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蕎麥栽培學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雜糧栽培學的基本概念、形成與特征,主要栽培雜糧的起源、傳播與分布,以及人類的應用。重點介紹了雜糧的生長發育特性、器官的形成及生長發育的相關性等作物個體生長與發育的基本規律;雜糧群體生長的基本特征與特性,雜糧群體物質生產中源、庫、流的相互關系,雜糧產量構成因子、產量形成及產量潛力,以及品質形成規律與調控;雜糧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雜糧的生態適應性及環境對作物生長的調節作用。
蕎麥栽培學 目錄
前言
**章 概論 1
**節 蕎麥生產的意義 1
第二節 蕎麥的起源、進化和傳播 9
第三節 蕎麥的類型與分布 13
第四節 蕎麥區域劃分 23
第五節 蕎麥的生產概況 25
第六節 蕎麥的生產特點 27
參考文獻 28
第二章 蕎麥的生物學基礎 31
**節 蕎麥的植物學特征特性 31
第二節 蕎麥的生長發育過程 51
第三節 環境條件對蕎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68
參考文獻 78
第三章 蕎麥的產量和品質 80
**節 蕎麥的產量構成及產量 80
第二節 蕎麥的營養與功能成分 84
第三節 影響蕎麥品質的主要因素 103
第四節 蕎麥產量和品質的關系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四章 蕎麥的種植制度 118
**節 蕎麥在季節中的分布 118
第二節 蕎麥的輪作倒茬 120
第三節 蕎麥的間套混作 125
參考文獻 129
第五章 蕎麥與環境的關系 130
**節 蕎麥與水分的關系 130
第二節 蕎麥與溫度的關系 137
第三節 蕎麥與光的關系 141
第四節 蕎麥與養分的關系 153
第五節 蕎麥與土壤的關系 157
第六節 蕎麥與氣候條件的關系 164
第七節 蕎麥與空氣的關系 166
參考文獻 169
第六章 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 174
**節 我國蕎麥豐富的種質資源 174
第二節 品種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201
第三節 蕎麥的遺傳育種 208
第四節 蕎麥良種生產與合理利用 257
參考文獻 265
第七章 耕作整地與施肥 272
**節 蕎麥主產區的耕作概況 272
第二節 蕎麥田的耕作整地 275
第三節 蕎麥地施肥 282
參考文獻 311
第八章 播種 312
**節 播前種子處理 312
第二節 播種期選擇 317
第三節 播種技術 317
第四節 抗旱播種技術 319
第五節 蕎麥機械播種技術 322
參考文獻 329
第九章 蕎麥的群體配置 330
**節 蕎麥高產的基礎 330
第二節 蕎麥合理群體結構的創建 337
參考文獻 341
第十章 田間管理 342
**節 全苗 342
第二節 間苗、定苗和培育壯苗 345
第三節 中耕與除草 348
第四節 后期管理 351
第五節 蕎麥的抗旱技術 355
參考文獻 358
第十一章 蕎麥開花結實率、癟粒與產量關系 359
**節 開花結實率和癟粒對產量的影響 359
第二節 開花結實率低和癟粒形成的原因 363
第三節 提高開花結實率和降低癟粒的措施 374
參考文獻 381
第十二章 蕎麥病蟲草害及其防治 384
**節 蕎麥各生態區病蟲草害及其危害 387
第二節 蕎麥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393
第三節 蕎麥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400
第四節 蕎麥地主要雜草及防除 409
第五節 蕎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417
參考文獻 423
第十三章 蕎麥收獲與貯藏 431
**節 收獲 431
第二節 收獲與貯藏 434
參考文獻 440
第十四章 蕎麥的特殊栽培及其發展趨勢 441
**節 蕎麥觀光農業栽培 441
第二節 蕎麥園藝 446
第三節 蕎麥的機械化種植技術 448
第四節 蕎麥的有機種植 453
參考文獻 457
蕎麥栽培學 節選
**章 概論 蕎麥(BUCKWHEAT)是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UM)的雙子葉植物(李安仁,2001),又名烏麥、花麥、三角麥、蕎子。目前全世界發現的蕎麥共有23個種、2個亞種和3個變種,蕎麥全球分布廣泛,幾乎遍及所有種植有粒用作物的國家(LIN ET AL.,2001;吳野敏,1992),在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尼泊爾、烏克蘭、法國、加拿大、美國、波蘭、巴西、澳大利亞、斯洛文尼亞等國有較大種植面積(WANG ET AL.,1995)。作為全球蕎麥的起源中心(OHNISHI AND KONISHI,2001;TSUJI AND OHNISHI,2001),中國已有千年的蕎麥栽培歷史,蕎麥栽培種在我國主要有苦蕎(F. TATARICUM(L.)GAERTH)和甜蕎(F. ESCULENTUM MOENTH)兩個,其余均為野生種(李安仁,2001)。 