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6085
- 條形碼:9787301316085 ; 978-7-301-31608-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本書特色
理論精深,行家專業講解; 案例豐富,直接拿來就用。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內容簡介
大數據時代下,隨著新技術和新形勢的快速發展,資本管理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 本書主要闡述大數據時代下有關資本的理論、管理及實踐,共分六章。章為大數據時代下的實體資本,主要闡述實體資本包含的類別、現金流的重要性、抵押和質押等內容;第二章為大數據時代下的信用,主要解決什么是信用、信用的產生及大數據征信等與信用相關的問題;第三章為大數據時代下的虛擬資本,主要講解虛擬資本的運作、金融產品設計和證券化等內容;第四章為大數據時代下的杠桿和收益,主要闡述如何借助信托、基金等來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貢獻;第五章為大數據時代下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以及全面風險管理;第六章為大數據時代下資本面臨的挑戰和新問題。 本書針對性強,適合從事資本運作的相關讀者和對資本運作及大數據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學習。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目錄
第 1 章 理解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 // 1
1.1 資本的概念 // 2
1.1.1 資本的眾多定義 // 2
1.1.2 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 4
1.2 資本的構成要素 // 5
1.2.1 實體資本是資本的承載體 // 6
1.2.2 虛擬資本是資本的滋潤汁 // 7
1.2.3 穩健收益是資本的升發器 // 9
1.2.4 風險與不確定性是資本的保溫瓶 // 9
1.2.5 信用及其糾纏的流動性是資本的肅殺棒 // 11
1.2.6 資本的構成要素 // 15
1.3 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16
1.3.1 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 16
1.3.2 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 24
1.4 資本自成穩定系統 // 37
1.4.1 資本的穩定系統是駕馭資本的基礎 // 38
1.4.2 大數據賦能資本各要素 // 39
第 2 章 實體資本—資本之土 // 41
2.1 實體資本的概念 // 42
2.1.1 馬克思理論中的實體資本 // 42
2.1.2 商品經營資本 // 43
2.1.3 大數據時代凸顯貨幣經營資本的價值 // 44
2.2 實體資本的構成要素 // 45
2.2.1 貨幣交易支付類資本 // 45
2.2.2 生產資本—大數據定制化生產 // 51
2.2.3 商品資本—智能庫存 // 56
2.2.4 商品經營資本—實時廣告與現代物流 // 58
2.2.5 貨幣經營資本 // 61
2.3 實體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67
2.3.1 實體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 67
2.3.2 實體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 73
2.3.3 實體資本自成穩定系統 // 77
2.4 現金流價值及管理 // 78
2.4.1 現金流的重要性 // 79
2.4.2 現金流管理 // 82
2.4.3 現金流所帶來的選擇機會 // 85
2.4.4 現金流價值的定價理論分析與實證結果 // 86
2.5 大數據時代下實體資本的現金流獲取 // 90
2.5.1 生產資本的現金流—代加工廠模式 // 90
2.5.2 商品資本的現金流—租車模式 // 93
2.5.3 商品經營資本產生現金流—互聯網廣告業 // 95
2.5.4 貨幣經營資本產生現金流—第三方支付業 // 103
2.5.5 貨幣交易支付資本產生現金流—比特幣 // 106
2.6 實體資本的問題和挑戰 // 111
2.6.1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 111
2.6.2 第三方支付的問題 // 113
2.6.3 比特幣的問題 // 115
第 3 章 信用—資本之金 // 121
3.1 信用的概念 // 122
3.1.1 信用是人的特性 // 123
3.1.2 信用體系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中樞 // 123
3.1.3 信用形成于交換之中 // 124
3.2 信用的構成要素 // 125
3.2.1 守約交換 // 126
3.2.2 跨時空 // 127
3.2.3 信息 // 128
3.2.4 信任 // 133
3.2.5 流動性 // 135
3.3 信用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138
3.3.1 信用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 138
3.3.2 信用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 143
