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近思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1198
- 條形碼:9787519501198 ; 978-7-5195-0119-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思錄 本書特色
南宋學者葉采已推崇《近思錄》為“我宋之一經”。 梁啟超將《近思錄》列入“國學入門必讀書目”。 錢穆稱《近思錄》為“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人人必讀之書”。
近思錄 內容簡介
《近思錄》備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和重視,被尊奉為“圣賢傳心明道之要法,學者造道成德之大端”。書中精選北宋周敦頤、程顥等幾位大儒的思想要義,條縷清晰,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影響優選、很廣的儒學入門書,也是今人學習儒學、研究儒家思想的推薦閱讀之書。 本書在參考古今多部非常不錯注本的基礎上精心編撰而成,全書既有字詞疏解,又有義理辨析,是一本無需太多古文基礎就能輕松閱讀的儒學普及讀物。
近思錄 目錄
001 卷一 道體
038 卷二 為學大要
116 卷三 格物窮理
170 卷四 存養
213 卷五 改過遷善,克己復禮
240 卷六 齊家之道
256 卷七 出處進退,辭受之義
286 卷八 治國平天下之道
309 卷九 制度
334 卷十 處事之方
380 卷十一 教學之道
398 卷十二 改過及人心疵病
419 卷十三 圣賢氣象
近思錄 節選
卷一 道體 1 濂溪先生①曰:無極②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③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④其性。無極之貞,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靈。形既生矣,神發知⑥矣,五性感動⑦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⑧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頤《太極圖說》 【注釋】 ①濂溪先生:周敦頤(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②無極:在道家經典《老子》一書中指的是“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③五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④一:歸一、歸本之義。⑤二五:“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⑥知:“智”的通假字。⑦感動:感外物而動。⑧反:反觀。 【譯文】 周敦頤先生說太極是由無極產生的。當太極動的時候“陽”就產生了,等動到了極致又重歸于靜,靜的時候就產生了“陰”,靜到了極致又開始動。動和靜互為根基,太極分為陰陽,就是我們所說的“兩儀”。陰陽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水火木金土”,合稱五行;五行之氣有序地運行,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五行是由陰陽產生的,陰陽又歸于太極,而太極的根源則是無極。五行的產生都有著統一的特性,然后以無極為基礎,陰陽、五行調節細微之處,然后奇妙的組合成各種事物,乾道化成代表陽的男性,坤道化成代表陰的女性。陰氣和陽氣互相感應產生了世間萬物。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而變化無窮。然而只有人類得到了天地造化的精髓,成為了萬物之靈。當人的軀體形成后,神識也就有了智慧,剛、柔、善、惡、中五種性情受到外界的影響產生了變化,就有了善和惡的分別,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也應運而生。圣人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秉持“中正仁義”的原則,才能讓心“靜”,這就是做人的*高準則。所以圣人的道能夠符合天地之德,能夠和日月之光相配,可以契合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能夠響應鬼神提示的吉兇禍福。君子們都按照這個原則提高自己的修養,所以能夠吉祥如意;庸俗的人行事違背了這個原則,所以才兇厄纏身。因此《周易》上說:“陰、陽是運行天道的準則;柔、剛是運行地道的準則;仁、義是做人的準則。”還有:“追溯事物是如何產生的,然后再返回來看看事物是如何終結的,就可以明白生死的道理了。”《周易》真偉大,(對各種道理的闡發)已經達到了極致! 【賞析】 本文從天地萬物的生成講起,告訴人們“中正仁義”是做人的準則,為人處事要符合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這樣才能夠“立人極”。*后用“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做結尾,表示人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如果能夠按照*高的道德要求自己,就是德行的一次循環,就是符合天道要求的,又何必為生命的短暫感到悲傷呢? 2 誠①,無為②;幾③,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圣,復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周敦頤《通書·誠幾德》 【注釋】 ①誠:誠體,周敦頤以“誠”作為做人的*高境界。②無為:自然形成而不是人為造作的。③幾:很微小的念頭或動作。 