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4409
- 條形碼:9787520364409 ; 978-7-5203-64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本書特色
l 在真實故事中探尋醫生的感情世界,無閱讀門檻,不僅適合普通醫學生、醫療工作者,更適合任何對人文故事感興趣的廣泛讀者; l 疫情期間,醫護相關的故事能夠牽動大眾的關注; l 在醫患關系令人擔憂的時期,這本書具有增進醫患理解的社會價值,在人們心間架起理解的橋梁。(紀錄片《人間世》**季、第二季豆瓣分別有53379人、46764人評價。) l 亞馬遜 4.5星,醫患關系分類排名第25,醫院管理分類排名第26,重癥監護分類排名第37。 有些時候,或許對某個人說句晚安,就能夠成為你快樂的源泉。對重癥監護室的醫生來說,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對病人說的那句晚安,都意味著快樂和希望;哪怕再微弱,也像是跳動的火苗,讓人忍不住全心地照護,期待它有一日能點亮一片燦爛的天空。然而,不是每一份心愿都能實現。在現實世界,我們要面對的更多:悲傷、恐懼、憤怒……在忙碌的重癥監護室中,感情的負荷對醫生、病人和家屬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在《生命的七種跡象》中,艾比醫生也在試著尋找她的答案。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內容簡介
恐懼,悲傷,快樂,分心,憤怒,厭惡,希望。 人們期待能在一生中體驗所有的情感。然而,如果每天都是這樣呢?如果你管理它們的能力,就意味著生與死的區別呢? 對于重癥監護醫生來說,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這本書探討了醫生工作生活中具有情感的一面。當身患絕癥的病人懇求你不要讓他們死去時,恐懼涌動在他們眼中;當你犯了一個可能致命的錯誤,悲傷會向你襲來;當你照顧一個已被定罪的強奸犯時,必須忍住厭惡。但也有快樂的時刻,像是癡呆癥患者罕見的清醒時刻,或者病房里突然響起了歌聲。 奧菲·艾比醫生向我們展示了她通過醫院的旋轉門看到的人性,并帶領我們超越純粹的醫學視角。《生命的七種跡象》通過七種情感講述了活著意味著什么,以及關心生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另,本書所記述的事件,是根據作者多年來的親身經歷,從十余個不同的單位和醫療機構收集而成。盡管所有描述都是對真實事件的記憶,但患者、親屬、同事等姓名都已更改。任何年齡、性別、職業、國籍、外貌、家庭關系、病史和診斷的雷同均為巧合。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目錄
恐懼(Fear)
悲傷(Grief)
快樂(Joy)
分心(Distraction)
憤怒(Anger)
厭惡(Disgust)
希望(Hope)
后記
致謝
譯后記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節選
【試讀一】 …… 當親人和朋友為他們所愛的人而感到悲傷時,他們也在為病人的生活,以及病人在親人生活中的意義而悲傷。當醫生們因病人的死亡而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通常還有另外一些原因。確實,這可能是因為逝者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兄弟,但其實更可能的原因在于,生活沒有遵循我們所習慣的規則,這些規則可能模糊不清,可能沒有清晰的邏輯結構,但這些規則維系著我們搖搖欲墜的世界觀。然而,病人的死亡提醒我們,我們真正能掌控的東西鳳毛麟角。 有這樣一位病人,他從摩托車上摔了下來,重重地摔在路上。事故原因是一只狐貍橫穿馬路,他為了躲開這只狐貍突然轉向。他進入了搶救室,享受到了現代大型創傷治療中心所能提供的一切治療。我們嘗試了一切方法,但仍然沒有將他搶救回來。當我站在他的床邊,確認他的死亡時,感覺自己如同遭到了伏擊一般。我被數十年重癥監護醫療的進步成果包圍著,而這個男人卻死在了我面前的床上,僅僅因為一只狐貍穿過馬路。這看起來很荒謬,很沒有意義。我仔細聽著,但是沒有心音,我只能低聲向他說了聲抱歉:“很抱歉,我們沒能救下你。” 從我接受醫學訓練開始,到目前為止,我在訓練中照顧過的大部分病人都是嚴重創傷的患者。許多病人需要在他們的治療過程中將氣管切開,在脖子前面打一個洞,把一根管子插入氣管。