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的戰(zhàn)“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4811
- 條形碼:9787516654811 ; 978-7-5166-548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戰(zhàn)“疫” 本書特色
?★每個人在這本書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縮影,也是每個人在疫情中的縮影,既看到了自己,也看到身邊的每個人,值得大家細細品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戰(zhàn)“疫”日記。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我的戰(zhàn)“疫”》的編輯出版,提供了一個用理性來重新認識的基礎。它提醒我們,不要遺忘。要有更宏大的愿力、更強的同情心、更好的理解力,幫助公眾認識這個莫測的世界,來應對下一次危機。 ——著名科幻作家、新華社高級記者 韓 松 ★感謝寫出這些精彩報道的記者們,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宏大事件下的真實的人心,真實的力量。靜水深流,他們寫出的正是這深流之下的歷史。 ——新華社高級記者 張嚴平 ★借助網絡時代便捷的通訊手段,“下沉”報道觸角,采訪一線戰(zhàn)“疫”者,以口述的形式,講述老百姓的戰(zhàn)“疫”故事,把尊重公眾“表達權”與引導輿論、凝心聚力抗疫的職責使命,有機統(tǒng)一起來。 ——《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方立新
我的戰(zhàn)“疫” 內容簡介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采取*全面、*嚴格、*徹底的防控舉措,14億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同疫情展開頑強斗爭,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 在這場人類共同的戰(zhàn)爭中,沒有前線和后方之分,每個人都是事件的親歷者,也必將成為事件的還原者和記錄者。 《我的戰(zhàn)“疫”》(上下冊)由新華每日電訊編著,上冊以親歷者口述的形式記錄抗疫初期患者、醫(yī)務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區(qū)工作者等奮戰(zhàn)、抗擊在一線的感人事跡,社會各行業(yè)從停工停產到復工復產的有序恢復歷程,以及外籍在華居民的抗疫經歷等;下冊收錄圍繞抗疫主題畢淑敏、賈平凹、賈樟柯等文藝名家的深度訪談內容,有深度、有溫度、有新意的抗疫報道等。 全書全景式展現抗擊疫情的歷程與成果,全方位、多角度記錄了典型人物在疫情期間的思考感悟和個人體會,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有層次有邏輯,還有一些獨到的看法和解釋,適合作為廣大讀者了解抗疫歷程、堅定抗疫信心的參考讀物。
我的戰(zhàn)“疫” 目錄
患者親述 / 1
在華南海鮮市場守通宵,結果差點丟了命 / 2
推著危重妻子看病,重癥丈夫每天奔走上萬步 / 5
為患癌妻子解悶演小品,沒想到在方艙火了 / 9
解除愈后隔離,我們夫婦**時間去獻血 / 12
洗澡時摔一跤,竟成了浙江首個確診病例 / 16
從武漢回家過年,小縣城的地圖被我染紅了 / 19
我也不知道被誰傳染的,總覺得對不起大家 / 24
白衣為甲 / 27
我不是為了當英雄,不來武漢會愧疚不安 / 28
救人不分“公”“私”,民營醫(yī)院一樣拼過命 / 31
方艙“讀書哥”領著我的小病人出院了 / 34
把丈夫借給你們,一定要好好地還給我 / 37
28天后,看報紙才發(fā)現女兒在前線 / 40
除夕被召回醫(yī)院,家人把口罩都塞給我了 / 43
隔離區(qū)接生歷險后,我與產婦更像是戰(zhàn)友 / 46
腫瘤科關了病區(qū),勸返復診患者難張口 / 49
重癥患者腸穿孔,4小時手術闖過生死關 / 52
出一趟救護車洗一次澡,身上都皴裂了 / 55
在隔離病區(qū)做保潔,房東害怕不讓他回去 / 58
“一個也不能少”,780名新冠患兒平安歸來 / 62
凡人英雄 / 75
火神山援建歸來,住進隔離酒店才后怕 / 76
護目鏡除霧難,溫州兄弟巧制“雨刷器” / 81
“好口罩留給醫(yī)護人員”為何還值得商榷 / 85
拎著行李的理發(fā)師,還以為要跟著去湖北 / 90
通宵做1800份早餐,就為讓醫(yī)生吃口熱飯 / 93
