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金閣寺 本書特色
★ 三島美學的*高杰作,被翻譯成十三國文字 “終極之美,就是毀滅!”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了我唯一的驕傲。——三島由紀夫 ★ 日本文學翻譯名家陳德文教授傾其畢生心力翻譯修訂譯本 一頁聯合日本文學翻譯名家陳德文老師,將其畢生傾力翻譯的三島由紀夫作品共16種集中出版。陳老師的譯文被讀者評價:“該冷靜的時候就是三島原文版詞藻精準,大理石一樣的行文;到了情欲段落突然活色生香,看得人熱血沸騰。這種對照下,更顯出了本作異樣的美。不愧是我心中*好的三島著作的譯者。” ★ 美的東西,對我來說,就是怨敵 焚燒金閣寺的行為,正是一次對虛美和奇矯人生的反抗。三島以小說的名義對戰后時代令人顫抖的日本之美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贊頌和襲擊。這贊頌中帶著綿綿不絕的憎恨,而這襲擊里又充滿依依不舍的眷戀。 ★ 獻給新青年的全新風格,經典與二次元的靈感碰撞: 日式文庫本×新銳設計風×特約手繪師配文插畫
金閣寺 內容簡介
“美就是金閣嗎?如果是,那么我想,我必須毀掉它。” 小說《金閣寺》是三島獨特美學觀成熟的標志之作。小說以1950年金閣寺僧徒林養賢放火燒金閣寺的真實事件為藍本,講述了青年溝口醉心于金閣寺之美,又逐漸感到自己與金閣間的微妙關系,這種美似乎成了自己的宿敵,*終下定決心火燒金閣。
金閣寺 目錄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譯后記
金閣寺 節選
譯后記 陳德文 《金閣寺》一九五六年十月由新潮社出版,當時作者三十一歲,同年還創作發表了《漫長的春天》《白蟻之巢》《永遠的旅人》《施餓鬼船》《走完的橋》以及《鹿鳴館》《近代能樂集》《烏龜能追上兔子嗎》等大量短篇小說、戲曲和評論。 金閣寺本是京都臨濟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為建筑里外敷以金箔,俗稱金閣寺。這座樓閣式建筑初創于一三九七年(日本應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是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別墅,義滿歿后遂改為菩提寺。一四六七年起始的長達十年的應仁之亂,鹿苑寺境內的大部分建筑毀于兵燹,只有主建筑舍利塔幸免于難,成為北山文化的唯一建筑遺址。一九五〇年,舍利塔因年輕僧人林養賢自焚而被全部燒毀,一九五五年修復。一九八七年,殿堂里外重新貼敷金箔,煥然一新,金碧輝煌。 作者根據當年青年僧人的一句獨白??“我嫉妒金閣的美麗”,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藝術再創造,寫出了這部頗具影響的杰作。 小說的主題依然貫徹著作者“兩極對峙”的創作思想,一方面是金閣的美麗與崇高,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濁與丑惡。美與丑互相作用,互相對立,由混合走向裂變。作者所要極力表達的是“美達于極致就要遭到毀滅”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青年僧人焚燒金閣寺的行動,實際是一次對虛美和奇矯人生的反抗。小說結尾飛揚的火場,讀者似曾相識,作者好多作品都有借助烈火強化文字氣勢的表現手法。這當然也使我們想到川端康成,《金閣寺》和《雪國》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金閣寺事件為題材的名作, 還有水上勉一九六二年發表的小說《五番町夕霧樓》,與此作堪稱并蒂蓮花。 人類總是向往美,呼喚美,創造美。然而,美總是脆弱的。 面對邪惡,美,不堪一擊。 這是人生的悲劇。 故而,我譯《金閣寺》,滿心如秋風般悲涼。 二〇一一年八月秋霖初降 于春日井高森山莊聞鶯書院
金閣寺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1925—1970),原名平岡公威,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電影演員。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位日本文壇的異類,一生崇拜殉教式的死亡,他短短一生竭盡全力用文字詮釋美的多元性。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權威唐納德·基恩認為三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天才作家”。 陳德文 江蘇邳縣人,南京大學教授。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日本語專業,1985年赴早稻田大學學習和研究,現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翻譯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名著多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