重癥監護會遇到不同類型的病人,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脫離呼吸機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氣管切開使我們能夠喚醒病人,而不必保留經病人口腔進入氣管的那根管子。 當我們決定取出插入病人體內的氣管時,我們稱為拔管。這個詞的本義是拿走了某樣東西,但是拔除氣管的那一天,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對重癥監護病房的工作來說,“拔管日”意味著要把一些東西交還給你:往前走,自己呼吸,擴張你的肺,感覺空氣以它原本的方式進入你體內;感受你的呼吸流過聲帶,記起你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聲音。這是一種希望的涌動。 …… 某一天,你會體會到把人工氣管拔出來的感覺。 有一位年輕人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那時她還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如今,她已經從這次嚴重的創傷中緩慢恢復了很長時間,理療師告訴我,她覺得今天病人已經做好了拔除插管的準備。病人先是通過語音閥(Speaking Valve)開始說話,我們聽到了她的聲音。剛開始說話的時候很難,發出的聲音刺耳且無力,與其說是說話的聲音,不如說是空氣的聲音。但無論如何,這位病人恢復了自己的聲音,她說的**句話是“謝謝”。她感謝了理療師,并對所有人都表示了感謝。 然后,我們把插管拔了出來,突然感覺可以談論未來了。那一刻,你覺得之前的努力成功了。它允許你去感受某種希望,它讓你覺得自己真正地滿足了病人的期待。坐在椅子上,女孩變得充滿希望。朋友們來看她,他們看起來很自在,好像又知道如何與她相處了。我笑著對其他工作人員說:“你們看到了嗎?我們把這些異物拿掉了,她看上去簡直太棒了。”拔管的日子就像這樣,簡直算得上一種慶祝的活動。 這位女孩一周后去世了。這是一次意外的死亡,與氣管切開術或拔管無關。我難以置信地站在那里。在工作中,我其實很少處于懷疑的情緒之中。事情可能令人悲傷,但我只能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了。我確認了她的死亡,并寫在了筆記本上: 死亡時間已經確定。 一路走好。 然后,我繞著病房走了一圈,*后走進了護士長辦公室,告訴她,我需要坐一會兒。其余的初級醫生都輪崗到了新的崗位,我幾乎不認識新的團隊成員。不過護士們還是老熟人,所以我溜進她們的辦公室,坐在靠窗的工位上。沒有人問我為什么坐在那里,因為她們已經知道了情況。護士長站起來給了我一個擁抱,這是多年來我**次在工作時哭泣。我在她懷里哭了一分鐘,哭得忘乎所以。 我哭是因為病人本應該沒事,是因為我的內心在尖叫:“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已經取出了插入的氣管,她應該會恢復健康的。 這就是目前我所認為的悲傷來襲的*常見方式:一種意想不到的伏擊。我在疾病和重癥監護的世界里度過了大部分時間, 就在我有足夠的勇氣相信自己可能已經適應,甚至已經開始感到坦然的時候,這種襲擊突如其來。 【試讀二】 有一次,全天的所有工作都進行得順順當當,馬上就要完成了。安安靜靜的時光并不會讓人覺得無聊,碰到這種時候,你可以在晚上溜出去,到咖啡店買杯熱巧克力。不過,這一次,就在我付錢的時候,實時呼叫機響了。我確認接收這位轉診病人,在我放下電話之前,轉診的醫生匆忙補充了一句:“只是給你提個醒:他的妻子脾氣可不小。” 我嘆了口氣,但至少我喝了杯熱巧克力。 當我回到醫院時,外科主治醫師回述了病人的糖尿病、多發性糖尿病足潰瘍和高血壓病史。現在,病人的腿需要截肢,他已經出現了敗血癥,情況緊急,但他拒絕手術。如果病人接受手術,手術后可能會很不舒服,所以治療小組問我們,是否可以在術后對病人進行重癥監護。 我喝下了*后一口熱巧克力,注意到病區里一位初級醫生看上去好像很開心,好像可能會有一場好玩的熱鬧可看。“你要進去看看他們嗎?”他揚起眉毛,把頭轉向病房中的病人。然后他對我笑了笑,說:“我要在這里等著,看看你從病房走出來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似乎每個工作人員都和那個生氣的妻子打過交道了。 “好的,”我堅決地說,“我要進去看看,盡量不讓自己生氣。” 病人叫戴維(David),70 多歲,倚在床上。他的妻子坐在床邊的軟墊椅上,面帶愁容,和她的丈夫面對著同一個方向,床邊空間有限,沒法把椅子轉到另一個方向。