留在武漢送外賣,把我媽和女兒都屏蔽了 / 98
去火神山支援沒門路,就做了志愿者司機 / 103
鉚足一股勁,為“逆行者”營造一個“家” / 106
跟爸媽去方艙幫忙,不再懊惱在家無能為力 / 113
經手數不清海外物資,卻沒見過它們長啥樣 / 117
“拉面人”捐了一千元,9歲兒子還嫌少 / 121
我在疫區(qū)當“騙子”,醫(yī)護人員還把我當兄弟 / 124
防控一線 / 129
和強制隔離觀察者對峙1小時 / 130
醫(yī)警家庭難處多,單位發(fā)了“強制陪伴令” / 133
求您了老爺子,別再串門了 / 137
有人責怪入戶咋不穿防護服,我哪有防護服 / 140
小區(qū)里面“能人”多,揣著一堆證明忽悠人 / 143
勸居民喪事從簡,我們又買紙錢又鞠躬 / 147
受不了閑言碎語,密接者砸了小區(qū)喇叭 / 150
大娘說家里好幾口人,一瓶消毒液哪夠喝 / 153
奔喪者被攔在村口,破例讓他遠遠看一眼 / 156
我想記住你們摘掉口罩后的樣子 / 160
我為上海“守大門”,得讓大家“有路走” / 163
出獄后發(fā)現女友已嫁人,竟要求重回監(jiān)獄 / 166
父親終究沒等到家里的新房蓋起來 / 169
百姓記憶 / 173
我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樓上賣眼鏡 / 174
武漢“封城”滿月時,上網“搶菜”仍很難 / 178
母親笑話我,鄉(xiāng)下人戴口罩還不笑死人 / 183
口罩見證愛情,很多事情不愿再等了 / 186
知道她在一線,相親群里男生紛紛加好友 / 191
下次來花市,就不是一只大企鵝了 / 194
帶著一袋煎餅,貨車司機“逆行”討生活 / 197
58歲貨車女司機“單槍匹馬”穿疫線 / 200
離開杭州那天,我想好好和這個城市告別 / 204
從武漢回來,我居然把陌生人都連累了 / 209
爺爺永遠地困在了這個冬天 / 212
北京順義那個夜晚讓這個鄂籍“北漂”徹骨寒 / 216
尋找這位以暖心對沖冷漠的靠譜警官 / 221
當時我就在“歌詩達賽琳娜號”上 / 226
康復后健康碼兩次“翻臉”,我被攔在登機口 / 230
一歲多的兒子差點成了意大利“一號病人” / 234
五天五夜,蝸居在面包車里的“夾心人” / 238
艱難重啟 / 245
即便員工都回來,也不是想開工就能開 / 246
疫情都好轉了,想回來上班咋還這么難 / 249
“跨省”返工,步行了20多里才搭上車 / 253
人生**次坐飛機,竟是“專機”回廠 / 257
微信朋友圈賣生雞,賣多點就能賠少點 / 260
西裝廠改做口罩,有多難誰都想不到 / 263
只移薪不裁員,我們捱過了*難的日子 / 266
園區(qū)鬧心事:先怕偷著干,后愁缺人干 / 269
鼓起勇氣直播,講了半天發(fā)現沒開麥 / 273
鄉(xiāng)村教師開網課,一人干活十多人“監(jiān)工” / 278
老外抗“疫” / 283
回到中國的三尺講臺,給我學生以信心 / 284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我想去看心理醫(yī)生 / 287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首先我是一名醫(yī)生 / 290
幸虧一個多月前,他幫中國朋友買過口罩 / 292
撤僑時我沒有走,留在鄭州陪家人 / 295
我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 298
對外報道 / 301
Days Inside the Encapsulating Protective Suit / 302
Saving Xiaomi the Stranded Cat / 305
A Single Male Nurse’s “Love Story” / 308
Guarding Township near Infection Hub / 311
Hubei Newlywed’s Special Honeymoon / 313
Forty Days “Trapped” in a Motorhome / 316
Free Masks But Few Take in COVID-19 Epicenter / 319
When Lockdown Finally Ends / 322
目錄(下冊)
名家談疫 / 325
畢淑敏:希望《花冠病毒》永遠只是預言 / 326
賈平凹:當“小編”為“疫”線戰(zhàn)士加油 / 336
韓松:杞人憂天非壞事,別讓科幻成真 / 341
葉傾城:記錄一些別人看不到的人與生命 / 348
賈樟柯:疫情是創(chuàng)作者重新出發(fā)的契機 / 357
韓晗:一定要有母語自信 / 365
戰(zhàn)“疫”報道 / 373
武漢戰(zhàn)“疫”記 / 374
珞珈無所有,“云”贈一枝櫻 / 395
戛然而止的歸途 / 402
