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6049
- 條形碼:9787201166049 ; 978-7-201-1660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本書特色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精)》梳理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歷史脈絡,構建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邏輯架構,建立了中國社會保障知識體系,解答了中國社會保障熱點問題,體系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所有渠道、社會穩定器,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本書闡述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原理,詳細介紹了中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就業保障制度、傷殘保障制度、生育保障制度和貧弱保障制度,從法規依據、覆蓋范圍、待遇標準等角度全面解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方方面面,同時展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究前行方向,提出改革的原則、思路和要點。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目錄
1.1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
1.1.1 社會保障制度
1.1.2 中國社會保障相關法律
1.1.3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成
1.2 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變遷
1.2.1 新中國養老保障發展階段劃分的依據
1.2.2 勞動保險與離退休制度階段(1949~1983)
1.2.3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探索創建階段(1984~2014)
1.2.4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初步建成階段(2015~2019)
1.3 中國醫療保障制度變遷
1.3.1 勞保醫療、公費醫療和傳統農村合作醫療階段(1949~1993)
1.3.2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探索階段(1994~2002)
1.3.3 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建立階段(2003~2016)
1.4 中國就業保障制度變遷
1.4.1 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統包統配”就業階段(1949~1982)
1.4.2 轉軌經濟背景下的待業保險與雙軌就業階段(1983~1998)
1.4.3 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失業保險與就業促進階段(1999~2019)
1.5 中國傷殘保障制度變遷
1.5.1 勞動保險與單位保障階段(1949~1994)
1.5.2 工傷保險探索階段(1995~2009)
1.5.3 工傷保險完善階段(2010~2019)
1.6 中國生育保障制度變遷
1.6.1 勞動保險與單位保障階段(1949~1994)
1.6.2 生育保險探索階段(1995~2009)
1.6.3 生育保險完善階段(2010~2019)
1.7 中國貧弱保障制度變遷
1.7.1 傳統社會救濟階段(1949~1993)
1.7.2 城鄉社會救助制度探索階段(1994~2013)
1.7.3 城鄉社會救助制度整合階段(2014~2019)
……
第2章 中國養老保障制度
第3章 中國醫療保障制度
第4章 中國就業保障制度
第5章 中國傷殘保障制度
第6章 中國生育保障制度
第7章 中國貧弱保障制度
第8章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展望
附錄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節選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1.4.1 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統包統配”就業階段(1949-1982)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在就業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開展失業救濟,有計劃、分步驟地安置失業和無業人員,并對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舊公教人員和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的職工采取全部留用和“包下來”的政策,嚴格限制辭退職工。 1950年6月17日,勞動部頒發《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救濟失業工人,應以以工代賑為主,同時采取生產自救、轉業訓練、幫助回鄉生產及發放救濟金等辦法。 這些具有應急性質的臨時性政策措施,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使他們不至于因中斷勞動收入而陷入貧困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3年起,**個五年計劃實施,中國開始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為了滿足大規模經濟建設用工的需要,國家確定了對勞動力招收和調配實行“統一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明確規定招工必須經過勞動部門批準。與此同時,“包下來”的范圍不斷擴大,繼解放初對官僚資本主義企業職工和國民黨軍政人員“包下來”之后,對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后的公私合營企業職工也“包下來”,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畢業生,也由國家統~分配工作,復員軍人由國家統一安置。這些“包下來”、由國家統一分配和安置的人員都成為用人單位的固定工,不許隨便辭退,于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統配”就業制度得以形成。 “統包統配”制是國家用行政手段對城鎮勞動力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招收、統一調配的一種就業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城鎮勞動者就業由政府包攬;勞動力配置靠行政調配;國有企業無用工自主權;勞動力無法自主流動;工資、福利、保障與就業密切結合,全部由國家承擔。 “統包統配”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當時國內國際環境下的必然選擇。這一制度對于解決新中國成立初期舊社會遺留下來的400萬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對于后來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于建設門類比較齊全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邊遠地區的開發建設,曾發揮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統包統配”就業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為化解該制度帶來的勞動力配置不合理、就業不充分等弊端,國家進行了勞動合同制用工與待業保險制度改革。 1.4.2 轉軌經濟背景下的待業保險與雙軌就業階段(1983-1998)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了從農村到城市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開啟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征程。企業改革是城市改革的中心環節,為了適應企業進入市場的需要,勞動用工領域進行了重大改革。該階段鼓勵個人通過市場擇業,建立待業保險,同時政府建立再就業中心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屬于雙軌就業階段。 1983年2月22日發布的《勞動人事部關于積極試行勞動合同制的通知》指出:我國現行的以固定工為主體的用工制度,事實上已成為一種無條件的“終身制”,它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結合一體,形成了“鐵飯碗”“大鍋飯”的嚴重弊病。其主要表現是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多于少一個樣,技術高低一個樣,一線二線一個樣。在這種制度下,有些人心安理得地躺在企業和國家身上吃“大鍋飯”,自己不勞動或少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勤勞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大批人才被埋沒。該通知同時指出:試行勞動合同制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真正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充分調動人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試行勞動合同制,需要工資、福利、保險制度以及其他方面改革的配套;對城鎮合同制工人,應當實行社會保險制度。其中老年社會保險基金主要從企業提取,地方財政適當補助,個人少量繳納。保險待遇應按照投保年限的長短和金額的多少有所區別。 ……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解讀:1949—2019 作者簡介
褚福靈,1998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兼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專家,中國社會保障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市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委員。 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項目等十余項,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十多部。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保障量化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薪酬管理與員工福利、企業年金管理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