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美麗鄉村入畫來——“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獲獎作品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269354
- 條形碼:9787109269354 ; 978-7-109-2693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麗鄉村入畫來——“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獲獎作品集 本書特色
一村一落皆美景,美麗鄉村入畫來。徜徉在花香四溢的鄉間小道,漫步于靜謐怡人的家風長廊,一幅綠水青山、產業興旺、村民富饒、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騰飛畫卷正徐徐展開。本書將獲獎作品結集成冊,匯聚成美麗鄉村的“成長史”。希望您能在這些鄉里鄉間的故事中,品味一段段記憶中的鄉愁。
美麗鄉村入畫來——“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獲獎作品集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 散文篇 ; 詩歌篇幾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又現挑水族、春到高山峁、北旮兄 —— 山鄉里的別樣風情、我把自己“嫁”回了鄉村、啊, 這老家! 、嵯峨山下的村莊、“舟楫滿唐河”盛景將再現、搖著扇子望星空、我家門口那條路、母親的嘮叨、古城新韻, 大美山河是故鄉、故鄉辭, 遙思寄、河若堯治、朱砂、博峪村: 藏族小村落, 蘊含大歷史等。
美麗鄉村入畫來——“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獲獎作品集 目錄
散文篇
又現挑水族 洪佩印
春到高山峁 肖濤
北旮旯——山鄉里的別樣風情 魏明俊
我把自己“嫁”回了鄉村 李永樂
啊,這老家! 黃美婷
嵯峨山下的村莊 周輝
“舟楫滿唐河”盛景將再現 趙培灼
搖著扇子望星空 趙金浩
我家門口那條路 張呈明
母親的嘮叨 文正才
古城新韻,大美山河是故鄉 江春風
故鄉辭,遙思寄 朱莉
河若堯治 易玉梅
朱砂 楊睿濱
博峪村:藏族小村落,蘊含大歷史 王勇
我心中的美麗村莊 麥興鎂
古道新村 劉乾能
“對節人家”對接情 李文山
扎根故鄉到永遠 李榮華
回故鄉 陳剛
我為故鄉繪藍圖 楊繼云
鄉村人的環保生活 徐愛清
歲月如歌 劉桂蘭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李小慧
家鄉逐夢今朝 黎沅堃
繽紛曹店 董傳蓮
*是故鄉海棠美 劉玉清
夜歸人 楊晴
路 王小玲
心中*美的村莊 馬美霞
故鄉有味是清歡 符德鑫
木瓜花香林場村 段昌富
榆村,假如十年后 陳守港
雪村 曹舒涵
你在我心中是*美 王佳瑜
新農村,新時代 羅璟悅
深山藏明珠,小村蘊大美 林東祥
*美的村莊,*美的中國 何靜
美麗育才,我的家 馮凱軍
鄉下老家 周正麗
寧靜祥和則常安 張天生
畫中悠行新劉源 劉中華
美麗家園興王莊 李云
車聲陣陣,流水潺潺,鳥叫鳴鳴 勞漢燕
阿寺村散記 馮拴虎
故鄉的變遷 趙子榮
我愛那美麗的村莊 余正勇
南陽如畫里 余萬
永寧西埂蓮鄉 吳瑕
燈火 申成
美麗的沙河我的家 彭澤山
尋看黃龕人居環境 霍建明
把根留住 曹彥坤
游常德去,悠然見青苗 張潔
水墨畫里的村莊 魏文玉
水清氣明看卞莊 馬東義
誰不說咱村莊好 黃金芬
海燕、阿舍與我 程筱舒
我眼中的美麗 許永
回歸故園 韋俏園
詩歌篇
海永鎮,一枚江水洗凈的碧玉(組詩) 王泳冰
花開的村莊(組詩) 許星
我的鄉村(組詩) 陳光明
金色的山村 鄭春芳
廖潤昌詩詞四首 廖潤昌
詩兩首 李良甫
瀘西城子之歌 張學亮
落日 袁文
康坪素描 南潔
詩兩首 吳紅珍
大羅村,我們不說再見 孫文琪
村莊的黃昏 蘇程
行走遠安(組詩七首) 宋發剛
美麗鄉村的“幸福主頁” 李鳴
故鄉的螢火蟲 陳紅
惠民湖的華麗蛻變 車景春
小村的清晨 王振鵬
“管理村”贊 沙科洋
生態和順花園東升 孟婷煒
在水口公園遇見春天 梁德榮
令人神往的天堂新塘村 戴成明
美麗鄉村入畫來——“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獲獎作品集 節選
