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127691
- 條形碼:9787209127691 ; 978-7-209-1276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本書特色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權威性:《詩詞與小品》是《袁行霈文集》的第十卷,我們在原書的基礎上與袁先生一起對書稿進行了多處校訂和勘誤,是目前比較權威的版本。2.制作精美:吸收林庚先生對袁先生作品“青山歷歷,峰巒自見”之評語,采用淡青色護封與布面精裝,從版式設計、內文用紙到封面設計與制作,都是匠心之作,希望給讀者帶來舒服的閱讀體驗。3.讀者福利:我們精心制作了少量毛邊本和鈐印本,先到先得,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的文章含括廣泛,故稱之為《碎葉集》。文章主要分為三類,類是學術隨筆,主要的意思是強調做學問應力求博通,唯博通方有氣象。第二類是序跋,包括應出版社之約為《人間詞話》手稿影印本所寫的序,以及為潘天壽先生和啟功先生的詩集所寫的序。第三類是在北京論壇等各種會議上的發言稿。還有“”中寫的兩篇考證文章。昔日之人、之物、之情、之境,畢現于眼前。雪泥鴻爪,希望對讀者有所裨益。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目錄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節選
中國真不愧是一個詩國。中國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如果從《詩經》算起,也有三干多年了。從那時以來,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詩人和優秀的作品,詩歌的傳統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中國,詩歌同社會生活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古代祭神要唱詩,送別要吟詩,青年男女戀愛要贈詩,在諸侯盟會的儀式上還要賦詩。“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只有在中國這樣的詩國才會被大家承認。在中國,連科舉考試也要考作詩,自從唐代實行以詩賦取士之后,士人幾乎沒有不讀詩不作詩的。以上這些,都說明詩歌在中國享有特殊的地位。 然而,我要說的不是這些。我想指出,在中國的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有影響力的一種,散文、小說、戲劇都有詩化的傾向。夸大一點說,中國文學簡直就是詩化的文學! 散文的詩化開始得*早。對偶是漢語所特有的一種表現技巧,它造成形式的整齊和結構的對稱,表現為一種建筑的美,早已成為詩歌中慣用的藝術手法了。散文的句子是散行的,本無須乎對偶,但因受了詩歌藝術的影響,也加進一些對偶句,這就是散文的駢文化。散文駢化從漢代開始,經過建安,到南朝已十分盛行。齊永明年間,周頤謇現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著《四聲切韻》。同時,蓼約等人蔣四聲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去,指出作詩要避免八種聲韻方面的毛病,開始講究平仄。聲韻的技巧和對偶的技巧相結合,形成一種叫“永明體”的新的詩歌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散文也加快了駢化的速度,除對偶外,又采用了聲韻方面的技巧,形成不同于散文的駢文。在詩歌空前繁榮的唐代,散文的駢化十分盛行,不但敘事、抒情用駢文,議論也用駢文,就連詔令、奏議、書啟等應用文,也都用駢文。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提倡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一度恢復了散文的地位,開創了新的文風,但到晚唐,駢文又重新抬頭。北宋中葉,經過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等人的努力,才確立了韓柳古文的正統地位。然而,韓柳和他們之后的古文家并未完全排斥詩歌的技巧,不少文章寫得節奏鮮明,音調鏗鏘,具有詩意。例如韓愈的《進學解》、柳宗元的《永州I八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喜雨亭記》,都是詩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可見,散文的詩化,雖因駢文的興起而大盛,卻并沒有因為古文的復興而停止。詩歌對散文的影響一直是存在著的。 中國小說向詩歌靠攏,正好是在詩歌高度繁榮的唐代。唐代以前,小說只是粗陳故事梗概的“街談巷語”,還不能算是成熟的文學創作。正是在唐代詩歌發展的高潮中,小說汲取了新的營養,成長為具有鮮明人物形象和完整故事情節的傳奇。唐傳奇那種秀異的意緒、瑰奇的想象、華贍的詞采、清新的風格,是從哪里來的?我看,借自詩歌藝術的實在不少。唐傳奇的許多作者本身就是詩人,他們以詩人的眼光觀察生活,用小說的形式抒寫詩情。《長恨歌傳》原是配合著《長恨歌》而寫成的;《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柳毅傳》,哪一篇不洋溢著濃郁的詩意?唐傳奇不就是詩化的小說嗎? 宋元以后的白話通俗小說,也同詩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宋代“說話,,分四家,其中小說、說經、合生三家都是有說有唱,那些唱詞就是詩。所以有的話本叫“詩話”,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說話,,中講史這一家雖然只說不唱,但是像元人刊行的《武王伐紂平話》等講史話本中,也穿插了許多詩。至于文人創作的小說,如《紅樓夢》,借助詩歌藝術的地方也是不勝枚舉的。總之,即使像小說這樣以故事為主干的文學體裁,也不能不融入詩歌的藝術技巧,來豐富其表現力。 P10-13
袁行霈文集九·碎葉集 作者簡介
袁行霈,1936年生于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字春澍,號法自然齋、愈廬。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雅講席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靠前漢學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