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法國哲學(第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0923
- 條形碼:9787100190923 ; 978-7-100-19092-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哲學(第四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及研究院所哲學教師、研究者,法國哲學及法國文化愛好者本書匯集了國內一流法國哲學研究學者的*新論述。對于當代法國哲學的研究者和愛好者而言,本書可助益把握當代法國哲學*新研究動向、獲取當代法國哲學*新研究成果,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參考著作。
法國哲學(第四輯) 內容簡介
《法國哲學》輯刊的主辦單位為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馮俊教授任主編。第四輯主題為“生命、理論與實踐”,包含四個欄目十二篇論文。 “古典與現代”欄目四篇:《一種新文字的可能性 ——從德里達《論文字學》談起》(尚杰),《論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的新解 ——以〈總體與無限〉為中心》(李志龍),《布朗肖的薩德 ——一種新尼采主義背景下的考察》(成家楨),《論埃克哈特的泰然任之對米歇?昂利現象學視域的啟發》(李宜); “文學與實踐”欄目三篇:《瘋狂:作品缺席的悲劇性意義》(趙雄峰),《“文學”的現象學和“文學”的馬克思主義——再讀〈寫作的零度〉》(莊威),《布爾迪厄類比的實踐模型及其優化邏輯》(鮑建竹); “德法現象學”欄目兩篇:《超越“明見性”——論馬里翁給予概念的源初性》(黃金龍),《身體是如何讓意識不透明的?》(唐戎昊); 翻譯三篇:《哲學家的“跌倒”》(阿蘭?布洛薩),《薩特與梅洛-龐蒂的美學對話》(馬喬里?格雷恩),《福柯與中國錯開的會面》(阿蘭?布洛薩)。
法國哲學(第四輯) 目錄
古典與現代
一種新文字的可能性——從德里達《論文字學》談起? 尚杰
論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的新解——以《總體與無限》為中心? 李志龍
布朗肖的薩德——一種新尼采主義背景下的考察? 成家楨
論埃克哈特的泰然任之對米歇·昂利現象學視域的啟發 李宜
文學與實踐
瘋狂:作品缺席的悲劇性意義? 趙雄峰
“文學”的現象學和“文學”的馬克思主義——再讀《寫作的零度》 莊威
布爾迪厄類比的實踐模型及其優化邏輯 鮑建竹
德法現象學
超越“明見性”——論馬里翁給予概念的源初性 黃金龍
身體是如何讓意識不透明的? 唐戎
翻譯
哲學家的“跌倒” 阿蘭·布洛薩
福柯與中國錯開的交會 阿蘭·布洛薩
薩特與梅洛-龐蒂的美學對話 馬喬里·格雷恩
法國哲學(第四輯) 節選
據威廉姆·拉奇(William Large)考證,連同柏拉圖,笛卡爾是列維納斯在《總體與無限》中重復引用*多的哲學家。可以說,“列維納斯通過笛卡爾《沉思》的論證重復了《總體與無限》的論證。”然而,相對于列氏與柏拉圖、現象學之間的關系,笛卡爾思想的介入,在學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威廉姆·拉奇(William Large),還是博特威尼克(Aryreh Botwinick),都只是略微提及,并沒有詳細說明。雖然列維納斯贊賞笛卡爾之上帝存在證明,但他并未沿用此證明,因為“他者并不需要被證明。”列氏試圖將笛卡爾從傳統的理性主義的“總體”體系中抽離出來,他斷定斯賓諾莎至黑格爾的理性傳統,就是“在一個總體(totalité)中尋求被把握”。不錯,無論是斯賓諾莎還是黑格爾,都試圖借助概念的演進來達到絕對或神之總體。但在黑格爾看來,這一總體不過是絕對精神之自我開顯,人類精神不過是這一活動的一個環節罷了。列氏明顯反對黑格爾的“思有”之有差異的統一,因為“統一”(unité)作為“絕對”實際上消解了一切有限者的獨立性,即揚棄他者對絕對之無限性的限制。如何超越黑格爾對無限的總體化處理,列氏從笛卡爾的《沉思》中找到了出路,即“Cogito”所衍生出的上帝之無限與自我之有限之間的“曖昧”(ambiguïté)。孫向晨教授認為,“在他(列維納斯,引者注)看來,‘無限’是比‘自我’更為重要的問題,也是笛卡爾在哲學史上更為重要的貢獻。”孫向晨教授斷定列氏從柏拉圖引進了作為“太一”(un)的“至善”,從笛卡爾則引入了作為上帝的“無限”,將二者結合以沉思“超越”。如上所言,笛卡爾實則已經將“完善”與“無限”聯系起來了,上帝之無限完滿即是上帝之絕對至善。雖然黑格爾把“無限”分為“壞的無限”和“好的無限”,并認定其概念辯證法是一種“好的無限”。誠然,“無限之否定”并不可取,但列氏斷定黑格爾之無限仍舊是對有限的否定,即排除“復多性”(multiplicité)以回到“一”。如此,黑格爾又陷入了自身所反對的“壞無限”。其實,列氏混淆了黑格爾的“否定”和“揚棄”,從而取消了“揚棄”之肯定性,繼而有限性之肯定淪為了無限性之自我肯定,*終作為他者的有限被消滅了。姑且不論列氏對黑格爾的誤解,但他確實試圖“回到笛卡爾式的無限概念——借由無限而置于分離的存在者(l’être séparé)中的‘無限觀念’(idéé de l’infini),我們保持了無限觀念的確定性,保持了它對于所有有限的思想(toute pensés finie)、關于有限的思想(toute pensée du fini)而言的優先性,保持了它關于有限的外在性。”顯然,列氏借用了“笛卡爾在《第三沉思》中發現了一種前起源的起源(pre-originary origin)——無限者”,即上帝之無限存在,抑或完善。如此,列氏就摒棄了胡塞爾對笛卡爾之Cogito的主觀化處理——純粹自我之絕對確定性,那么列氏是否就否認了Cogito之確定性?如此為之,必將瓦解經驗世界之普遍必然性,陷入一種絕對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相反,列氏不僅肯定Cogito之確定性,而且稱其為“**確定性”(certitude première)。然而,“確定性”僅僅樹立起了知識之有效性根據,即自我之明見性;而這一明見性雖是自足的,卻稟受自無限觀念,即上帝這一明見性之始基。列氏認定:“笛卡爾之**明間性的曖昧性(l’ambiguïté de l’évidence première),依次且無混淆地揭示了自我和上帝,將二者揭示為明見性的相互融合的兩個環節。”這一明見性即是作為難以逾越的“深淵”(abîme)的“有”(il y a),有某物,但某物卻并不明現;這就是自我的不斷懸擱和上帝的不斷顯臨,從而相互交織,但二者并不是黑格爾式的相互對待,而是一種相互承認的關系。相對于上帝之絕對無限性而言,Cogito之明見性就只能是有限的;然而,這種有限性并不是有待被超越的環節,而是Cogito之不可被還原的本性。如此,自我和上帝之間就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深淵”或“距離”(distance)。
法國哲學(第四輯) 作者簡介
馮俊,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個人專著有《笛卡爾第一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 》等;譯著有《笛卡爾》《馬勒伯朗士的神的觀念和朱熹的理的觀念》和《法國哲學史》等,主持翻譯《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等哲學著作和教材20余種;主編《西方哲學史》《東西方公民道德研究》等;在國內外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200余篇,主持和承擔*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