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7402
- 條形碼:9787547317402 ; 978-7-5473-174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1. 《文心雕龍》研究的重要資料 2. 原始文獻輯錄 權威專家精編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內容簡介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文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世紀傳統詩學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民國文心雕龍研究文選》材料來源于民國時期(1912-1949)的報章雜志,編者廣泛收集《文心雕龍》的研究成果,并將其分門別類,編纂成冊。全書分作方法論、作者論、綜論、篇章論、比較研究、版本論六部分,共六十五篇。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章太炎講演《文心雕龍》的記錄稿、錢基博《<文心雕龍>校讀記·發指》、蒙文通《館藏嘉靖汪刻<文心雕龍>校記書后》、徐復《<文心雕龍>勘誤》等等,亦有不為人知的作者作品,這些學術成果是后人步入“龍學”門檻不得不讀的材料。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目錄
前言
方法論
整理《文心雕龍》方法略說
怎樣閱讀偉大的《文心雕龍》
作者論
劉勰評傳
文學批評家劉彥和評傳
劉彥和評傳
綜論
章太炎講演《文心雕龍》的記錄稿
書《文心雕龍》后
《文心雕龍》的研究
對于劉勰文學的研究
劉勰的文學要素
梁代之文學批評
六朝文藝批評家論
革命文學的《文心雕龍》
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序
劉彥和的文學通論
《文心雕龍》序
讀《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演繹語體序文
劉彥和論文
《文心雕龍》之我見
《文心雕龍》緒論
讀《文心雕龍》后記
《文心雕龍》研究
劉勰與《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研究
《文心雕龍》之研究
《文心雕龍》校讀記·發指
《文心雕龍》引言
劉彥和對于文學的情感與技術的觀念
《文心雕龍》之分析
《文心雕龍》中之文學觀
《文心雕龍》研究
《文心雕龍》述要
文學批評與劉勰
《文心雕龍》論
《文心雕龍》叢論
讀《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研究
篇章論
《文心雕龍》五十篇提要
讀《文心雕龍·原道篇》書后
讀《文心雕龍》札記·原道**
《文心雕龍·原道篇》書后
《文心雕龍·明詩篇》書后
《文心雕龍·明詩篇》通詮
《文心雕龍·明詩篇》書后
……
比較研究
版本論
民國時期《文心雕龍》研究文獻簡目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節選
前 言 周興陸 中國傳統文論巨著《文心雕龍》,民國時期進入現代學術視野后,在現代“文學理論”的觀照之下,上升為中國文論的經典,甚至與西方文論的源頭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媲美。 其實,對《文心雕龍》的性質,學界的理解并不一致。章太炎推崇劉勰的“大文學觀”,很少得到世人的響應。學界更多是依據自西方而來的“純文學”觀念對《文心雕龍》作出闡釋和批評。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對“以西釋中”模式曾有自覺的警醒,但“龍學”界缺少這種理論的自覺,導致“龍學”研究存在畸輕畸重的現象,理論闡釋和評論既有新見,也有偏頗,值得總結和反思。 一 20世紀現代“龍學”的發軔,可追溯到1906年前后章太炎在日本“國學講演會”上為留學生朱希祖、錢玄同等講授《文心雕龍》。章太炎的“大文學觀”在劉勰《文心雕龍》中找到依據[i],因此他對《文心雕龍》的文學觀頗為推崇,說:“《文心雕龍》于凡有字者,皆謂之文,故經、傳、子、史、詩、賦、歌、謠,以至諧、讔,皆稱謂文,唯分其工拙而已。此彥和之見高出于他人者也。”的確,《文心雕龍》涉及的文體非常廣泛,如《書記》篇列舉了譜、籍、簿、錄等古今多品,“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文心雕龍·總術》篇曰:“發口為言,屬翰曰筆。”傳統文論里一般明確地把口頭的言語與形諸文字的文章劃分開來,章太炎據此而提出“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但章氏文學觀在現代文壇上沒有得到多少相應,章太炎對《文心雕龍》的闡釋,也就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傳統的“龍學”是在文章駢散之爭中展開的,至現代則轉化為“純文學”“雜文學”之辨。*早依據“純文學”觀念對《文心雕龍》作出批評的,是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生楊鴻烈[ii]。