我拉上病床周圍的圍簾,繞過他們的病床,溜進了床和窗戶之間狹窄的過道。我依次向他們兩人作了自我介紹,然后開始了我的“破冰之旅”,很慶幸那天沒有其他工作的壓力。戴維給我講了入院前幾周大概的病史和癥狀,還向我解釋說,他的妻子一直在照顧他。然后我把談話引向了截肢的治療計劃,以及他是否可以接受手術后進入重癥監護病房。他重申,他一開始就不同意做手術。 我不知道你是否會感到驚訝,但是我必須承認,血液和內臟的手術幾乎不會讓我感到困擾,但從心理上來說,當我想到自己的一條腿會被切除,然后被扔進醫療廢物箱時,難免會有些痛心。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人都很難做出這種選擇;而且,可以理解的是,對戴維來說,他可能很少考慮這是一種斷腿求生的措施,而是會將其注意力放在如何應付之后的生活,那就是,只有一條腿的生活。 他的妻子經常翻白眼。我試著與她進行積極的眼神交流,同時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戴維身上。當我說話時,她對我發出噓聲,*后打斷我,告訴我醫生們做過的許多粗心的事情。她很清楚地告訴我,在她看來,醫生都是一樣的,沒有人能正確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聽著,提醒自己不要生氣,現在還不是上鉤的時候。 所以我的初步判斷是,確實,他的妻子脾氣很大。另外,戴維似乎也心事重重。 我繼續給戴維做著檢查,他也繼續毫無條理地談論各種問題,比如吊具和護理,以及他們的兒子現在住得太遠,無法回來幫忙。我幾乎完全失去了談話的思路,這時我聽到了一句讓我怔住的話:“……我妻子也可能不會再來了,是嗎?” “是的,”他的妻子堅定地回答,“我只能在自己去世之前待在這里照顧你。” 我停下來,抬頭看著他的妻子,然后試探性地問她說的是什么意思。妻子的回答仍然帶著輕蔑和鄙夷的語氣。簡言之,她被診斷出了晚期癌癥,而她的預后存活年限還不到一年。 我看著那個憤怒的女人,感到我的下一次呼吸中充滿了這對夫婦不得不面對的殘忍和悲傷。我不僅與一位病人站在一起,他面臨的決定將永遠改變他在這個世界的生存方式,而且還與一對即將失去彼此的夫婦站在一起,和一個正在與自己的疾病做斗爭的女人站在一起,她知道自己將不得不離開她的丈夫,并因此而感到憤怒。 當我走進房間的時候,我對病人妻子的暴脾氣既擔心又害怕;但當我離開病房的時候,我一點也不害怕她的行為,我甚至不能譴責這些憤怒。 在不得不服從某些安排的情境下,也許正如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在他的詩歌《憤怒》中所寫的那樣:“觸景生情的憤怒,可能是一種恩惠。”如果說,我對其他的醫生有什么建議的話,我想可能是這樣的:有時候,他們應該留存一些讓自己去咆哮的精力,一點點就夠了。
生命的七種跡象:來自重癥監護室的故事:stories from an intensive care doctor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奧菲·艾比(Aoife Abbey) 艾比醫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長大,于愛丁堡大學獲得生物科學學士學位,2011年從華威大學醫學院畢業。她是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院的成員,重癥監護醫學學院的研究員和英國重癥監護協會的理事會成員。艾比醫生目前受雇于英國國家重癥監護醫生培訓項目,從2016年9月開始代表英國醫學會撰寫博客“秘密醫生”。 【譯者簡介】 步凱 1988年出生,助理研究員,中國性學會理事。2010年本科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傳播學系,2013年碩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新聞與科學傳播系。翻譯本書期間就讀于北京大學醫學部。曾供職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健康傳播及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有多篇文章輯入《槍與玫瑰的使用方法》,參編有《青年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案例匯編》,合譯有《科學與公眾:傳播、文化與可信性》《科學技術傳播百科全書》等。
- >
推拿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