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27835
- 條形碼:9787520527835 ; 978-7-5205-278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本書特色
□0□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有力防控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十三五”圓滿收官,彰顯了□□□□□的偉大,彰顯了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彰顯了我們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我們為偉大的祖國和人民而驕傲,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而自豪! 在歲末年初編輯出版《昆侖兒女》一書。該書列為格爾木文史第十五輯,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是新華社高級記者張榮大先生早年撰寫,存史價值極高。這是我們文史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昆侖兒女》全書,分為天路閃金光、大漠奏華章、謳歌開拓者、盆地獻寶藏、戈壁耀明珠、昆侖情緣狂六大板塊,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角度,記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格爾木發生的重大事件,與格爾木有密切關聯的重大工程建設,涌現出的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以及格爾木翻天覆地的變化。 《昆侖兒女》收錄了大量英雄人物的事跡,有群體相,如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鐵路、察爾汗鹽湖、農墾、西格辦等的建設者;也有單人照,特別是慕生忠將軍,他領導修筑了一條青藏公路和開發了一座戈壁新城格爾木,格爾木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位歷史功臣。對本地讀者來說,盡管有些人和事的記述文字已不再新鮮,但細細讀來還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撫今追昔,飲水思源。格爾木從慕生忠將軍在格爾木河畔搭起□□頂帳篷的歲月煙云中一路走來,格爾木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們用他們的無私與奉獻、智慧與汗水、生命與擔當,逐步奠定了格爾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堅實根基,使格爾木成為柴達木精神源頭、青海精神高地。在這里,昆侖兒女創造了“兩路精神”“農墾精神”和“鹽湖精神”,精神文明之花遍地開放,文化傳承之風到處盛興。為在文化傳承中體現擔當作為,格爾木市政協傾力打造“書香政協”,不斷推出介紹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文史資料文集,讓格爾木文史寶庫更加豐滿璀璨。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內容簡介
《昆侖兒女》全書分為天路閃金光、大漠奏華章、謳歌開拓者、盆地獻寶藏、戈壁耀明珠、昆侖情緣狂六大板塊,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角度,記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格爾木發生的重大事件,與格爾木有密切關聯的重大工程建設,涌現出的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以及格爾木翻天覆地的變化。 《昆侖兒女》收錄了大量英雄人物的事跡,有群體相,如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鐵路、察爾汗鹽湖、農墾、西格辦等的建設者;也有單人照,特別是慕生忠將軍,他領導修筑了一條青藏公路和開發了一座戈壁新城格爾木,格爾木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位歷史功臣。對本地讀者來說,盡管有些人和事的記述文字已不再新鮮,但細細讀來還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目錄
格拉輸油管線建設紀實
在青藏公路改建的日子里
把鐵路修上“世界屋脊”——回眸青藏鐵路**期工程建設
坐上“天路”列車去拉薩——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十周年
《火車開進柴達木》:獻給柴達木和青藏鐵路
我與青藏高原結下不解之緣
大漠奏華章
千里“熱線”哭喚周總理
駱駝·汽車·火車
筑路大軍鏖戰唐古拉
青藏鐵路跨過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架“彩虹”
青藏鐵路鋪軌到西藏門戶格爾木
戈壁新城——格爾木
火車開進柴達木
火車穿過戈壁灘——格爾木開往哈爾蓋的首次旅客列車運行記
舉世聞名的萬丈鹽橋
柴達木采訪印記
電報發稿凝深情
關于興辦軍墾農墾“一園一館”的建議
謳歌開拓者
慕生忠將軍與兩大雪域“天路”
齊天然其人其事
柴達木人正氣歌
群英薈萃戰鹽湖——記開發察爾汗鹽湖的科技工作者
青春獻給察爾汗——記察爾汗鉀肥廠技術科長竇昌華
