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1721
- 條形碼:9787301311721 ; 978-7-301-31172-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本書特色
《樹葉博物館》詳細介紹了起源于溫帶地區的闊葉樹種葉片的形態特征及其相關信息,為植物愛好者提供了通過葉片識別樹木物種的知識,并欣賞大自然中多樣的葉片之美。 ————北京大學前校長、植物生理學家 許智宏院士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本是西方人案頭之寶的《樹葉博物館》,經科普大家劉夙博士科學精準的翻譯,有幸與中國廣大植物愛好者見面,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中國讀者的案頭之寶。 ————上海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 胡永紅博士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內容簡介
葉,可以定義為植物莖上的營養性生長物,其基本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說,它們可以利用陽光中的能量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水分轉化為葡萄糖和氧氣。《樹葉博物館》中所討論的葉是溫帶地區闊葉樹的葉,它們大多形狀扁平,顏色為綠色。然而,在這相似的扁平形狀中,卻包含了驚人的形態上的演化多樣性。雖然葉的形態在種內和種間都變異巨大,但是,一枚葉的基本特征通常比較固定,足以用于幫助人們鑒定樹種。本書是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完美結合的樹葉不錯科普讀物,為讀者提供了600種形態各異的樹葉的視覺盛宴和科學知識。全書共1800余幅插圖,每種樹葉所配實際大小的照片都捕捉到了它們的精妙細節;每種樹葉所屬樹木與成.人身高的對比圖,能讓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樹木的樹形和高度;每種樹葉的葉類型、葉形、大小、葉序、分布、生境等的介紹,更能讓讀者從細微處對該物種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本書既可作為樹葉、樹木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作為收藏愛好者的推薦工具書,還可作為廣大青少年讀者的不錯科普讀物。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目錄
概 論 8
樹木是什么? 10
葉是什么? 12
葉的功能 14
葉的變化 16
葉形和葉序 20
葉的解剖 24
理解植物名字 26
鑒定樹木的葉 30
樹葉博物館 42
附 錄 644
術語表 646
參考文獻 649
中文名索引 650
學名索引 653
致 謝 656
譯后記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節選
樹木是什么? 只要看到,我們就能把樹木認出來。我們還能通過許許多多的特征區分櫟樹和水青岡,蘋果樹和梨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要想給樹木下個一般性的定義,卻實在困難。 在嘗試給樹木下定義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說它們是多年生(這意味著較為長壽)的木本植物,正常情況下有單一的明顯主干,至少有3—4 m(10—13 ft)高。這個定義把樹木(更準確地說是喬木)和另一類多年生木本植物——灌木區別開來,因為灌木的基部有幾枚至很多枚的莖,植株也比較矮。然而,在喬木和灌木之間并沒有截然區分的界限。喬木也可能有一枚以上的莖,有時候甚至有數枚。不僅如此,本書中描述的很多樹種既可以長成灌木,又可以長成喬木。比如說,有很多樹種在低海拔地區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但在山地或其他暴露環境下卻會縮減體型,成為矮小灌木。 因此,樹木(喬木)并不像“櫟屬”或“水青岡屬”那樣,是得到植物學定義的群體。我們*好把它看成一種生長類型。哪些植物是樹木,哪些植物不是,在定義上有主觀性。我們并不能把一棵弱小的櫟樹苗說成是喬木,雖然它有成為喬木的潛力。 *早的樹木 樹木是陸生植物。就像陸生動物一樣,它們從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演化而來。*早的植物生在水中,不需要維管組織(這是輸送水分和養分的組織,也起支撐作用)。只有維管組織發育出來、能夠向植物露在空氣中的部分提供水分和養分之后,植物才開始擁有長到任意高度的能力。 *早的樹木(嚴格來說應該是喬木狀植物,因為它們還沒有木質部)和我們今天熟悉的樹木非常不同。