關系也根本改變了。文藝已成為教育群眾、教育干部的有效工具之一,文藝工作已成為對人民十分負責的工作。”①周揚進而指出:“在解放區,由于得到毛澤東同志正確的直接的指導,由于人民軍隊與人民政權的扶植,以及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改革的配合,革命文藝已開始與廣大工農兵相結合。”②毛澤東的《講話》被確定為新中國文藝的方向:“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規定了新中國的文藝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錯誤的方向。”“解放區的文藝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① “現在擺在一切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無愧于這個偉大的人民革命時代的有思想的美的作品。”② 作為解放區文藝的歷史性延續和全國性展開,新中國文藝自然就是貫徹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的“新的人民的文藝”。 具體來看,文藝“工農兵方向”的基本內涵涉及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作為文藝接受者的工農兵。“文藝為工農兵服務”首先強調的是文藝的服務對象,即文藝的接受者——工農兵。工農兵是一切文藝創造的意義生成的決定因素。當然,這里的工農兵作為宏大的人民話語的主體構成因素,與其作為中國革命的主體力量直接有關,且與毛澤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策略密切相關。其次,作為文藝創作的對象和內容的工農兵。如果說**點強調的是“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這一點強調的就是“寫什么人”的問題。毛澤東提出,新的革命的文藝應該將“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統治著舞臺”的“歷史的顛倒”“再顛倒過來”,恢復“歷史的面目”,“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新的文藝應該描寫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人民,人民的生活、斗爭、思想、情感應該成為新的文藝的表現對象。再次,作為文藝創造者的工農兵。毛澤東對知識分子作家能否成為實踐文藝“工農兵方向”的合格主體持相當的保留和不信任態度。他認為知識分子作家因其階級出身、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影響而具有非無產階級性或小資產階級性,“他們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他們是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創作的,我們在相當多的文學藝術作品總看見這種東西”③。“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們總是經過種種方法,也經過文學藝術的方法,頑強地表現他們自己,宣傳他們自己的主張,要求人們按照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面貌來改造黨,改造世界。”① 正是基于這種對知識分子的總體上、根本的不信任,盡管毛澤東始終堅定不移地強調改造知識分子世界觀,將深入工農兵生活作為解決文藝工農兵方向的重要措施,但對他來說,要建設真正的無產階級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掌握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還是需要建設真正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文藝隊伍,特別是將工人、農民、士兵作為這一文藝隊伍*重要的成員,從工農兵中發現、選拔、扶持和培養“作家”——“工農兵作者”。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也標志著中國人民以嶄新的工農兵身份和形象走上新的歷史舞臺。在此新的歷史情境下,社會主義文藝的建設與發展,從創作主體、對象主體和接受主體三個維度上,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從創作主體方面來說,當工農兵作為歷史創造者的核心力量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同時,它的新的人民文藝的創造者的身份,不再是以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是具備了無可置疑的合法性和現實性。
陳忠實論 作者簡介
王金勝,文學博士,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和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在《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南方文壇》《小說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出版有專著《新時期小說的自我認同》《現代抒情與抒情的現代性》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獲《當代作家評論》優秀論文獎(2016年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論文獎(2019年度)。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