以農為榮以農為樂——記蘭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某部的幾個知識青年
盆地獻寶藏
柴達木八大寶
鹽的世界柴達木
揭開鹽湖的奧秘
工廠屹立大鹽湖
我為紅柳寫內參
戈壁耀明珠
建一座美麗城市
……
昆侖情緣狂
后記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節選
《昆侖兒女》: 1972年9月,由解放軍總后勤部有關部門、西安辦事處、成都軍區后勤部、西藏軍區、西藏自治區迅速抽調人員共同組成格拉輸油管線工程指揮部,負責“五三〇”工程建設的組織領導。 “五三〇”工程指揮部下轄輸油管線工程總隊、青藏兵站部的3個汽車團各1個營、工程兵建筑某團、2個汽車團和格拉輸油管線通信工程大隊、西藏軍區步兵某團、某師工兵營、步兵某團第二營、那曲軍分區獨立營,以及青海、西藏地區的部分民工。 黨中央一聲令下,沒有喧鬧的鑼鼓彩旗,沒有熱烈的迎送場面,也沒有對外造勢的宣傳,在1972年柴達木進入隆冬時節,解放軍總后勤部所屬部隊的14000余名指戰員和工人、民工、工程技術人員,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滿懷對西藏百萬翻身農奴的深厚情誼,從祖國四面八方齊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沸騰起來了。 在這支隊伍中,有曾參加過首都十大建筑的工程兵部隊,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汽車部隊,還有步兵和通信兵。數十路大軍,每人懷揣一本《為完成周總理親自批示的“五三〇”工程,支援社會主義新西藏甘灑熱血》的小冊子,迎著艱難上高原,全身心地投入與缺氧、風沙、寒冷、強紫外線、高山性疾病比精神、拼斗志的大會戰中。還有2400多臺汽車和部分推土機、挖掘機、起重機、發電機等設備,也隨著施工大部隊,浩浩蕩蕩移師格拉輸油管線施工觀場。 青藏高原高居地球之冠,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第三極”。據測定,這里的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平原地區的60%~70%。“人上五千米,一步三喘氣”。尤其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一段施工,走路喘氣都比較困難,何況強體力勞動。建設大軍一踏上高原,就面臨著“世界屋脊”惡劣自然條件的嚴峻考驗。生活的艱難,更是一個難關接著一個難關。夏天,戈壁沙漠的氣溫高達40℃以上,帳篷內的溫度往往達到50℃以上,像個大蒸籠,中午根本無法休息。晚上雖然稍涼快一點,但又不敢開窗戶,因為蚊子肆虐,一巴掌能打死十多個,人走到哪里,就叮咬到哪里,防不勝防,打不勝打,只好戴上特制的防蚊帽干活。冬天,帳篷內要生火爐取暖,一夜要添幾次煤,添不及時火就滅了,人們常常會被凍醒,而且極易煤氣中毒。 下雨天,地面返潮,帳篷里面濕度大,被子又潮又黏。 有的地方吃水也相當困難。指揮部和施工部隊剛進駐格爾木時,雖然有一條河近在咫尺,但渾濁的河水不能直接飲用,又沒有專門的拉水車拉水。只好到鄰居農建師求助,靠肩挑人抬運水。 起初,指戰員的生活也存在很多難處。副食以罐頭為主,經常吃不上蔬菜,部隊吃的糧食和蔬菜都是從西寧、甘肅柳園用汽車運來的,汽車跑一趟來回五六天。夏天拉蔬菜,極易腐爛,冬天又容易凍壞,因此只有秋天才能吃上新鮮蔬菜,有人聞到罐頭味就想吐。許多人的手、腳指甲都是癟凹的,這是嚴重缺乏維生素的緣故。但是,英雄建設大軍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攀登前人沒有攀登過的高峰,他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革命加拼命.戰天斗地,終于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人間奇跡。 能不能在這里站住腳,扎下根?這是建設格拉輸油管線的**道難關。工程建設指揮部黨委向全體建設大軍發出了“樹雄心,立壯志,認識高原,征服高原”的戰斗口號。 ……
昆侖兒女(格爾木文史) 作者簡介
張榮大,1945年3月生,山東淄博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第七屆、八屆特約研究員、新華社青島支社原社長。 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青海農建十二師),先后在一團六連任排長和連團支部副書記、一團宣傳股新聞干事、師部宣傳科新聞干事、師部副團職宣傳科科長。1975年9月調入新華社青海分社。1986年2月調到新華社青島支社,先后任支社副社長、社長、高級記者。 張榮大從事新華社記者31年中,發表了數千篇作品,《火車開進柴達木》《將軍之路》《好支書王廷江》《中南海與黃島》《人民的科學家曾呈奎》等成為代表作。其中《中南海與黃島》《好支書王廷江》等4篇(組)稿件被評為新華社社級好稿,有40多篇作品被評為新華社部級好稿,另有50多篇獲得山東省社科成果一等獎、山東省對外傳播好新聞、中科院科星新聞獎以及青島好新聞獎等。已出版著作《自然王國探奇》、《祖國的聚寶盆柴達木》、《兩地集》、《火車開進柴達木》、《在新聞背后》、《我與新聞三十年》(9卷本)等26部。其中《天路天路天路》一書入選2015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百年五四與青島》一書獲2019年山東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文藝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和2020年度青島市文藝精品獎勵項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