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0519
- 條形碼:9787542670519 ; 978-7-5426-705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內容簡介
“西陵十子”是清初杭州地區有名的文學群體,他們在詩、詞、文、音韻學、哲學等諸多方面皆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對清初文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共同推動了明末清初宗唐復古之風的盛行。本書以“西陵十子”及其詩學為研究對象,在全面梳理原始文獻的基礎上,對“西陵十子”的形成過程及地域文化、時代政治、周邊文學風氣等背景條件進行深入分析。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目錄
緒論
一、選題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及創新點
**章 明清之際的“西陵十子”
**節 “西陵十子”文學群體的形成
一、“西陵十子”成員及其交誼
二、明季西陵文社
三、南樓唱和
四、《西陵十子詩選》與“西陵十子”的確立
第二節 “西陵十子”與杭州地域文化
一、隱逸之風
二、旖旎之情
第三節 “西陵十子”與明清易代
一、消極逃隱:“西陵十子”對清廷的排斥
二、從排斥到接納:“西陵十子”對清廷的認可
第四節 “西陵十子”與云間派
一、“西陵十子”與云間派的交游
二、“西陵十子”與云間派文學理論之“合”
三、“西陵十子”與云間派文學理論之“離”
第二章 “西陵十子”成員家世生平著述考
**節 毛先舒家世生平著述考
一、毛先舒家世生平考
二、毛先舒著述考
第二節 陸圻、柴紹炳、張丹家世生平著述考
一、陸圻家世生平著述考
二、柴紹炳家世生平著述考
三、張丹家世生平著述考
第三節 丁澎、沈謙等其他成員家世生平著述考
一、丁澎家世生平著述考
二、沈謙家世生平著述考
三、孫治、吳百朋、陳廷會、虞黃昊家世生平著述考
第三章 “西陵十子”詩學思想研究
**節 “西陵十子”對前后七子復古詩學的繼承與修正
一、情志為本
二、溫柔敦厚
三、法度與新變
第二節 “西陵十子”對明前詩歌的批評:以《詩辯坻》為核心
一、尚和婉,忌訐露:評漢魏詩
二、“未乖古調”,“大啟唐音”:評六朝詩
三、推崇初盛.兼及晚唐:評唐詩
四、“宋人之詩傖,元人之詩巷”:評宋元詩
第三節 毛先舒對明代詩學的反思與調和
一、毛先舒對明代詩學的反思
二、毛先舒詩學的調和思維
三、毛先舒詩學的審美理想
第四章 “西陵十子”詩歌個案研究
**節 擬古與求變:論毛先舒的詩歌創作
一、宗法漢唐,沉郁悲涼
二、取法晚唐,綺艷秾麗
三、擬古與求變
……
第五章 “西陵十子”對杭州文壇的影響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節選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毛先舒的《詩辯坻》是清初重要的論詩專著,是書始作于順治二年(1645),成于順治九年(1652),這期間正是“西陵十子”頻繁相聚賦詩時期,且卷首有陸圻序,書中不時引用諸子之言,故該書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代表“十子”的觀點。《詩辯坻》卷一至卷三按朝代先后對先秦至明代詩歌進行了多層次的批評,其中多有精警之處。本節以《詩辯坻》為中心,結合陸圻、柴紹炳、丁澎等人的詩論篇章,對“西陵十子”于歷代詩歌的具體批評進行深入分析,這些評語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西陵十子”的詩學旨趣,對于評價古代詩人及各時段詩風亦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傳統詩學觀念中,《詩經》乃后世文學之源頭,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清初,隨著思想領域尊經復古呼聲的高漲,文學領域亦號召回歸儒家詩學傳統。“西陵十子”在學術思想上主張返經汲古,在文學上提倡追本溯源,以《詩經》為極則。例如毛先舒將《詩經》視為詩歌史之源頭,認為后世詩學流派均自《詩經》發展演化而來:“詩學流派,各有顓家,要其鼻祖,歸源風、雅。風、雅所衍,流別已伙,舉其巨族,厥有三支:一日詩,二日騷辭,三日樂府。”①毛先舒將《詩經》視為衡量后世詩歌的標準與依據,后代詩歌隨著時代逐漸發展衍變,離源頭越遠,其藝術風格越“卑”。這種“格以代降”的文學史觀在明代比較普遍,如胡應麟稱:“《三百篇》降而《騷》,《騷》降而漢,漢降而魏,魏降而六朝,六朝降而三唐,詩之格以代降也。”認為整個詩歌史就是古風古意逐漸喪失的過程。這種觀點在“西陵十子”中亦頗具代表性,如柴紹炳稱:“詩之為道,體故趨而下,學故趨而上。故始于斷竹、續竹,廣于《擊壤》《康衢》,盛于三頌、二雅、十五國風以及河梁、十九首、建安諸子觀止矣。至魏晉江左不無漸凋質樸,陳隋而下乃益濫焉。然其所為樂府、五言如潘陸、顏謝、江鮑、徐庾,雖緣情綺靡,鏤刻之中,猶存古意。唐人沿溯陳隋,時代未遠,故能茹其菁英,出之瀏亮。”③按照“格由代降”的觀點,漢魏、六朝均較唐更多地繼承了古風,唐詩便不再享有*高地位。柴紹炳駁斥明人謹守唐詩藩籬,他認為“醞釀六代,始有三唐。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耳。若后世詩流,徒就唐人尋索,宜乎規模愈隘。究之學唐之失,不可同年語矣”④。“西陵十子”雖延續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思想,但顯然不滿于“談者輒言唐詩”⑤的狹隘觀點,而是將唐詩與前代詩歌傳統相融合,擴大了詩學視閾。“西陵十子”在評價歷代詩歌時,還能夠做到以創作實際而不以時代先后論體格高下,如柴紹炳論唐詩:“其中有初而漸近于盛者,如張說《幽州新歲》、賈曾《春日應令》之類是也;有盛而漸人于中者,如王維《酌酒》、高適《重陽》之類是也;有中而可幾于盛者。 ……
明清之際“西陵十子”詩學研究 作者簡介
藍青,女,1988年2月生,山東濟南人。2017年于山東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在《北京社會科學》《戲劇》《民族文學研究》《紅樓夢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