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3655
- 條形碼:9787559833655 ; 978-7-5598-336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7-14歲
★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精心打造!傳承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從知道開始!
★一本書便是一部非遺傳承史,全面立體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龍去脈。
★精選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輕松開啟孩子的傳統文化啟蒙之旅。
★隨講隨看的全彩歷史圖鑒。歷史文獻圖片、調研采風照片、手繪插畫作品,多種圖片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
★名詞詳解加擴展知識點,建構傳統文化知識網絡。
★互動問答設置,在提問中探尋非遺的痕跡。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用簡潔而不失趣味的文筆向小讀者展現了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的魅力。或許很多孩子還記得朗朗上口的《養蠶歌》,先祖們養蠶、繅絲、織綢,創造了燦爛的“中國絲綢文明”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圍繞這些內容,展現古人如何巧妙運用桑蠶進行生產、如何精進絲織技藝、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織造風格、如何開展絲綢貿易以及如何鑿空著名的“絲綢之路”。閱讀本書,孩子們將通過優美的絲織品,感受到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的獨特魅力,更通過煩瑣、復雜的制作工藝,體會到手工藝人傾注其中的獨特匠心。
2009年,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目錄
1. 歷史篇 探尋桑蠶絲織史
神奇動物在哪里 3
半個蠶繭的謎團 7
先蠶嫘祖 10
神圣的桑樹 14
文字里的蠶與桑 16
*早的絲織品 20
原始織機的模樣 24
素紗襌衣傳奇 29
紋樣的世界32
2. 技藝篇 絲織技藝遍天下
“寸錦寸金”的蜀錦 39
宋錦的千年魅力 42
皇家御用云錦 45
壯錦的傳說 50
輕薄如杭羅 53
綾絹的故事 56
巧用廢繭做絲綿 59
奇妙的緙絲工藝 62
輯里湖絲的來歷 64
女工刺繡 67
染色的方法 69
3. 流布篇 絲綢之路多傳奇
鑿空絲綢之路 77
絲綢引發的戰爭 81
傳絲公主的秘密 84
陵陽公樣 86
海上絲綢之路 89
4. 人物篇 文化傳承在民間
養蠶的訣竅 95
蠶花廿四分 97
掃蠶花地民俗 101
絲綢與詩歌 103
桑基魚塘的奧妙 106
繪制《耕織圖》 109
工業革命的到來 112
傳承人與工匠精神 115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節選
輕薄如杭羅
有這樣一種絲綢,它輕薄透氣,夏天穿上既涼爽又舒適,這就是“羅”,綾羅綢緞中的羅。在羅中*著名的是杭州生產的杭羅,它與蘇緞、云錦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的三大絲綢名產”。羅沒有絞絲旁,是不是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不僅名字的寫法有特點,就連它的織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織造方法十分獨特,所以會形成規則的小孔和花紋,常常被用來做內衣、蚊帳等。
羅可以分成素羅和紋羅,前者是沒有花紋的,后者是有花紋的。素羅呢,又可以分為二經絞羅和四經絞羅,它們也采用了多根經線與緯線相交的非常復雜的織造技藝。
說到羅輕薄透氣的特性,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年間,吳國的君主孫權有位妻子姓趙,人稱趙夫人。這位趙夫人十分了得,據說長相并不算漂亮,但有一手好手藝,人稱“三絕”—機絕、針絕、絲絕。
“機絕”是說她能夠用彩絲在織機上織成云霞龍蛇的錦緞。她織成的錦緞,大的能有一尺長,小的僅有一寸寬,這樣的技藝在當時非常厲害。
“針絕”是說她善于刺繡。孫權曾經想找畫師來繪制軍事地圖,但是趙夫人認為筆墨的色彩不易長久保存,還是刺繡更好,于是她就繡了一幅,上面的城池、山河、行軍布陣都極為精巧細致。
*后的“絲絕”就說到了羅。吳國在江南,夏天炎熱,酷暑難當,還有蚊蟲滋擾。
趙夫人心疼丈夫日夜為國事操勞,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她覺得現有的帷帳還不夠好,于是,她削下一綹長發,再剖成肉眼難見的細絲,然后以神奇的膠水黏合,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親自織造羅縠,再剪裁成帷幔。
這件帷幔隨風飄搖,好像是煙霧一般,讓人感覺房間頓時清涼了許多。另外,它薄得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孫權非常喜歡,每次行軍打仗都要帶著這頂帷幔。它打開能有一丈寬,卷起來則小到可以塞進枕頭中。這和我們之前講的素紗襌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這個故事用略帶夸張的手法描述了趙夫人的心靈手巧,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羅的重要特性和用途。
杭羅的織造技藝復雜且獨特,至少需要花費七年以上的時間經過刻苦努力才能學成。在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之下,由于杭羅織造費工費時,工匠又秉承了精益求精的古法織造要求,所以杭羅織造技藝一度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唯一堅持采用這種傳統技藝開展生產的杭州福興絲綢廠曾經面臨停產,但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堅守下,這家絲綢廠熬過了*艱難的時期。隨著杭羅織造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家認知和喜愛,古老的技藝也將會有更好的未來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作者簡介
劉先福,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民俗學)博士,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比較民俗學系訪問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口頭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著有《個人敘事與地方傳統:努爾哈赤傳說的文本研究》,在《民族文學研究》《民俗研究》《民族藝術》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從事文化遺產項目管理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