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榆社文化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175251
- 條形碼:9787206175251 ; 978-7-206-1752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榆社文化記憶 本書特色
榆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炎帝八世榆罔和商代仁臣箕子的邦邑之地,是后趙皇帝石勒的故里,是早期佛教文化的博覽室,是抗戰時期付出重大犧牲的革命老區,是太行山區民間傳統文化的儲藏室。本書首先從“化石文化”的視角,追溯榆社化石的生成,以及發現和研究榆社化石的重大意義,再現“化石之鄉”的文化魅力;其次記錄和介紹榆社境內主要的山川河流,以及“依附”其上的人文古跡;同時展示“鄉風民俗”,介紹榆社本土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此外還介紹了榆社文學發展歷程,展示本土文學創作成果,以及榆社文化機構變遷和文化藝術發展歷史,并展示這一過程中部分優秀藝術代表作品。
榆社文化記憶 內容簡介
榆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這里是遠古地球生命的信息庫,是炎帝八世榆罔和商代仁臣箕子的邦邑之地,是后趙皇帝石勒的故里,是早期佛教文化的博覽室,是抗戰時期的“出兵、出糧、出干部、出經驗的模范縣”,是太行山區民間傳統文化的儲藏室,是現代都市人回歸自然的休閑園。 引領大家回眸歷史,把燦爛的歷史文化呈現給大眾,讓所有人都可以感悟滄桑、激發熱情、傳承美好,是文旅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這本《榆社文化記憶》要記錄和敘述的主要內容。 《榆社文化記憶》共分八章。**章“滄海遺珍”,主要從“化石文化”的視角,追溯榆社化石的生成,以及發現和研究榆社化石的重大意義,再現“化石之鄉”的文化魅力。第二章“秀美山川”,著重記錄和介紹榆社境內主要的山川河流,以及“依附”其上的人文古跡。第三章“鄉風民俗”,介紹榆社本土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第四章“紅色榆社”,通過介紹本地的抗戰歌曲和抗戰遺址,梳理和挖掘本土紅色文化。第五章“鄉野佛蹤”,重點分析佛教文化“扎根”榆社的歷史淵源和影響,并通過文字和圖片實景的展示,對榆社野外佛教遺跡予以詳細“保存”。第六章“榆州文韻”,介紹榆社文學發展歷程,展示本土文學創作成果,用“另一面鏡子”映照榆社人文歷史的淚跡和光耀。第七章“藝苑風采”,重點記錄榆社文化機構變遷和文化藝術發展歷史,并展示這一過程中部分優秀藝術代表作品。第八章“名優薈萃”,主要從傳統文化積淀產生的影響著筆,濃墨重彩推介和宣傳榆社名優文旅產品,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榆社文化記憶》是我們留在歲月里的一段足跡,是我們窺望鄉土文化的一扇窗口,是我們走向榆社歷史深處的一條小徑。
榆社文化記憶 目錄
**節 榆社化石簡介
第二節 榆社化石的源流
第二章 秀美山川
**節 山脈概述
第二節 崇山峻嶺
第三節 河流概述
第四節 河水湯湯
第三章 鄉風民俗
**節 生產習俗
第二節 生活習俗
第三節 歲時節日
第四節 婚慶喪祭
第五節 家庭稱謂
第六節 民間游戲
第七節 民間活動
第八節 廟會
第九節 集鎮和商業活動
第四章 紅色榆社
**節 榆社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節 榆社文化活動
第三節 榆社南下干部概況
第五章 鄉野佛蹤
**節 榆社佛教遺跡(龕窟)概況
第二節 榆社野外佛教遺跡記錄
第六章 榆州文韻
**節 古代部分
第二節 現當代部分
第三節 “詩詠榆州”全國詩詞大賽獲獎作品選
第七章 藝苑風采
**節 文化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文化活動概況
第八章 名優薈萃
后記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