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藝美學新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62483
- 條形碼:9787562162483 ; 978-7-5621-624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藝美學新編 內容簡介
文藝美學這一概念是中國文藝學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展的產物。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受外敵侵略,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因此,救亡運動成為中國的首要任務。文藝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與這個民族首要任務糾結在一起,這使得文藝與政治、時代使命的緊密聯系成為中國現代文藝的顯著特點。
文藝美學新編 目錄
第二章 文藝本質之思的歷史狀況
**節 中國歷史上對何謂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各時期的文學觀
二、中國文學藝術的幾個基本傳統
第二節 西方歷史上對何謂文學的認識
一、文學、藝術概念本身內涵的演變
二、西方關于文學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認識
三、西方文學藝術審美價值觀念的歷史演進
四、西方論文學藝術的幾個傳統
第三章 文藝本質的美學之思
一、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質
二、藝術掌握方式論
三、文學*根本的特性是審美性
四、文學審美性質的辯證認識
五、主要審美范疇
第四章 審美視野中的文藝創作
一、文藝創作的一般過程
二、文藝審美創造的形象思維論
三、文藝審美創造中的情感和想象
第五章 文藝審美創造的主要方法
**節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第二節 浪漫主義創作方法
第三節 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
一、古典主義
二、現代主義
第四節 典型與意境
一、典型
二、意境
第五節 藝術創作中的特殊現象
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靈感
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創作中的癲狂
三、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天才
第六章 美學視野中的藝術作品
一、審美作品的多層次構成要素
二、藝術作品的題材和主題
三、藝術作品的形式
四、藝術作品的風格和流派
第七章 審美視野中的讀者接受
**節 歷史上關于讀者接受的論述
一、中國關于讀者接受的理論
二、西方關于讀者接受的理論
第二節 讀者接受活動的性質
第三節 藝術批評
一、藝術批評的原則
二、西方當代藝術批評的視角
文藝美學新編 節選
《文藝美學新編》: 3.從獨立論到生存論的文藝美學 隨著西方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現代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日漸加強,西方審美對于日益發達的現代化社會的批判也日漸加強,試圖以審美來拯救社會現代性帶來的弊端,把審美作為逃避社會現代性惡果的一條道路。 西方社會經過環球航行、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科學技術的幾次革新,社會進入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商品極度豐富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帶來了物質的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人的“物化”與“機械化”,社會的“失序”與“失衡”,精神家園的毀滅和詩意棲居的喪失。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產階級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的成就比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還要多,但同時“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任何聯系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①西方現代社會就是這樣一個講究經濟效益的商品社會,一個冷酷無情的機器社會。 1829年,年輕的卡萊爾寫道:“要是我們必須用一句話來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的話,我們首先會叫它是機器的時代……同樣的習慣不僅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方式,而且支配著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人不僅在手上而且在頭腦里和心里也機器化了。”②這種機器化大生產所帶來的人性的麻木、機械和破碎是現代人深切感受到的社會問題,荷爾德林不無感慨地說:“我想不出來還有什么民族比德國人更加支離破碎的了。你看得見工匠,但是看不見人;看得見思想家,但是看不見人;看得見牧師,但是看不見人;看得見主子和奴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但是看不見人。”③人性的片面發展、完整人性的不復存在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現代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社會,它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它為富人創造了宮殿,但為窮人創造了貧民窟,這是一個如狄更斯在《雙城記》里一開始就指出的那樣一個時代:“那是*昌明的時代,那是*衰微的時代;那是理智開化的歲月,那是混沌蒙昧的歲月;那是陽光燦爛的季節,那是長夜晦暗的季節;那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那是死氣沉沉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徑直奔向天堂,我們都徑直奔向另一條路。”現代社會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社會,人類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狄更斯把這個現代性社會稱為“巨型怪獸”,難于如人所愿地駕馭;韋伯把這個現代社會稱為一個被“去魅”的社會;荷爾德林稱之為“貧困的時代”;海德格爾稱之為“上帝之離去”、“世界的黑夜”、“無家可歸”和“懸于深淵的時代”;尼采稱之為“上帝死了”的時代;福柯則稱之為“人之死”的時代……與物質的繁榮、科技的昌明、機械的發達同時并存的是人性的麻木、僵化、片面,以及和諧詩意生活的喪失。 面對現代社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新的痛苦的局面,現代的審美藝術紛紛把拯救現代人“單面性”的希望寄托在了感性的審美身上,要求審美化的生存、生存的審美化成了這一時期主要的美學理念。對于現代文明物質科技與心靈精神“失衡”帶給人類的危害,盧梭早就開始了對它的控訴,他用自然的、原始的“返回自然”的感情與那種“文明”的成果相對抗。而席勒則自覺地讓審美擔負起拯救現代人不完整人性的使命。席勒在他的《審美教育書簡》里指出給現代人造成人性分裂創傷的正是現代文明本身的過度發展,他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審美上,認為:“只有審美趣味能夠給社會帶來和諧,因為他在個人心中建立了和諧,一切其他方式的表象都使人分裂,因為它們不是單單根據人性的感性方面,便是單單根據精神方面;只有審美的表象能夠使人成為整體,因為它要求這兩種人性的彼此協調。”①在審美的“游戲沖動”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是感性、理性的和諧發展,席勒把拯救感性、理性分裂的“碎片人”的希望寄托在了審美的身上。 海德格爾也把拯救現代人的希望寄托在詩人身上,寄托在審美身上。他認為在這樣的時代里,也許只有詩人才能真正使我們覺得還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希望,才能為我們“去蔽”。在《詩人何為》中海德格爾說:“在世界黑夜的時代里,人們必須經歷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淵。但為此就必須有入于深淵的人們。”②這“人于深淵”的人就是詩人了,只有他或許還能人于深淵而領悟那真正的存在,從而讓我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棲居于同一個物質的世界上,讓我們能夠不受技術世界的危害而立身和持存,擺脫物質技術世界的危害。只有詩人還能人于深淵,“揭示”本真的存在,使存在逐漸“去蔽”而“澄明”起來。在海德格爾那里,這種被揭示出來的生存的“無蔽”就是美。“這種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閃耀就是美。美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③美、藝術成了海德格爾相信還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希望之所在。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