它們是現代的石松屬 Lycopodium 和木賊屬 Equisetum 植物的近親,現已滅絕。它們常常可以長得非常巨大。后來的蕨類植物中也有喬木狀的成員,但這些樹蕨的分布局限于濕潤環境,因為受精過程發生在植物體之外,需要這樣一個濕潤環境。 *早的真正的樹木,也即*早的能結種子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因種子裸露在外而得名),受精過程發生在植物體內,不依賴水分充足的環境。這個特征,加上風媒的傳粉方式,保證了裸子植物可以遠遠擴散到更干旱的地方。今天,裸子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是松柏類,但是像銀杏 Ginkgo biloba 和蘇鐵這樣的“原始”裸子植物也仍有生存,盡管分布區已經大為縮減。 闊葉樹 植物(以及樹木)*后出現的類群是被子植物(具有闊葉、種子包裹在子房里的植物)。它們常常有顏色鮮艷或芳香撲鼻的花,可以由昆蟲來傳粉。這些花有各式各樣的形態,常常適應于吸引不同的傳粉者。昆蟲傳粉是演化上的一大“進步”,因為它讓植物不必再制造如此大量的富含養分的花粉。不僅如此,被子植物的種子還包裹在各式各樣不同的果實里,讓它們能夠得到動物的廣泛傳播。這些適應特征,讓被子植物成為現生植物中分布*廣、*為成功的類群。本書中所有的葉,都來自這個類群的植物。 葉是什么? 葉 可以定義為植物莖上的營養性生長物。本書討論的葉是溫帶地區闊葉樹的葉,它們大多形狀扁平,顏色為綠色。然而,在這相似的扁平形狀中卻包含了大量形態上的演化多樣性。 典型的葉由葉片和葉柄構成。在葉腋——也就是葉和莖的連接處——生有腋芽。有的樹種還生有名為托葉的結構。它們常為葉狀,生于葉柄基部。托葉通常又小又不明顯,還早早地脫落,但有時候卻很大,對鑒定很有用。拿晚繡花楸 Sorbus sargentiana 來說,它的托葉就非常明顯。在諸如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等其他樹種中,托葉變形成為一對刺。 葉的類型 單葉是不分割為多個部分的葉,雖然可能會有裂片或鋸齒;復葉是分割為許多小葉的葉。復葉可以是掌狀復葉(小葉像手掌一樣分離)或羽狀復葉(小葉像羽毛的羽枝一樣分離)。在復葉中,小葉總是彼此分離,在掌狀復葉中直接著生在葉柄上,或在羽狀復葉中著生在葉軸(羽狀復葉中葉柄的延伸,小葉著生其上)上。 在有些情況下,枝條上的葉會和羽狀復葉的小葉混淆,特別是那些在枝條上對生的葉看上去更像羽狀復葉的小葉。區分二者的*簡單方法,是查看葉(或小葉)的著生之處。枝條上的單葉,在它和枝條連接處的葉腋有一個芽,來年可以從這里長出新的枝條。 樹葉通常是扁平的,它們也可以退化為微小的鱗片或刺。在有些情況下,真正的葉片并不存在。比如相思樹屬 Acacia 的很多種,年幼植株的葉分割為許多小葉;但在成年植株上,葉的功能就被一個叫作“葉狀柄”的結構取代了,而葉狀柄是由葉軸擴展形成的。此外,它們還有過渡類型的葉,葉軸已經擴展,但同時還生有一些小葉。 葉的起源 盡管葉是樹木*為顯著的特征之一,但*早的陸生植物卻沒有葉。它們生活在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的空氣中,能夠通過莖上名為“氣孔”的小孔獲取二氧化碳。一些早期的植物在莖上有微小的突起,這些是*早的葉。然而,沒有多少氣孔的大葉植物卻很可能無法在當時氣溫普遍比較高的環境中存活下來,因為它們很可能無法充分散去植株的熱量。科學上認為,像我們今天知道的這種葉,是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驟降,從而導致氣溫也下降的時候演化出來的,這種演化是對這種變化的響應。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擁有更大的生有氣孔的表面積就成了一種優勢、一種必需的手段。只有氣溫下降,具有這種結構的植株才能生存下來。 科學上認為*早的植物的葉是單葉(也即不分割為幾個部分),沒有鋸齒,在枝條上互生。隨著被子植物(包括本書中的樹木在內)發生多樣性分化,不同類型的葉也演化出來。像對生葉和復葉、有鋸齒或缺刻的葉這樣的變異類型很可能獨立地演化了好多次。這樣的演化過程*終造就了我們今天所見的葉形的巨大多樣性。
博物文庫·自然博物館叢書樹葉博物館 作者簡介
〔英〕艾倫·J.庫姆斯(Allen J. Coombes) ,植物分類學家,曾任墨西哥普埃布拉大學植物園和標本館植物學家,英國漢普郡爵士花園植物學家,國際櫟樹學會主席。 〔匈〕若爾特·德布雷齊(Zsolt Debreczy) ,美國波士頓國際樹木研究院學術總監,曾任匈牙利布達佩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苔蘚植物部主任。 劉夙,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部高級工程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從事科普著譯、科普網站建設、科技史和科技哲學研究工作,已著、譯有科普著作23部。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