【譯文】 誠到極致,便不會起心動念;一個人只要有了細微的念頭,便有了善惡的觀念。德分為五種:心中存在德愛叫作“仁”,舉止適宜叫作“義”,符合天理叫作“禮”,能夠明白萬物運行的規律叫作“智”,堅持自己的操守叫作“信”。出于誠的本性而且能夠自覺執行的人是圣人,恢復了本性又能夠堅持下去的人是賢人,窮搜細微之處也無法找到但是卻已合乎天理,天理之生充滿周遍而不可窮盡的叫作“神人”。 【賞析】 周敦頤在這里講述了什么是誠,什么是德,以及誠與德的分類,又進而闡發了以誠為根本的圣、賢、神三種境界。在人的生命中,如果能夠將“誠”本能地認同并執行下去,就是符合天道的,是宋儒對天道與人道相通的關鍵見解。 3 伊川先生①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②節③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④。 ——《二程文集》卷九《答呂大臨論中書》 【注釋】 ①“伊川先生”是程頤的號。程頤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縣,故世稱伊川先生,與程顥合稱“二程”,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②中:符合。③節:法度、禮儀。④達道:遵行不變之道。 【譯文】 程頤先生說:“當有了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來,這種情況叫作中。”“中”指的是“寂然不動”的物體,所以說“中是世間萬物存在的根本”。“喜、怒、哀、樂等情緒已經無法控制,但是發作的方式不違背禮儀和法度,這種情況叫作和”。“和”指的是“有感則應,即能通達”,因此“和是人世間必須遵行、不能改變的準則”。 【賞析】 宋儒認為,修養*重要的是“求未發之中,然后以中導和”,這也是后人認為宋儒提倡靜坐的由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已經無法體會寧靜致遠的心境了,如果能夠每天找一些時間靜坐默思,讓浮躁的心情得到平靜,對人的修養定會有極大的好處。 4 心,一也,有指體①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②何如耳。 ——《二程文集》卷九《答呂大臨論中書》 【注釋】 ①體:指的是本體。②見:“現”的通假字,表現、顯現。 【譯文】 心,是一個整體,有時候說的是本體,有時候說的是作用,只有通過觀察其具體表現才能分辨出究竟是哪一種情況。 【賞析】 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知道究竟什么時候說的是本體,什么時候說的是作用。 5 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①之謂乾。夫天,專②言之則道也,“天且弗③違”是也;分④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⑤,以功用謂之鬼,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程氏易傳·乾傳》 【注釋】 ①息:停止。②專:本質。③弗:不。④分:作用。⑤帝:上帝,古代的中國人把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稱為上帝,與西方《圣經》中的上帝不是同一概念。 【譯文】 乾就是天。天是乾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體征,乾是天的秉性氣質。乾也是健,剛健不息就稱作乾。從本質上說,天就是天道,“上天都不能違背”說的就是天道;從作用上說,它的形態體征叫作天,它的主宰首腦叫作上帝,它造化萬物的功能叫作鬼,它妙用無窮的功能叫作神,它的秉性氣質稱之為乾。 6 四德①之元,猶五常②之仁。偏言③則一事,專言④則包四者。 ——《程氏易傳·乾傳》 【注釋】 ①四德:元、亨、利、貞。②五常:仁、義、禮、智、信。③偏言:狹義。④專言:廣義。 【譯文】 《乾卦》元、亨、利、貞四德中的“元”,與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中的“仁”是一樣的。從狹義上講,它指的只是四德中的“元”;從廣義上講,它包括了“元、亨、利、貞”整個四德。 【賞析】 不管是“元”還是“仁”,都要從天道的本質和作用來理解,都是道德的本體。作為萬物創生之始的“元”是一切善的根源,仁是天地的本心,所有的德、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 7 天①所賦②為命③,物所受為性④。 ——《程氏易傳·乾傳》 【注釋】 ①天:指的是天道。②賦:賜予。③命:性命。④性:性情,稟性。 【譯文】 天道所賦予的稱作性命,萬物各自從上天所領受的稱作性情。 【賞析】 宋儒認為天道就是性。性情是內在的,天命是超越一切的,所以本體應該是“超越而內在”的。 8 鬼神者,造化①之跡②也。 ——《程氏易傳·乾傳》 【注釋】 ①造化:指的是自然創造、孕育世間萬物。②跡:蹤跡,跡象。 【譯文】 所謂鬼神,就是大自然創造、孕育世間萬物時留下的跡象。 【賞析】 當時的社會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把一些無法理解和解釋的事物看作不可知的神秘事物,甚至是鬼神。這里提醒我們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對大自然孕育的萬物要有敬畏之心。 9 剝①之為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②一爻③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有復生之理。上九亦變則純陰矣,然陽無可盡之理,變于上則生于下,無間④可容息也。圣人發明⑤此理,以見⑥陽與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剝盡則為純坤,豈復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則坤當十月。