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應知故鄉事 本書特色
《應知故鄉事》為《當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選集》系列之一。本書以日漸式微的老物件為切入點,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展現了鄉土氣息的民俗風情,用文字留住鄉愁,讓心靈回歸故鄉。本書情感真摯,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應知故鄉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有關鄉土風物的散文集。內容集結了發表在《延河》《四川文學》《雨花》《雪蓮》《雪花》《躬耕》《牡丹》《連云港文學》《知識窗》《思維與智慧》《揚子晚報》《西安晚報》《中國電視報》《中國礦業報》《新晚報》《四川政協報》《泉州晚報》《徐州日報》《都市晨報》等報紙上的作品。全書分為碎語槐下、草垛溫情、浮世物語、如煙過往、農具情話、曾經的游戲六輯。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鄉村生活方式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鄉愁似乎在逐漸失去依附。
應知故鄉事 目錄
瓦
馬樁子與牛橛子
煤油爐
爆米花機
老槐下的石碓
石碾子
麥秸苫子
牛槽
石磨
皮衩
漁網
灶
火叉
第二輯 草垛溫情
鄉野
缸
火盆·烘籃
草垛
煙袋
風箱
野渡
籬笆
老街記憶
拾糞
鄉間故事
村口
第三輯 浮世物語
頂針
針錐子
芭蕉扇
搗衣棰
鉤如月
木屐
鎖
桿秤
收音機的故事
圍溝
井
三岔河
第四輯 如煙過往
烤火
補補丁
捕魚之樂
東門
擠暖與負暄
挑刺
老橋
唱大鼓
田園
收驚
門環
一把泥酒壺
對火
燈花
爭上風
第五輯 農具情話
獨輪車
筢
碌碡
扁擔
鋤頭有水
篩子
木拓
鍘刀
叉把
鐵锨與木锨
簸箕
第六輯 曾經的游戲
擲磚頭
滾鐵環
打蠟梅
推朝廷
搗拐
玩哞牛
彩球與火球
跑凍
應知故鄉事 節選
瓦 行走鄉村,我對房上瓦極有興趣,瓦會說話,與陽光、雨水、風霜,與長在瓦棱的花草,只要你用心聆聽,就能聽到,那些有關歲月滄桑的話題。 水鄉屋頂的瓦,一般都是小瓦,泥土燒制的那種,瓦為天青色,狀若彎月;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洋瓦,就是水泥制作的灰瓦,大大咧咧。小青瓦婉約,大灰瓦豪放,不經意間,南北方的性格、習俗便在屋瓦的細節中流露了出來。 當然,我所說的是目前所見的情景。其實,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無如我這般想象的差別。我出生在北方,記憶里,村莊里也有零星的青磚小瓦的青瓦屋,多是地主鄉紳的遺存,青瓦卡的屋頂,有種言不出的陰柔之美,屋脊多有小瓦組成銅錢狀圖案,青瓦仰面為溝槽,覆面為瓦棱,凸凹有致,如書寫在屋頂的詩行,歲月的風塵積淀在瓦縫隙間,不知是風抑或鳥雀帶來的草籽,草的家族便在瓦縫之間扎根發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風里搖曳著,似乎在訴說著世事的遷流。 昔日,我們村就有窯場,燒過青磚、燒過青瓦,村里卻沒有幾處青堂瓦舍。“滿朝朱紫貴,不是養蠶人”,我總覺得青瓦的誕生向來都不是為布衣百姓。過去,在鄉村只有有錢的鄉紳才能蓋得起瓦屋,一般百姓,都是黃土筑墻茅草蓋屋,和泥筑墻,麥草、稻草、茅草作瓦,籬笆圈墻,柴扉為戶,家有老小,外加一頭驢,一頭豬,一群雞,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煙裊裊,雞犬聲聲,煙火的小日子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著。他們燒制著青瓦,心底或許從來都不曾想過留作自用。 自我有記憶始,村里的窯場就廢了,堰頭的窯早已坍塌,僅剩下一座窯場,荒草萋萋,常有狐貍、黃鼠狼出沒,取而代之的是生產隊的“瓦房”——制作洋瓦的作坊,“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門前邊,從“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瓦師傅們制作洋瓦。洋瓦,洋灰瓦的簡稱,洋灰也就是水泥,水泥瓦的盛行,洋灰瓦遂簡稱為瓦了,為別與灰瓦,小巧的青瓦便改稱了小瓦。 瓦房的門前有口帶著水車的水井,幾口水泥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泥慢慢地凝固。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車抽上來的井水。夏日,看師傅制瓦,推水車玩耍,在水池里玩水,搖搖晃晃地行走在水池間池壁上,有趣刺激,以為樂。 在“瓦房”中看師傅制作瓦,也是件好玩的事,制瓦有制瓦的機器,有模具瓦,模具瓦是鑄鐵的,用時刷上柴油,摞在瓦機邊上,供師傅取用,瓦機中間是四根可上下的鐵棍,以支撐模具瓦,兩邊是盛水泥的槽子,師傅雙手持抹子,把水泥覆在模具瓦上,然后,用鑄造好的瓦截面形狀的壓瓦棒按壓,瓦初具形狀時,用細籮子篩撒水泥,用壓瓦棒來回按壓,這叫掛漿,目的是為了易于淋水,師傅一踏支撐板,瓦便如一朵出水芙蓉般挺出瓦機,立在一邊師傅用手托起,放在一只可轉動的木支架上,用小刀割除多余的水泥,一只灰瓦就算制作完成了,放在一邊晾一下,待水泥發硬了,然后置入水池中,老灰之后,把模具瓦去掉,瓦便司以隨時亮相屋頂了。 兒時,經常泡在“瓦房”里,對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終沒有機會實踐。灰瓦似乎天生就沒有嫌貧愛富的意識,鄉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屋頂,墻依舊是土坯墻,而后,出現了“腰里窮”,民間的語言就是豐富多彩,不服也不行,何謂“腰里窮”?瓦頂,青石砌基,青磚筑就的山墻,只是四面屋墻是泥坯的,故稱“腰里窮”,“腰里窮”亦不是過渡階段,隨之而來的就是青三間了,青三間,墻全部是青磚砌的了,青磚灰瓦,青磚墻院,大門樓前出后攢,一派生機盎然的農家小院就落成了,院中,若架上一架葡萄,全家在葡萄架下晚餐,場面著實溫馨。 或許,兒時一度以瓦為樂,潛移默化,對瓦有種難言的情懷,讓我每到一處,都會留心建筑物上的瓦,我似乎能聽懂風塵中瓦的語言,那縣光陰的故事。 P2-4
應知故鄉事 作者簡介
馬浩,江蘇邳州人,現居南京,作家。作品見于《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學》《雨花》《青春》《牡丹》《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海內外數百家報刊。 文章入選各種文集選本百余次。《井》《瓦》《清風里的蛙聲蟬鳴》《姜有靈魂》等二十多篇美文被遴選設計為中學語文試卷閱讀題、中高考語文模擬試卷閱讀題。 著有散文集《指間的沙》《給窗口加塊玻璃》《萬物有靈》《都將詩情付酩酊》《尋味江蘇》等十余部作品。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