蕎麥是一種天然綠色食品原料和重要的糧藥兼用植物,具有非常大的開發價值。蕎麥營養價值豐富,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WANG ET AL.,1995),還含有大量礦物質和維生素,能滿足人體所需微量元素(HUANG ET AL.,2014;ZHOU ET AL,2014)。蕎麥還含有其他禾本科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成分(LI AND ZHANG,2001;KREFT ET AL.,2006),不但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療糖尿病,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硬化疾病、高血壓,還可健胃消食、促進消化,增加身體對疾病的免疫力和預防癌癥等(MAZZA,1998;REN ET AL.,2014;張美麗等,2004;田秀紅等,2007;林兵等,2011),對小孩的生長和智力開發也很有幫助(ZHAO,2001)。蕎麥還可飼用及作為蜜源作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全社會健康觀念的加強,追求平衡營養及保健意識的興起,蕎麥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逐漸成為當今人類的重要營養保健食品。 **節 蕎麥生產的意義 蕎麥是一種重要的小宗雜糧,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干旱、半干旱的冷涼高原山區,以及少數民族聚集的邊遠地區,是產區人民的傳統食品和主要經濟來源。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蕎麥仍不失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是農業生產和調劑城鄉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作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食用到防病治病,從自然資源利用到養地增產,從農業到畜牧業,從食品加工到輕工業生產,以及從活躍市場到外貿出口等方面,蕎麥生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大力發展蕎麥生產,采用訂單農業的方式,食品加工企業與當地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簽定收購協議,提高一定價格收購優質蕎麥原料,既保證了原料供應的穩定,又極大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提高當地種植戶的經濟收入,有利于幫助山區貧困人民致富,也將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與科技扶貧的方針政策。 一、蕎麥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一)發展蕎麥生產是解決貧困民族山區溫飽、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蕎麥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都有著較好的認識,并將蕎麥作為救荒作物而食用。由于自然條件惡劣,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云南、貴州、四川一帶的高寒山區或丘陵區難以種植水稻等大宗糧食作物,而蕎麥作為一種雜糧作物,由于其適應性廣、易生長而長期作為我國許多高寒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主食。一般而言,北方將其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或作湯餅,南方則將蕎麥磨為粉,“作粉餌食”,或者蕎麥去皮后,“取米作飯,蒸食之”。除其此外,蕎麥籽粒成熟后,還可以通過晾曬搗米后食用,在特殊困難時期,蕎麥苗葉還可饑荒時食用。在這些貧困地區,人們將蕎麥進行加工形成蕎麥米飯、蕎麥面條、蕎麥粥、烙餅、面包、蕎酥、涼粉、貓耳朵和灌腸等民間風味食品(林汝法,1994;閻紅,2011;趙鋼等,2012),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也因為蕎麥的重要營養價值強健了身體。