又現挑水族 洪佩印 缸,圓筒狀,底小口大,用砂子、陶土等混合燒制而成。淳安瑤山鄉民系古越山民。幾百年來,家家戶戶有一個傳統,就是家中常備兩口缸。一缸用于儲糧,一缸用于蓄水。民日:缸中有糧心中不慌,缸中有水自有富貴。 放眼美麗的云溪河畔,兩岸百畝麥浪隨風而起,順河而下至瑤山鄉瑯洞村,那是一個被綠色掩映的村落。村子沿河而建,村民依河而棲。 瑯洞村又名瑯琊村,村內吳姓居多。村中的至德祠,像一位百歲老人,見證了這個村族的興衰往事。 一 隔壁吳老漢,膚色黝黑,身材瘦削,眼神銳利,典型的山越后裔。他家廚房門口東北角有一棵碗口粗的枇杷樹,樹下放置三口水缸。一缸吃用,一缸洗用,一缸澆用。他家的三口缸與眾不同,高度及腰,便于傾倒;粗細剛一人環抱,便于挪動;讓人稱奇的是,缸上有龍,畫作逼真,三缸三龍,寓為三龍治水。古有說法,三龍治水,行雨均平,春夏秋冬雨水應之高田,全收麻豆麥也。吳老漢是個黨員,并不迷信,但是農民的祈福避災之愿無可厚非。 一家六口,加上雞、鴨、狗、豬及屋后三分*菜園地,每缸三擔水,三缸九擔水,一日下來,也所剩無幾。 記憶深處,吳老漢的三口水缸,每一瓢水都有我們童年滿滿的回憶。 夏日炎炎,我們一幫小屁孩總喜歡在他家的枇杷樹下玩。那棵枇杷樹長得特別茁壯,葉子也十分茂密?赡苁敲看螐母字腥∷倳行┰S灑落,樹根也就充分吸收了營養,結出的枇杷也是全村*甜的。有時缸中還能看見小魚小蝦,特別是沙鰍,一種棲息于沙子中的魚類,只有水質好時才會有。這并不是吳老漢刻意養的,而是挑水時順帶入桶的。那時條件艱苦,沒有電風扇、空調,悶熱的夜晚,我們就靠在缸沿上,頓時全身清涼。三口缸就像聚寶盆似的,里面什么都有。吳老漢也會變戲法似的從缸中拿出浸泡了一天的西瓜、野山梨給我們解暑。 吳老漢樂善好施也是遠近聞名的。遇到干旱季節,他就提前把水蓄滿。隔壁鄰居缺水隨時可來取。自家的用水也會隨之調整,先保證吃用,另兩缸救濟他人。 每日清晨,太陽出來之前,經過一夜的沉淀,河中的溪水特別清澈。家家戶戶的男人們,都會趕在出工之前來到溪邊挑水入缸。挑水族的生活方式沿襲了幾百年,未覺有異。 童年的記憶里,在每個早晨,總能聽到青石板上“嘀嗒”聲。那是挑水族們開始了一天勞作的前奏。那時總能聽到吳老漢輕快、爽朗的挑水山歌,敲醒了沉睡的人們: 河水清清魚滿筐,哎嗨; 缸缸有水不用慌,哎嗨嗨; 山泉溪水做飯香,哎嗨哎嗨嗨。 山清水秀好風光,哎嗨; 天天挑水身體棒,哎嗨嗨; 神仙皇帝不愿當,哎嗨哎嗨嗨。 二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人居環境卻遭到了空前破壞。霧霾如一塊尿布整日罩在頭上,讓人喘不過氣來;山上的松、杉樹被砍伐殆盡,只留下一個個木樁,如一張張口,似乎在仰天吶喊、哭訴;河水發黑發臭,如毒蛇一般盤繞著村莊,讓人心生恐懼。 村子往昔的繁華不復存在。人們毫無節制地把生活污水、化糞水、白色垃圾傾倒河中,河水變渾,魚蝦消匿。村頭的那家挖沙場沒日沒夜開工,河水終日渾濁不堪。人們把它稱之為“流沙河”,一瓢河水半瓢沙。農民不敢用水澆灌莊稼,一澆灌,水中的泥沙被太陽一曬結成餅,反而會把樹根裹死,導致莊稼絕收。那種感覺就像餓了三天的人,面對一盤摻了水銀的烤肉,聞得了香,卻下不了嘴。 年輕人都只好外出務工。村子逐漸老齡化、空心化。千百年來,哺育了多少代人的母親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榮光。清晨,村腳水埠頭上人擠人、桶挨桶排隊挑水的場景漸漸遠去。人們也不再到河里挑水喝,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戶都裝上了自來水。 吳老漢的三口缸也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了生活的舞臺。 不過要是到了干旱季節,還是能覓到人們無奈的挑水身影。 酷暑難耐,高溫炙烤著大地,山上的許多泉眼都斷流了。全村近千人,巴望著一個自來水池,望眼欲穿,奈何人多水少,泉多量少。地勢低洼的、離水池近的還有一線水,其他的一連幾日滴水不流。缺水的日子是無法過的。也就有人偷偷挖開水管半途截流,有的悄悄在水源處另安水管引水,為此吵架、打架屢屢發生。 每每洪水過后,河道被沖洗得一塵不染,吳老漢還會像以前一樣挑滿三缸水。這時人們能聽到他那悠長、低沉的挑水山歌: 昔日清水臭又臟,哎嗨; 兩只水桶上下晃,哎嗨嗨; 三口水缸空蕩蕩,哎嗨哎嗨嗨。 不顧環境發展忙,哎嗨; 環保措施跟不上,哎嗨嗨; 目光短淺把己傷,哎嗨哎嗨嗨。 三 前幾年我調入縣城工作,平日里也難得回去。一則工作繁忙,閑暇不多;二則家鄉衰敗,難覓鄉愁。今年“五一”,天氣甚好,攜一家回鄉探親。一下車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撼。 印象中終年渾濁不堪、臭氣熏天的云溪河,已煥然一新。靜靜的云溪河,似一條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