以氣消息⑦言,則陽剝為坤,陽來為復,陽未嘗盡也。剝盡于上,則復生于下矣。故十月謂之陽月,恐疑其無陽也。陰亦然,圣人不言耳。 ——《程氏易傳·剝傳》 【注釋】 ①剝:《周易》第二十三卦的名字。②上九:“上”是序號,指的是每一卦*上邊的那一爻;“九”是屬性,指陽爻。③爻:組成卦的長短橫道,即“—”和“--”。陽爻是“—”,叫“九”;陰爻是“--”,叫“六”。④間:一段時間內,形容時間極短。⑤發明:發是闡發,明是明白、清楚。和現代的“發明”一詞意義不同,這里的意思是闡發明白。⑥見:通“現”,體現的意思。⑦消息:“消”指的是消散、衰落;“息”指的生發、滋生。消息,代表萬物生命之榮枯興衰的循環運動過程。 【譯文】 《剝》這一卦的卦象是這樣的:從**爻到第五爻都是陰爻,所有的陽消蝕已盡,只有*上面一個陽爻。爻就像一個沒有被人吃掉的碩大果實,有可能會重新落到土里生根發芽。如果*上面的那一爻變成了陰爻,就變成純陰的“坤”了。不過陽是沒有全部消失的道理的,如果*上面一爻變成陰,那么*下面的那一爻就會變成陽,這種轉換是非常迅速的,一點停頓都沒有。圣人闡發清楚這個道理的目的,是為了體現陽和君子之道一樣,是不可能消失的。有人說:剝卦*上面的陽爻變成陰爻后,不就成純陰的坤卦嗎?哪里有陽呢?我的回答是:如果拿六十四卦和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來匹配的話,坤卦就是十月。從氣的產生和消失來講,‘剝’的*上一爻變成了陰爻就是‘坤’,‘坤’*下面的一爻由陰變成陽就是‘復’。陽并沒有消失,雖然在*上面轉成了陰,但是又在‘復’卦的*下面出現了。所以把十月稱作陽月,恐怕就是懷疑這個月沒有陽。陰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圣人沒有明確地說出來罷了。 【賞析】 儒家認為事物是不會消失的,表面上看來已經沒有了生機,但是新的生機可能已經在不可知的地方開始孕育并成長起來。 10 一陽①復②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③乃天地之心也。非知④道⑤者,孰能識⑥之? ——《程氏易傳·復傳》 【注釋】 ①一陽:特指“復”卦中*下面的那一個陽爻。②復:返回,還原。③端:事物的一頭或一方,引申為開始。④知:知道,通曉。⑤道:大道,指宇宙自然的根本法則。⑥識:分辨出來。 【譯文】 在“復”卦中,*下面的那一個又重新出現的陽爻,代表著天地化生萬物的心從未止息。以前的大儒們都認為“靜”能夠體悟天地之心,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大概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一陽初動”才是天地之心。如果不是通曉大道的人,誰又能夠分辨出來這個道理呢? 【賞析】 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可能領悟到天地之心。 11 仁者,天下之公①,善之本也。 ——《程氏易傳·復傳》 【注釋】 ①公:公認的,這里指共同遵循的準則。 【譯文】 仁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守的準則,也是各種“善”的本源。 【賞析】 有了仁德之心,才會衍生出各種善舉。 12 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所以不已也。感通①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 ——《程氏易傳·咸傳》 【注釋】 ①感通:感情通達。 【譯文】 有了感觸必定就會有反應。所有的觸動都是因為有了感觸,感觸肯定會有反應;這個反應又重新化為感觸,感觸又有了反應,就這樣循環不休。通過感觸才能通曉的道理,明白天地大道的人通過默默地觀察就可以明 白了。 【賞析】 這一段是程頤對“咸”卦從下面數第四爻(陽爻)的解釋。《易經》通過對天地化生萬物的研究,認為“感”和“應”既不是因果的關系,也沒有時間的先后,所以道體的活動是“即感即應、共感共應”的。 13 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恒①而不窮②。恒非一定③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唯隨時④變易⑤,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程氏易傳·恒傳》 【注釋】 ①恒:永恒。②窮:盡頭、窮盡。③一定:固定不變。④時:天時。⑤易:改變。 【譯文】 萬物運行的特點是結束之后又重新開始,所以世間萬物會永恒地保持下去并生生不息。永恒并不是固定不變,如果固定不變就不能永恒了。只有按照時序隨時改變,才符合自然的長久之道。天地長久之法則、天下長久之道理,如果不是通曉大道的人,誰又能夠分辨出來這個道理呢? 【賞析】 “恒”并不是“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永久地生存下去,才是真正的永恒。 14 人性本善,有不可革①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②也,自棄③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④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⑤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⑥是也。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⑦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⑧,何也?曰:心雖絕于善道,其畏威⑨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程氏易傳·革傳》 【注釋】 ①革:改變,去除。②暴:損害、糟蹋。③棄:鄙棄。④移:改變,這里指遷善。⑤化:感化。⑥辛:即商紂王,名受,號帝辛。⑦考:追溯,推究。