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承德文物考古志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0832
- 條形碼:9787501060832 ; 978-7-5010-6083-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承德文物考古志略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七章,對承德地區的地理歷史、文物、考古包括清代木蘭圍場、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等都重點作了介紹。大凡重要的文物、碑碣都附錄于后。文中所采用的考古方面材料,有一些是尚未公布的研究成果,為了比較全面地說明這一地區歷史情況,本書也均一一錄入。 《承德文物考古志略》是一部全面記述和研究承德市及其屬縣文物與考古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材料來源是1957年進行的文物普查資料。這批資料是自清末以來,歷經民國、日偽時期,數經戰亂破壞,特別是日偽掠奪后的劫余情況,進行的一次總盤查,十分珍貴。
承德文物考古志略 目錄
序言
前言
**章 承德地理歷史
一 地質形成
二 承德的地勢
三 承德的氣候
四 承德的雨量
五 承德的河流
第二章 承德歷史沿革——《承德府志》府隸建置沿革摘錄(說明)
一 承德府(今承德市、承德縣、興隆縣)
二 灤平縣(今灤平縣和承德市灤河鎮)
三 豐寧縣(今豐寧縣、隆化縣)
四 平泉州(今平泉、寬城、承德和青龍等縣一部分,內蒙古寧城縣)
五 建昌縣(今青龍縣一部分,遼寧省建昌、凌源、喀左縣)
六 木蘭圍場(今圍場縣)
第三章 承德文物考古概況
一 原始社會文化遺物
二 夏、商、周時期文化遺物
三 戰國、秦、漢時期文化遺物
四 魏晉至隋唐時期文化遺物
五 遼至明、清時期文化遺物
第四章 清代木蘭圍場
**節 木蘭圍場
一 木蘭圍場的地理環境
二 清廷設置木蘭圍場的政治背景
三 康熙皇帝設置木蘭圍場之經過
四 清帝行圍肄武的時間
五 出塞路徑情況
六 木蘭圍場概況
第二節 木蘭圍場文物
一 東廟宮
二 西廟宮
三 乾隆《入崖口有作》碑
四 嘉慶《木蘭記》碑
五 乾隆《永安莽喀》碑
六 乾隆《古長城說》碑
七 乾隆《虎神槍記》碑
八 乾隆《永安湃圍場殪虎》碑
九 乾隆《于木蘭作》碑
十 紅山將軍泡子
十一 連營遺址
十二 四旗撥清代石廟
十三 練兵臺
第三節 木蘭圍場和行宮之關系
第四節 清代木蘭圍場在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和抗擊外來侵略中的政治作用
一 康熙、乾隆時期平定準噶爾的戰爭
二 多倫會盟
三 木蘭圍場是團結蒙古及國內各少數民族的重要活動場所
四 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眾返回祖國的事件
五 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事件
結語
第五章 承德市的早期歷史
一 北安州和大小興州考辨
二 喀喇河屯行宮
三 關于熱河的來歷
四 上營和下營
五 承德市清初以來沿革變遷
六 清初以來承德市人口、商業、經濟變化情況
第六章 承德避暑山莊
前言
一 清朝在承德修筑避暑山莊之緣起
二 清代木蘭圍場和避暑山莊、外八廟之關系
三 口外行宮概況
四 康熙創建熱河避暑山莊的背景
五 熱河避暑山莊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節 避暑山莊概況
一 避暑山莊之興建過程
二 康熙三十六景
三 乾隆三十六景