“煙火”戶部巷 / 406
追蹤獵捕病毒的人 / 418
走近“病毒終結者” / 428
“新冠”時期的愛情 / 434
逆行的“影子夢之隊” / 440
我在街頭盼日出 / 447
解封日的“首日封” / 454
戰(zhàn)“疫”人物 / 463
仝小林:院士就是戰(zhàn)士 / 464
張文宏和“華山感染”的硬核感染力 / 472
武漢肺科醫(yī)院ICU主任:疫后要拍張全家福 / 480
武漢市中心醫(yī)院一位護士長戰(zhàn)“疫”親歷 / 486
“國寶”守護人的非常戰(zhàn)“疫” / 496
我用鏡頭記錄“不服周”的武漢人 / 504
5000普通人合拍“余生一日” / 511
從汶川玉樹到雷神山,千里走單騎 / 517
我在武漢接聽心理熱線 / 522
抗疫公益曲走紅,奏響黎明的編鐘 / 528
疫中隨筆 / 531
“方艙讀書哥”身上,看到社會信任的力量 / 532
“與子同袍”為何總能讓人心潮澎湃 / 538
110年前,他撲滅那場瘟疫還推動了分餐制 / 543
格斗數千年,人類才“消滅”一種傳染病 / 549
歷史上曾經肆虐的病毒,人們是如何應對的 / 559
你了解口罩的歷史嗎 / 570
宅在家的日子,不妨學學蘇東坡 / 574
六部病毒題材影視劇,講述人性之戰(zhàn) / 579
我的戰(zhàn)“疫” 節(jié)選
每個人在這本書中都可以看到自己 張文宏 過去的十個月,人類社會經受了巨大的挑戰(zhàn)——自然界的一種微生物跨越了動物與人類間的物種屏障,出現了自1918年以來罕見的大流行,而且目前還沒有看到終止的跡象。 自今年2月份以來,中國和世界各個國家都卷入了這場針對病毒的“世界大戰(zhàn)”。中國社會各界都共同面對了這場人類的“大災難”,我所在的醫(yī)院派出了273名醫(yī)務人員奔赴武漢。經過近三個月的殊死奮戰(zhàn),*終我們取得了控制疫情的階段性勝利。在今年6月份,全世界也曾看到過控制病毒蔓延的曙光,但是隨著冬季的到來,似乎全球又重新進入了至暗時刻。 當前在疾病的控制方面,全球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是體現在對于社交距離、口罩、封城等非藥物干預的執(zhí)行上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差異有關。東方國家更加尊崇這些規(guī)則,西方國家的人民則更加相信高科技將成為人類*后戰(zhàn)勝病毒的武器。我們相信世界各國人民*終會通過團結、合作、不斷交流各自的戰(zhàn)“疫”經驗而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 在這場針對人類共同敵人的戰(zhàn)斗中,中國人民經過數月浴血奮戰(zhàn),終于在人類抗擊傳染病的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這個奇跡不只是醫(yī)務人員創(chuàng)造的,更是來自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犧牲小我,換取整個國家和民族安全的偉大戰(zhàn)役。 在這場戰(zhàn)役中,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從醫(yī)務工作者到社區(qū)義工,這是每個人都參與的戰(zhàn)役。 由《新華每日電訊》出版的這本《我的戰(zhàn)“疫”》,真實反映了我國社會各界認同“生命至上”的偉大理念,弘揚了“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本書全方位展現了我國在疫情中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每個人在這本書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縮影,也是每個人在疫情中的縮影,既看到了自己,也看到身邊的每個人,值得大家細細品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戰(zhàn)“疫”日記。 2020年10月30日 (張文宏,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y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我的戰(zhàn)“疫” 作者簡介
《新華每日電訊》,創(chuàng)刊于1993年,是由新華通訊社出版的日報。該日報選編新華社各線路各報刊各新媒體精品稿件、薈萃全國其他媒體精品稿件,是刊發(fā)原創(chuàng)評論和副刊的中央級新銳主流大報,日常內容涵蓋國內新聞、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