⑧革面:改變面貌,比喻改過遷善。⑨威:令人敬服或者害怕的力量。 【譯文】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很難改變的,為什么這么說呢?程顥認為,如果從人的本性來說,那么都是善良的;如果從人的才能來說,就有愚昧低下無法轉化的了。他所說的愚昧低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一種是自己放棄努力的人。如果人能夠用“善”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就沒有什么缺點是不能改變的,即使是再昏聵愚昧的人都能夠慢慢地進步。但是自暴者不愿意去相信、自棄者不肯去做,即使是圣人和他們住在一起,也無法感化他們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然而自暴自棄的人不一定是昏聵愚昧的人,其中很多是剛強勇戾又才華過人的,例如商紂王就是這樣的。因為這些人把自己與良善的修養隔絕,所以圣人才把他們叫作“下愚之人”,然而仔細推究他們的結局,真的不愧是昏聵愚昧啊!既然是“下愚之人”,為什么他們又能改過自新、與人為善呢?程顥說:這些人雖然心里不愿意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他們也害怕強權勢力對他們犯罪的打擊,這種心態和正常人是一樣的。正因為他們與正常人有共同點,所以明白他們的罪過并非來自本性啊! 【賞析】 程頤認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有著智慧和愚昧的分別,但是不代表愚昧的人沒有善良的本性,只是他們不肯為善罷了;即使是害怕懲罰而不敢作惡,也不能算是壞人。 15 在物為理①,處物為義②。 ——《程氏易傳·艮傳》 【注釋】 ①理:客觀規律。②義:準則。 【譯文】 宇宙萬物都有自己內在的客觀規律,這種客觀規律叫作“理”;與宇宙萬物相處都要有一定的準則,這個準則稱為“義”。 【賞析】 程顥認為“理”和“義”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不能因為二者有內外的不同而分割成兩個不同的對象。 16 動靜無端①,陰陽無始②,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程氏經說·易說》 【注釋】 ①端:起點。②始:起始,開端。 【譯文】 動和靜沒有開端,陰和陽也沒有起始,如果不是通曉大道的人,誰又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呢? 【賞析】 陰陽、動靜是會互相轉化,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17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①而不和。 ——《程氏經說·論語解》 【注釋】 ①序:秩序。 【譯文】 仁是通行天下的基本道義準則。如果沒有仁,萬物的運行就沒有了正常的秩序,不再通暢和順。 【賞析】 仁是所有社會秩序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了仁,這些秩序自然也就崩潰了。 18 明道先生①曰: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有多少不盡分②處。 ——《二程遺書》卷一 【注釋】 ①明道先生:程顥的號。程顥字伯淳,北宋教育家、詩人和理學的奠基者,和他的哥哥程頤并稱“二程”。②分:本職工作,自己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 程顥說:天地孕育了世間萬物,都賦予了應有的資質稟賦,沒有一個欠缺。所以我們要經常思索:天下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有多少應該做卻還沒有做到的? 【賞析】 程顥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由此具體到世間的人倫關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婦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完美地做到了呢?
近思錄 作者簡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晚號遁翁,別稱考亭、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紹興十八年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去世數年后賜謚為“文”,世人尊稱“朱文公”。朱熹是我國古代很博學的大學者之一,他在哲學、經學、教育、語言、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朱熹又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影響很為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目前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見清全祖望《宋元學案》)著稱。他在理論上以孔孟之道為本,又繼承并改造了兩宋期間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各家之說,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是中國歷目前著作很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余種,未著錄者尚有二十余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種。很重要、很有影響的,當推《四書集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