因此,發展蕎麥生產對緩解貧困民族山區糧食壓力,保障山區糧食安全和維護民族山區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的糧食作物中,蕎麥仍屬于小宗雜糧作物,且大多分布于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種植結構單一、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的高寒山區或丘陵區地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蕎麥的科學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蕎麥醫療和保健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入,蕎麥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產業規模日益壯大,為蕎麥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近年來,國家特別重視農村農業的發展,為了促進農民增收,中央1號文件連續幾年把農業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來促進農村農業的發展,也為發展特色農業創造了巨大的機會。蕎麥作為特色農產品的重要加工原料,在農業產業發展和農產品深加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地制宜地發展貧困少數民族山區的蕎麥生產,對鞏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提升少數民族人民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貧困民族山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營養價值高,提升產品附加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失衡的問題日漸突出,“三高”人群亦不斷擴大,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隱患。只有平衡膳食才能滿足人體的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作為粗糧中的一種,蕎麥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其富含蛋白質(KATO ET AL.,2001)、不飽和脂肪酸(KRKO?KOVA AND MRAZOVA,2005)、總膳食纖維與可溶性膳食纖維(BRENNAN,2005)、維生素(尤其是VB)(FABJAN ET AL.,2003)。蕎麥是大量元素K、NA、CA、MG(WEI ET AL.,2003)和微量元素ZN、CU、MN、SE(STIBILJ ET AL.,2004)的重要來源;蕎麥還含有糖醇、多肽、酚酸,以及其他禾谷類作物所沒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功能成分蘆丁、兒茶素及其他多酚類物質(OOMAH AND MAZZA,1996;WANATABE,1998)。當前,蕎麥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藥用及保健功能,已前所未有地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并在世界范圍內引來了一股健康飲食新“食尚”,逐漸成為了營養界的新寵。蕎麥粉及其制品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因此備受醫學界和食品界的重視。 1. 蛋白質和氨基酸蕎麥的蛋白質含量為8.51%~18.87%(KRKO?KOVA AND MRAZOVA,2005),主要為清蛋白和球蛋白,還有少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KRKO?KOVá ET AL.,2005)。研究證明,蕎麥蛋白能增加膽汁排泄,抑制或減少膽結石形成(KATO ET AL.,2000;KAYASHITA,2000),通過減少血清中雌二醇含量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KAYASHITA ET AL.,1999),還可減少癌細胞增殖以達到抑制結腸癌的發病率(LIU ET AL.,2001),同時具有抑制衰老(張政等,1999)、抗氧化(張美莉,2005)等功效。蕎麥富含19種氨基酸,含量豐富,富含精氨酸、賴氨酸、色氨酸、組氨酸。苦蕎的氨基酸含量更高,某些氨基酸含量甚至高于小麥、水稻和玉米,其中色氨酸含量是玉米的35倍,賴氨酸是玉米的3倍。蕎麥中含有人體所需8種必需氨基酸,有抑制肥胖的功能(羅朝玉,2014)。 2. 多糖與膳食纖維蕎麥中淀粉含量較高,一般為60%~70%,與一般谷物類淀粉相比較,蕎麥淀粉食用后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按其消化性能可分為快速消化淀粉(RDS)、緩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三類。抗性淀粉在小腸中不被吸收,而在大腸中可能作為發酵的淀粉部分。抗消化淀粉具有降低飯后血糖的過高和胰島素的分泌、有效控制糖尿病、增加糞便容量、防止便秘、控制體重的作用。蕎麥種子的總膳食纖維中,20%~30%是可溶性膳食纖維,尤其是含有膠質狀的葡聚糖,這些膳食纖維對防止糖尿病和高血脂具有積極的作用。 