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48381
- 條形碼:9787101148381 ; 978-7-101-1483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為劉東先生對中西文化進行長期比較思考的結晶。書名“長問西東”從清華校歌“無問西東”中來。作者深入究詰“無問西東”下的西方話語隱喻,示例性地掃描了歷史哲學、國際漢學、比較文學、美學、地域文化、大學研究、文化批評等領域,而又旁及邊疆史學、人類學與藝術社會學,顯示了寬廣的關切領域和深沉的問題意識。在如此發散的思緒中,卻又緊扣思想的主線,即中國與西方的文化邊界。作者認為,只有緊緊扣住這條邊界線,才能展示近百年來*為激烈的沖突;并且,在如此震蕩的界面上,可能正孕育著未來文明的增長點。全書行文流暢、論說精彩,推理細密繁復、結論斬截自信,顯示了作者恢廓的學術抱負和深刻的現實關懷。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內容簡介
作者原為清華國學院副院長,現任浙江大學中西書院院長。收在這里的兩篇一組的文章,示例性地掃描了歷史哲學、靠前漢學、比較文學、美學、地域文化、大學研究、文化批評等領域,而又旁及邊疆史學、人類學與藝術社會學,顯示了寬廣的關切領域和深沉的問題意識。然而,在如此發散的思緒中,卻又聚斂了思想的主線,即中國與西方的文化邊界。這樣的一條邊界線,無疑正展示著很為激烈的沖突;但也有可能,恰又在如此震蕩的界面上,反而孕育著未來文明的增長點。于是,這本書就既構成了他對過往工作的總結,也寄寓著他對今后工作的展望。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目錄
“無問西東”,還是“長問西東”?(自序)
對于往事的中國記述
論史料的顛覆性
多重誤讀下的國民性話語
如何看待“漢化”
比較的風險
馬戲團的母猴子:比較思維的放縱與收束
審美現代性,還是現代感應性?
當先鋒藝術不再挑戰
江蘇文脈的激活
重振江南的文運
大學并非天然合理
這回是別人“厲害了”
仁心一刻也不能斷根
真理原在辯難中
我們并未“功成名就”(代后記)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節選
對于往事的中國記述 ——作為一種文化的歷史學 (一) 讓我們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談起。作為一個“愛智者”,他雖然淡化了其老師柏拉圖對于詩人的憤怒與輕蔑,卻仍在這本書中排出了“哲學強于文學、文學強于史學”的知識等級序列。 所以,如果我們還保有對于異在文明的敏感,尚未被近代以來的西方沖擊所全然同化,那么我們就不妨說,在古希臘的文化發展歷程中,之所以有傳統上所謂的“文學年代”和“哲學年代”等等,其底層的原因就在于,文學、哲學和史學各科,一直都在相爭與角力。 然而這種情況,對于同樣處在“軸心時代”的中國人來說,卻完全是不可想象的。無論如何,史家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顯然都是相對更高的、和不受爭議的;而他們所代表的那種知識類型,也是所有學者都必須具備的。 由此,也就想到了露絲·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相對主義”,——無論她的具體論點如何受到學術史的洗汰,然而她那種富含平等精神的方法革新,都從未顯得過時。 而從這樣的立場革新出發,我們就可以推導出,對于處于不同“文化模式”的人類部落而言,“記述往事”這樣一件文化工作,盡管從來都屬不可缺少,但其意義也是不可通分的,而它們經由源頭流過來的河床,也是大相徑庭的。 就中國的與西方的不同史家傳統而言,簡要一點兒說,它們一個是來自《尚書》和孔夫子、司馬遷和司馬光,另一個則是來自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吉本和蘭克。 那么與此相應,雖然同樣都在記述往事,然而文化記憶這件事本身,在中國文明的結構中,卻是由具有不同地位的社會精英所承擔的,由此它的地位也要顯赫得多,和被看重得多。 對于這一點,即使到了中國文明已在解體的時代,我們也還能從早期清華國學院的教師構成中看出來,——它那舉世聞名的“五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雖然其知識面都非常淵博,但其中為主的都還是以史學名家的。 (二) 盡管在運用像“文學”、“哲學”這類產生于文明間的“洋涇浜術語”時,需要特別小心,因為如今被視作“文學”的、代表著禮樂精神的《詩經》,在當年的語境下更應被說成是“經學”,不過,我們眼下可以姑且假設一下,如果在古代中國確實有過類乎“文學”和“史學”的精神樣態的話,那么,對應著古希臘的從“迷索思”向“邏格斯”的過渡、或者對應著它從“文學年代”向“哲學年代”的過渡,在中國這邊的相應知識類型分化或發展,就應當是孟子所說的“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孟子·離婁下》) 當然這并不是說,在寫作《春秋》之前,神州就沒有對于往事的記述了,相反,這種工作在此前也是由來已久的。