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18130
- 條形碼:9787521818130 ; 978-7-5218-181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公共生活的歷史變遷與公共性問題歷史演變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的公共生活變遷與當代中國的公共性問題進行剖析,側重分析了當代中國面臨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具體公共性問題,以及這些公共性問題的成因和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考察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意蘊,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立場、公共性旨趣,以及具體的公共性理論表達;同時分析了古希臘以降的公共性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公共性思想的影響,并在比較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西方公共性理論的基礎上,展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公共性思想對于重建公共生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代價值。很后,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思想,提出重建公共生活的基本方向與基本路徑。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目錄
一、公共性與公共生活
二、公共性批判
三、重建公共生活何以可能
**章 公共生活的歷史變遷與公共性問題的歷史演變
**節 “人的依賴關系”的氏族社會的公共生活與公共性問題
一、氏族社會的公共生活
二、氏族社會的公共性問題
第二節 “人的依賴關系”的階級社會的公共生活與公共性問題
一、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公共生活
二、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公共性問題
第三節 “物的依賴關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生活與公共性問題
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生活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性問題
第二章 當代中國的公共生活與公共性問題剖析
**節 中國社會的公共生活變遷
一、近代之前:異化的公共生活
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近代中國:現代公共生活的興起與異化
三、新中國成立之后的30年:現代公共生活的缺失
四、改革開放之后:現代公共生活的產生與完善
第二節 當代中國面臨的具體公共性問題
一、人與人之間的公共性問題
二、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共性問題
第三節 當代中國公共性問題的成因
一、經濟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會因素
四、文化因素
第四節 當代中國公共性問題的深刻影響
一、人的生存困境
二、社會的發展困境
……
第三章 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意蘊
第四章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重建公共生活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節選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社會的出現就意味著公共生活的形成,只不過*初的原始社會的公共生活是一種自在自發的公共生活,不是自覺自為的真正的公共生活。前面談到,真正的公共生活必須以個體主體性為基礎,沒有個體主體性,也就沒有公共生活。在原始社會,人們進行共同勞動、共同生產,勞動產品也在所有人之間實行直接分配,因而沒有勞動分工和私有財產,人與人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關系。正因為沒有公私之分,也沒有統治與奴役之分,個人對自身的社會屬性和對社會本身都缺乏反思,無法形成個體的獨立性。這一時期的公共生活就是如何共同維持生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確保人類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保存生命。當然,原始人類未形成相互獨立的特殊利益,并不是人類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由極度低下的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因此,原始社會的人不具備個體主體性特征,而只是作為依賴于原始共同體的附屬物而生存的個體;這種沒有個體主體性的“公共生活”,充其量是人類為了應對自然危機而自發進行協作的、表面上的“公共生活”,不是真正的公共生活。因為真正的公共生活需要具備三個原初要素:公共活動、公共理性和公共價值。原始社會的公共生活只能算作一種沒有“公共理性”的“公共活動”! ‰S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剩余產品的出現,產生了部分人對剩余產品的占有關系和占有觀念,社會由此出現了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社會開始發生分裂,出現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個體有了對公與私的認識和反思,逐漸形成了主體性?梢哉f,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是個人主體性得以生成和發展的基礎,使個體形成了獨立、自主、自由等精神品質。正是這些具有主體性的個體之間相互交往和合作,個人的主體性才發展成為主體間性;當相當數量的主體相互交往與合作,才形成超越二元主體間性的多元主體間性,這種多元主體間性與公共環境、公共活動、公共規則、公共需要、公共精神等相匯聚,才構成真正的自覺自為的公共生活。因此,真正的公共生活必須以*原初的個體主體性為基礎,沒有個體主體性,也就沒有真正的公共生活。問題在于,私有制的出現在催生個人主體性的同時,也催生了公與私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體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加上一直存在著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類的共同生存與發展,危害著人類的公共生活,因而成為每個個體都要共同面對的公共性問題。盡管這些公共性問題大多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但人類卻不能自行解決這些問題。人類逐漸意識到,要繼續生存下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就不能一直處于沖突和矛盾狀態,而是要共同維護整個社會的相對和諧,共同維護大家賴以生存下去的公共生活,這就是國家應運而生的背景!皣沂巧鐣谝欢òl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雹倩舨妓寡壑小袄S坦”式的國家具有至高無上性和強有力的統治力,洛克和盧梭基于“人民讓渡權利”而結成的契約國家具有解決紛爭的權力,因此,為解決公共性問題而出現的國家確實能有力地消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但是,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其掌權者或者說統治階級對整個社會具有絕對支配地位,這種等級上的劃分又直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進而導致公共生活新的異化問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日臻成熟,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分裂出來,并與國家處于二分狀態,在理論上可以彌補政治國家的不足,從而有可能消除公共生活的異化并重建良好的公共生活。但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卻使人處于物的統治之下,國家日益社會化,社會也日益國家化,良好的公共生活仍難重建。重建公共生活的基本方向應致力于實現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并*終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理想狀態!
公共性批判與公共生活的重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張翠,女,1973年出生,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博士。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主持重慶市省部級課題5項,參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6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出版學術著作5部;榮獲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