3.3.3 信用自成穩定系統 // 146
3.4 傳統征信 // 148
3.4.1 美國征信的發展和產業鏈 // 150
3.4.2 我國傳統征信的發展和產業鏈 // 152
3.5 大數據征信 // 154
3.5.1 大數據征信的數據特征 // 156
3.5.2 大數據時代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報告的價值 // 159
3.5.3 大數據時代下的其他數據價值 // 166
3.5.4 大數據時代下的征信關鍵在于理解數據 // 166
3.5.5 征信產業中的數據治理 // 170
3.5.6 征信產業中的風控決策分析 // 171
3.5.7 征信產業中的評級 // 172
3.6 信用產業中的問題及挑戰 // 179
3.6.1 評級機構需要戴“緊箍咒” // 179
3.6.2 個人隱私數據如何保護 // 181
第 4 章 虛擬資本—資本之水 // 183
4.1 虛擬資本的概念 // 184
4.1.1 虛擬資本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185
4.1.2 現代金融業是虛擬資本繁榮發展的表現 // 186
4.1.3 按權利對虛擬資本進行劃分 // 186
4.2 虛擬資本的構成要素 // 188
4.2.1 儲值物權類資本 // 188
4.2.2 債權類資本 // 189
4.2.3 受益權類資本 // 190
4.2.4 權益類資本 // 193
4.2.5 選擇權類資本 // 194
4.3 虛擬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196
4.3.1 虛擬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 196
4.3.2 虛擬資本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 201
4.3.3 虛擬資本自成穩定系統 // 204
4.4 數據化驅動虛擬資本的個性化產品設計 // 206
4.4.1 債權類資本的個性化產品設計 // 208
4.4.2 數據思維驅動權益類資本的產品設計 // 212
4.4.3 受益權類資本的個性化產品設計 // 223
4.4.4 數據化驅動選擇權類資本的產品設計 // 232
4.4.5 儲值物權類資本的個性化產品設計 // 241
4.5 虛擬資本的問題及挑戰 // 249
4.5.1 金融產品創新問題 // 249
4.5.2 不同金融功能相互滲透的問題 // 251
第 5 章 穩健收益—資本之木 // 253
5.1 穩健收益的構成要素 // 254
5.1.1 支收之比 // 254
5.1.2 收益率 // 255
5.1.3 價格 // 256
5.1.4 杠桿率 // 257
5.1.5 穩健性 // 261
5.2 穩健收益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262
5.2.1 穩健收益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 // 262
5.2.2 穩健收益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 267
5.2.3 穩健收益自成穩定系統 // 274
5.3 大數據時代下的居民收入與定價 // 275
5.3.1 工資性收入靠大數據時代下的工匠精神及其差異化薪酬 // 276
5.3.2 融資性收入靠契約精神及其個性化信貸定價 // 281
5.3.3 財產性收入靠大數據下“攻守”策略理財定價 // 288
5.3.4 經營性收入靠大數據所護佑的企業家精神及數據化產品定價 // 291
5.3.5 轉移性收入靠大數據技術所凸顯的利他精神及福利定價 // 298
5.4 穩健收益的問題與挑戰 // 301
5.4.1 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 301
5.4.2 生產率下降的問題 // 303
第 6 章 風險與不確定性—資本之火 // 305
6.1 風險的構成要素 // 306
6.1.1 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核心 // 306
6.1.2 可測性是風險的管理基礎 // 308
6.1.3 損失性是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結果 // 309
6.1.4 普遍的客觀存在性是認識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前提 // 310
6.1.5 異質性是產生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來源 // 311
6.2 風險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 314
6.2.1 風險與不確定性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 315
6.2.2 風險與不確定性中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 318
6.2.3 風險與不確定性自成穩定系統 // 324
6.3 大數據時代下的全面風險管理 // 325
6.3.1 信用風險與大數據精準量化及管理 // 330
6.3.2 操作風險與精準量化及管理 // 332
6.3.3 市場風險與精準量化及管理 // 336
6.3.4 流動性風險及管理 // 341
6.3.5 集中度風險及管理 // 344
6.3.6 合規風險及管理 // 344
6.3.7 組合風險與精準量化及管理 // 345
6.3.8 交易對手信用風險與量化及管理 // 348
6.3.9 數據、模型與業務可持續風險及管理 // 350