——比如,李澤厚就曾撰文認為,當時的史官這個職業,是從再往前的巫師那里演化而來的。 但無論如何,儒家當時對于歷史敘事的突出的道德關切,卻開辟了記述往事的新型流派乃至主流流派,從而決定性地構成了中國史學的主要底色。 正是基于它的高蹈于眾的地位,我們才能領悟到,為什么孔子又會說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事實上,正如我以前撰文論述過的,孔子這里所使用的、和“野”相對的那“史”字,首先都不是在描摹某種狀態,而是在刻畫某種社會分工。 這也就意味著,“史”這個字在這里指稱的,當然不會是能寫出《春秋》的“良史”,而是在此之前已然普遍墮落的、正分工掌管著文書的“祝史”,或者被孔子所深度厭惡的、只會“巧言令色”的“佞史”。對于這種社會的分化,章學誠的表述雖然不同,但也有大致仿佛的論述: 三代以上之為史,與三代以下之為史,其同異之故可知也。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夫記注無成法,則取材也難;撰述有定名,則成書也易。成書易,則文勝質矣。取材難,則偽亂真矣。偽亂真而文勝質,史學不亡而亡矣。良史之才,間世一出,補偏救弊,憊且不支。非后人學識不如前人,《周官》之法亡,而《尚書》之教絕,其勢不得不然也。 由此可知,雖然此前早已有了這方面的從業者,但由《春秋》所代表的史學革新,仍然是非常關鍵的轉折。——無論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的說法,是否確實是于史有征的,總之都因其演成了儒家的標準說法,所以至少在后世的沿革中,對于中國的史學起到了關鍵的型塑作用。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順勢看到,對于道義和價值的深切關懷,對于人物品行的評判臧否,對于歷史責任的牢牢銘記,也就貫穿始終地成為這種獨特史學的典型特征。 (三) 進一步說,既然是“《詩》亡然后《春秋》作”,那么進行“作《春秋》”這樣的積極主體活動,也就獲得了其先入為主的目的和動機。——也就是說,人們記述、提醒和評論往事的基本目的,不可動搖地在于修正和扳回此后的歷史軌跡,使之逐漸返回到那個足以產生“思無邪”的《詩經》的淳厚年代,這也就是所謂有著“王者之跡”的“三代”。 對于這一點,如果那些有考古癖的還原主義者,此刻又想科學地來“古史辨”一把,那是根本沒有用武之地的。——就算這個理想化的“三代”,是被前人虛擬地幻想出來的,然而對于后人來說,他們對于“三代”的不斷熱心懷想,卻也是現實存在和確鑿無疑的。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不妨說,實則此后的中國歷史,就是在以一種“向后回溯”的表面形式,來獨特地展開其向前的展望,和開辟其發展的路徑。——它很有理由地認為,要是沒有對于原初人類生活狀態的理想假設,也就失去了讓后世復歸于此的說服力。 由此,就可以順便澄清一個由來已久的誤解了。自從中西文化在近代碰撞以來,人們便一直循著“種加屬差”的定義規則,來尋找某種導致中國“落后”的肇因,——而這樣一來,跟沒有“悲劇”的文體大體相同,人們也一直在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荷馬式的“史詩”文體,而深深地引以為恥。 有意思的是,大概正是為了洗雪這種“國恥”,還專門在這么一個現時代,利用位于中國境內的邊遠西藏,以現代手段發明了舉世*長的中國史詩——《格薩爾王》。可惜,大概除了有意發明它的人和不得不努力校對它的人,它已經長到了不可卒讀的程度。 然而,如果把思想解放一下,反而可以轉而悟到,不再依靠盲詩人的集體傳唱來記述往事,正說明古代中國早在往事記述方面,有了更加個性化的、從而更加發達的寫作方式,——也正是這一點,才使得史學在中國社會的權重更大。 這種尊重史學的文化心理,作為一種**的文化修養,當然也同樣傳遞給了后來的統治者,對此只要看看范祖禹的《帝學》,就可以獲得篤定的了解。而由此就更反過來保障了,中國歷代史官的高尚地位,從來都跟西方歷史學家的地位完全不同。 我們再看看素為歷代士夫所重的官修正史,再回想一下它的儼然編修過程,也同樣可以知道,這種把對于往事的記述看得“惟此為大”的傳統,的確是一直在中國文明的進程中傳遞和延續了下來。 另一方面,正由于有了“《詩》亡然后《春秋》作”的道義起點,有了圣人訓誡的耳提面命,又使得中國的那些史家們,即使身在官場甚至宮中,也仍然相當程度地保留了“秉筆直書”的史德,——在這方面,正如人們所長期熟知和傳誦的,出現過許多非常感人的英雄故事。
中西叢書長問西東--中西叢書 作者簡介
劉東,1955年生,曾先后任職于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等各洲,現為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講席教授、中西書院院長。創辦并主持“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志。代表著作有《西方的丑學:感性的多元取向》《悲劇的文化解析:從古代希臘到現代中國》《天邊有一塊烏云:儒學與存在主義》《國學的當代性》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