他的長文《文心雕龍的研究》連載于1922年10月24-29日的《晨報副刊》,后收入其論文集《中國文學雜論》(上海亞東圖書館1928年版)。在該文《導言》里,楊鴻烈批評劉勰《文心雕龍》說: 他這書*大的缺點,*壞的地方,就是“文筆不分”;換句話說,就是他把純文學和雜文學的界限完全的打破混淆不分罷了。在他那文學觀念已經大致確定明暸的時代,他倡導出來立異,要想以文載道,這是他*大的錯處。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固然是想要表明他在當時算的一個文學的革新家,但他的缺點,總是不替他掩飾的。 全文七節,第六節以近2000千篇幅指擿“《文心雕龍》全書的根本缺點”,他認為從晉代以后,文學的觀念就漸漸地確定,所謂“文筆之分”,就是純文學與雜文學有分別,狹義的文學與廣義的文學有分別,這是文學觀念的進化的一件可喜的事!“文”就是純文學,“筆”就是雜文學。但是劉勰卻把這個區分打破,倡于復古一面,使文學的觀念又過于含混,又使文筆不分。這真是全書的缺點,劉勰犯下了一個大錯!該文雖出于一個年輕的在讀學生之手,但放到現代“龍學”史上看,則具有重要的意義。張文勛先生曾評價說:“像楊鴻烈這樣較系統地闡述和評論《文心雕龍》的文章,可謂是鳳毛麟角,也可稱得上是‘龍學’理論研究的先驅。”但是楊鴻烈用“純文學”“雜文學”來解釋傳統的“文筆論”,又是草率的。張文勛先生指出:“這是一種誤解,或者是把現在‘純文學’的概念硬套在中國古代文學上,沒有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實際。……我國古代文學體裁分類和西方文學觀念不同,所以也不必要按今天的‘純文學’去要求它。”[iii] 楊鴻烈《文心雕龍的研究》等文標舉“純文學”與“雜文學”的對立,以之解釋傳統的“文筆論”,對于現代學術中剛剛起步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和《文心雕龍》研究,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郭紹虞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楊鴻烈,但是他1928年的論文《文學觀念及其含義之變遷》和實踐此思想而撰著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都接受了楊鴻烈的觀點,以“純文學”與“雜文學”解釋“文”和“筆”[iv]。一直到晚年,郭紹虞都沒有放棄這個觀點,堅持認為:“‘文’指詩賦,兼及箴銘、碑誄、哀吊諸體屬于純文學一類的作品;‘筆’指章奏、論議、史傳諸體,屬于雜文學一類的作品。”[v]以自西方而來的“純文學”“雜文學”解釋中國傳統的“文筆論”,對于接引西方文論觀念、促使文學革新,當然有其意義,但它是以喪失中國傳統文論的獨特性為代價的。 楊鴻烈“以西釋中”的闡釋方式,不僅影響到當時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編寫,對現代的《文心雕龍》研究也產生了深重的影響。許多研究《文心雕龍》的文章都衡持“純文學”觀念對劉勰作出批評,如梁繩祎說: [i] “大文學”這一概念可追溯到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章太炎沒有直接提“大文學”,今人為了有別于“純文學”“雜文學”,稱章太炎“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的說法為“大文學”。 [ii] 楊鴻烈(1903-1977),別名憲武,曾用名炳堃、志文,云南省晉寧縣人。1919年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一年后轉入英文系學習。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研究歷史,畢業后在上海中國公學、河南大學等校任教。后留學日本,汪偽政權時期,擔任過宣傳部事業司長等偽職,淪落為漢奸。除了《中國詩學大綱》《中國文學雜論》外,還撰著過《中國法律思想史》《歷史研究法》等著作,產生廣泛的影響。 [iii] 張文勛《云南研究的先驅》,《學術探索》2000年第3期。 [iv] 張健《純文學、雜文學觀念與中國文學批評史》,《復旦學報》2018年第2期。 [v]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2頁。
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民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匯編 作者簡介
周興陸,1971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中國文論通史》《文心雕龍精讀》《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人間詞話批注》《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總論卷》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