3. 脂類蕎麥籽粒中總脂質的含量為1.5%~4%(STEADMAN ET AL.,2001),但蕎麥面粉中粗脂肪超過3%(SORAL-?MIETANA,1987)。蕎麥脂肪含9種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亞油酸的含量*多,占脂肪酸總量的75%,還含有棕櫚酸、亞麻酸等。 4. 礦物質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如鉀、鈣、鎂、銅、鐵、鋅、硒、鉻等(STIBILJ ET AL.,2004)。通常蕎麥籽粒及其各部分中礦物質含量分別為:全麥中2%~2.5%,內核中1.8%~2.0%,去殼籽粒為2.2%~3.5%,面粉中約0.9%,外殼中3.4%~4.2%(LI AND ZHANG,2001)。硒在人體內可與金屬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質”復合物,有助于排解人體內的有毒物質(如鉛、汞、鎘等)。硒還有類似于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抗氧化和調節免疫的 功能。 5. 維生素蕎麥維生素含量豐富,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E等,其中維生素B1、維生素B2含量較高,研究顯示,蕎麥籽粒的外皮和胚乳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FABJAN ET AL.,2003),麩皮中維生素B含量 *高。 6. 黃酮類物質蕎麥中含有其他禾谷類糧食作物中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成分,如蘆丁、槲皮素、山柰酚、桑色素、金絲桃苷等及其衍生物。這些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病毒、細胞毒活性等,藥效學的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表明這些活性成分還具有較明顯的降血糖、降血脂、增強免疫調節功能等作用。眾多研究表明,蕎麥籽粒、根、莖、葉、花中均含有黃酮類物質,其中苦蕎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較甜蕎中高10~100倍。另有研究顯示,蕎麥黃酮類化合物中主要成分為蘆丁,又稱蕓香苷,是槲皮素的3-O-蕓香糖苷,其含量占總黃酮的70%~90%。蘆丁對維持血管張力、降低其通透性、減少脆性有一定作用,還可維持微血管循環,促使維生素C在體內的蓄積。此外,蘆丁還有降低人體血脂、膽固醇,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是用于動脈硬化、高血壓的輔助治療劑,對脂肪浸潤的肝也有去脂作用,與谷胱甘肽合用其去脂效果更為明顯(朱瑞等,2003)。 7. 糖醇類蕎麥糖醇是蕎麥種子發育成熟過程中所積累的具有降糖作用的D-手性肌醇(D-CHIRO-INOSTIOL,D-CI)及其單半乳糖苷、雙半乳糖苷和三半乳糖苷的衍生物。D-CI及其半乳糖苷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利,尤其是對Ⅱ型糖尿病有療效,引起許多研究機構的關注(曹文明等,2006)。利用蕎麥作為D-CI的天然資源,通過提取、分離獲得蕎麥糖醇-手性肌醇及其苷,可根據需要進一步提純,加工成適當的劑型,作為食品添加劑或藥品以預防、治療糖尿病。此外,蕎麥中還含有山梨醇、肌醇、木糖醇、乙基-Β-蕓香糖苷,這些成分都是對人體健康有利的物質,可直接利用。 8. 其他蕎麥中的酚類化合物主要是苯甲酸衍生物和苯丙素類化合物,如沒食子酸、香草酸、原兒茶酸、咖啡酸等。酚類化合物是蕎麥中重要的營養保健功能因子,該類成分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菌、降低膽固醇、促進腦蛋白激酶等活性。研究發現,蕎麥多酚類物質的協同作用對其生理活性有很好的效果。用含膽固醇的高脂飼料喂雜交雄兔,輔以蕎麥多酚,結果表明其血中丙二醛和P-脂蛋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明顯減低,肝中的抗壞血酸自由基和血中的苯乙酸睪丸素也會有所增加。 植物甾醇存在于蕎麥的各個部位,主要包括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對許多慢性疾病都表現出藥理作用,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吸收等作用。Β-谷甾醇是蕎麥胚和胚乳組織中含量*豐富的甾醇,約占總甾醇的70%,該物質不能被人體所吸收,且與膽固醇有著相似的結構,在體內對膽固醇有強烈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蕎麥堿僅存在于蕎麥籽粒中,其含量較少,在降低人體血脂、血糖及血壓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蕎麥種子中還存在著硫胺素結合蛋白,該活性成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