6.3.10 壓力測試—未來預期與敏感度分析 // 361
6.3.11 各種風險損失和收益之間的平衡 // 365
6.4 風險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 368
6.4.1 系統性風險誰來埋單? // 368
6.4.2 大而不能倒 // 372
6.4.3 不容忽視的組合風險 // 373
參考文獻 // 377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節選
1.1 資本的概念 通常情況下,資本是指一定量的貨幣表現,或者做某事的資源或能力。但如今“資本”這個詞已經被過度使用,如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因此,需要對資本的概念進行必要的探究。 1.1.1 資本的眾多定義 1. 以增殖來定義資本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明確將兩種取財之道區分開來:一種是為滿足人的消費需求而進行交換;另一種是為積累財富而進行交換,即通過放貸資金而獲得利息 1 。龐巴維克考證得到結論,資本的本意是貸款的本金 2 。也就是說,該定義僅僅將放貸的本金視為資本,而忽視了其他資本,如生產資本、資本本身的時間價值、放貸本身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等。 經濟學家麥克魯德認為,資本是以增殖為目的的經濟量,任何經濟量均可為資本,凡可以獲取利潤之物都是資本。眾所周知,創造利潤的要素不僅有貨幣,還有勞動、知識、技術、制度改革、創新、組織管理、風險與不確定性、資源(包括人脈關系)等。按照該定義,它們都可以歸屬到資本之中。如果這樣定義,資本的范圍將無限擴大,不利于人們認識、駕馭資本。 馬克思認為,貨幣的產生是以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高度為前提的,而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絕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時,才產生了資本。商品生產者若不與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觸,就不能使商品的價值增殖,從而貨幣或商品也就不能轉化為資本 3 ,即貨幣以現代生產方式為基礎轉化為能夠在生產流通中執 行職能并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時,才能真正成為資本。從資本的實踐來看,馬克思對資本的定義適當,但其對信用、風險與不確定性考慮得少。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明夫博士認為,資本就是以貨幣形態或物質形態存在的生產投入要素,資本的主要特性是稀缺性、生產性、人造性和增殖性 1 。該定義指出資本具有人造性,排除了自然資源等,但仍然沒有體現出資本增殖的前提是風險與不確定性。 2. 以不確定性來定義資本 奧地利學派將資本等同于時間,而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卓識而無用的。眾所周知,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從時間角度來定義資本,其重點強調的不僅是時間本身,而且是時間背后所蘊含的信任、不確定性等。 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認為,資本問題不可避免地與不確定性、有限預見、對意外事情的反應等問題密切相關 2 。從中可知,資本是與不確定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風險管理的預案和措施也是資本的組成要素。 3. 從組成要素的角度定義資本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關于資本的定義為:資本是由生產工具組成的,而生產工具總是具體的、實在的東西。資本是永遠不會消亡的,資本的*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永久性。如果希望事業取得成就,也絕不能讓資本毀滅。只要你的資本受到一點損失,你就會遭到嚴重的不幸。如果你損毀了所有的資本,你就得赤手空拳地靠你的勞動為生 3 。從中可知,資本的組成要素主要是生產工具,是具體的、實在的東西,而勞動、信用等要素則不在其內。該定義過于強調實體資本而忽視了虛擬資本、資本的流動性等。 4. 從流通角度定義資本 經濟學家熊彼特從流通性出發給出了資本的定義:只有支付手段才是資本,這是說并非只有貨幣才是資本,一般流通手段,不論其種類為何都是資本。但又并非所有支付手段都是資本,只有那些確實履行我們所論及的獨特職能的支付手段才是資本。界限在于事情的性質。如果支付手段起不到為企業家置辦生產品的作用,并為此目的從原先的用途中抽取出來,那么它們就不能算作資本 4 。該定義 說明了資本唯一的目的是作為購買生產品的基金,但其忽視了資本的準備金保證業務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以及資本的增殖、風險、權利等作用。
無縫合: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本管理與實踐 作者簡介
王軍偉,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曾服務于支付b、眾安保險、哈爾濱銀行互聯網事業部等金融機構,長期從事信貸風險管理、大數據分析挖掘、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等,著有《風控:大數據時代下的信貸風險管理和實踐》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