四 康、乾三十六景以外諸景和寺院
五 避暑山莊之布局
第二節 避暑山莊苑景分區解說
一 宮殿區
二 湖區
三 平原區
四 山岳區
五 獅子園行宮
第七章 承德外八廟
一 外八廟概況
二 外八廟興建前的歷史背景
三 清廷和喇嘛教之關系
四 喇嘛教之管理體系
五 外八廟各寺院解說
附錄1 清代木蘭圍場七十二圍統計表
附錄2 清代木蘭圍場碑文輯錄
附錄3 清朝熱河各寺廟喇嘛職官
附錄4 民國初年熱河各寺院喇嘛職官
附錄5 避暑山莊現存古代建筑登記(1957年)
附錄6 外八廟現存古代建筑登記
附錄7 避暑山莊、外八廟重要碑文輯錄
附錄8 熱河十景
后記
前言
**章 承德地理歷史
一 地質形成
二 承德的地勢
三 承德的氣候
四 承德的雨量
五 承德的河流
第二章 承德歷史沿革——《承德府志》府隸建置沿革摘錄(說明)
一 承德府(今承德市、承德縣、興隆縣)
二 灤平縣(今灤平縣和承德市灤河鎮)
三 豐寧縣(今豐寧縣、隆化縣)
四 平泉州(今平泉、寬城、承德和青龍等縣一部分,內蒙古寧城縣)
五 建昌縣(今青龍縣一部分,遼寧省建昌、凌源、喀左縣)
六 木蘭圍場(今圍場縣)
第三章 承德文物考古概況
一 原始社會文化遺物
二 夏、商、周時期文化遺物
三 戰國、秦、漢時期文化遺物
四 魏晉至隋唐時期文化遺物
五 遼至明、清時期文化遺物
第四章 清代木蘭圍場
**節 木蘭圍場
一 木蘭圍場的地理環境
二 清廷設置木蘭圍場的政治背景
三 康熙皇帝設置木蘭圍場之經過
四 清帝行圍肄武的時間
五 出塞路徑情況
六 木蘭圍場概況
第二節 木蘭圍場文物
一 東廟宮
二 西廟宮
三 乾隆《入崖口有作》碑
四 嘉慶《木蘭記》碑
五 乾隆《永安莽喀》碑
六 乾隆《古長城說》碑
七 乾隆《虎神槍記》碑
八 乾隆《永安湃圍場殪虎》碑
九 乾隆《于木蘭作》碑
十 紅山將軍泡子
十一 連營遺址
十二 四旗撥清代石廟
十三 練兵臺
第三節 木蘭圍場和行宮之關系
第四節 清代木蘭圍場在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和抗擊外來侵略中的政治作用
一 康熙、乾隆時期平定準噶爾的戰爭
二 多倫會盟
三 木蘭圍場是團結蒙古及國內各少數民族的重要活動場所
四 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眾返回祖國的事件
五 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事件
結語
第五章 承德市的早期歷史
一 北安州和大小興州考辨
二 喀喇河屯行宮
三 關于熱河的來歷
四 上營和下營
五 承德市清初以來沿革變遷
六 清初以來承德市人口、商業、經濟變化情況
第六章 承德避暑山莊
前言
一 清朝在承德修筑避暑山莊之緣起
二 清代木蘭圍場和避暑山莊、外八廟之關系
三 口外行宮概況
四 康熙創建熱河避暑山莊的背景
五 熱河避暑山莊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節 避暑山莊概況
一 避暑山莊之興建過程
二 康熙三十六景
三 乾隆三十六景
四 康、乾三十六景以外諸景和寺院
五 避暑山莊之布局
第二節 避暑山莊苑景分區解說
一 宮殿區
二 湖區
三 平原區
四 山岳區
五 獅子園行宮
第七章 承德外八廟
一 外八廟概況
二 外八廟興建前的歷史背景
三 清廷和喇嘛教之關系
四 喇嘛教之管理體系
五 外八廟各寺院解說
附錄1 清代木蘭圍場七十二圍統計表
附錄2 清代木蘭圍場碑文輯錄
附錄3 清朝熱河各寺廟喇嘛職官
附錄4 民國初年熱河各寺院喇嘛職官
附錄5 避暑山莊現存古代建筑登記(1957年)
附錄6 外八廟現存古代建筑登記
附錄7 避暑山莊、外八廟重要碑文輯錄
附錄8 熱河十景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