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18394
- 條形碼:9787570218394 ; 978-7-5702-183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本書特色
※中國中古史的傳世杰作 陳寅恪史學代表作 ※經典巨著 簡體橫排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兩部中國中古史的傳世杰作,也是陳寅恪先生的史學代表作。兩書均撰寫于抗戰之時,亦為憂患之書。前書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方面闡說隋唐二代制度之全體因革要點與局部發展歷程。后書是前書的姊妹篇,極為精辟地論述了唐朝統治階級的氏族升降、黨派分野、內政外交等專題。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綱要,悉在此書之中。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目錄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 1
一 敘論 / 3
二 禮儀
附:都城建筑 / 5
三 職官 / 79
四 刑律 / 97
五 音樂 / 112
六 兵制 / 120
七 財政 / 136
八 附論 / 152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 153
自序 / 155
上篇 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 / 156
中篇 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 / 204
下篇 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系 / 280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節選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一敘論 李唐傳世將三百年,而楊隋享國為日至短,兩朝之典章制度傳授因襲幾無不同,故可視為一體,并舉合論,此不待煩言而解者。獨其典章制度之資料今日得以依據以討論者,僅傳世之舊籍,而其文頗多重復,近歲雖有新出遺文,足資補證,然其關系,重要者實亦至少,故欲為詳確創獲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兩朝為吾國中古極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傳廣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東至日本,西極中亞,而迄鮮通論其淵源流變之專書,則吾國史學之缺憾也。茲綜合舊籍所載及新出遺文之有關隋唐兩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論其源流,成此一書,聊供初學之參考,匪敢言能補正前賢之闕失也。 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所謂(北)魏、(北)齊之源者,凡江左承襲漢、魏、西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自東晉至南齊其間所發展變遷,而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摹仿采用,傳至北齊成一大結集者是也。其在舊史往往以“漢魏”制度目之,實則其流變所及,不止限于漢魏,而東晉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內。舊史又或以“山東”目之者,則以山東之地指北齊言,凡北齊承襲元魏所采用東晉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屬于此范圍也。又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于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則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詳論者也。所謂梁陳之源者,凡梁代繼承創作陳氏因襲無改之制度,迄楊隋統一中國吸收采用,而傳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內其文物制度之變遷發展乃王肅等輸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孫未能采用,而北齊之一大結集中遂無此因素者也。舊史所稱之“梁制”實可兼該陳制,蓋陳之繼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舊史言之詳矣。所謂(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創作有異于山東及江左之舊制,或陰為六鎮鮮卑之野俗,或遠承魏、(西)晉之遺風,若就地域言之,乃關隴區內保存之舊時漢族文化,所適應鮮卑六鎮勢力之環境,而產生之混合品。所有舊史中關隴之新創設及依托周官諸制度皆屬此類,其影響及于隋唐制度者,實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遠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繼承(西)魏、周之遺業,遂不能辨析名實真偽,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誤認為(西)魏、周之遺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此書本為供初學讀史者參考而作,其體裁若與舊史附麗,則于事尤便,故分別事類,序次先后,約略參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會要》諸書,而稍為增省分合,庶幾不致盡易舊籍之規模,亦可表見新知之創獲,博識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馬見責也。 又此書微仿天竺佛教釋經論之例,首章備致詳悉,后章則多所闕略(見僧祐《出三藏集記》十僧叡《〈大智度論〉序》及《〈大智度論〉記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長江人文館)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著名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精通梵文、波斯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八門語言,國學功底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華,在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造詣卓著,其史學治學方法對后輩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史學界百年一見的人物,受歷代學人敬仰推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