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2741
- 條形碼:9787229152741 ; 978-7-229-15274-1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本書特色
在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人的頭發顏色各不相同,有黑色、灰色、黃色、棕紅色、銀白色等,但就是沒有綠色。對于生活在叢林中的早期人類來說,綠色的頭發簡直就是天然的迷彩服,可以起到完美的保護作用,那么人類為什么要放棄如此優異的自我保護裝置呢? “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史鈞老師從這個饒有趣味、看似普通簡單實則深奧復雜的小問題出發,串起諸多看似平常卻暗藏玄機的進化論問題,如我們為什么能看到一個彩色的世界?為什么樹葉是綠色的,大多數果實是紅色的?為什么北極熊是白色的,獅子是棕色的,而非洲的斑馬卻有著黑白條紋?為什么哺乳動物的血液只能是紅色?等,將恢宏的生命色彩進化史詩娓娓道出,揭示了不同生命會呈現不同色彩的奧秘。 為了找尋生命色彩的終極原因,史鈞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像知識叢林中的私家偵探,游走在不同的專業領域,用心尋找不同研究成果之間可能存在的內在聯系,并用某種邏輯鏈條將它們串聯起來,將零散的知識整理成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 閱讀《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體驗無疑是豐富的——燒腦又有趣。書中的知識點密集:從眼睛的進化到綠色的樹葉與動物體色之間的因果關系,從不同毛色的熱調節功能到紅色的水果是如何讓人類丟掉了尾巴……多種假說漸次鋪陳,跨學科互動橫向聯通,敘述邏輯環環相扣,追根究底層層遞進。我們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巨大樂趣之外,也會為生命進化歷程的曲折與壯觀而驚嘆不已: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是生命歷經億萬年不斷適應環境、不斷調整自我的結果。在遞進的進化階梯上,每個環節都充滿了奇妙的玄機;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藏著一個甚至多個生與死的抉擇。 史鈞老師的詼諧風趣,我們在他的爆笑科普暢銷書《瘋狂人體進化史》中早已充分體味,新作《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知識點雖然略為硬核和燒腦,通俗易懂的行文里依然埋著不少讓我們會心一笑的“梗”。我們輕輕松松便可大漲知識。 作為科普書,《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并不限于科普相關知識,更注重讓我們了解知識背后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這些精神和方法是比單純的知識更重要的思維財富,不但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能力和知識視野,而且可以讓我們跳出生物本能的約束,在更高的層次上觀察自然、認識生命,對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內容簡介
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在恢宏悠遠的生命進化歷程中,繽紛的色彩扣動過進化的扳機,而我們人類,是靈長類動物利用色彩,與開花植物協同進化的很終產物。 《生命的色彩 : 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以“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頭發”為切入點,探討了色彩與視覺形成、色彩與體溫調節、色彩與體型大小、色彩與群居動物的社會交往等問題,詳細敘述了色彩是如何對生物進化及人類社會構建發揮作用的。詳細敘述了不同的生命會呈現不同的色彩的優選原因和進化邏輯,以及色彩對人類社會構建的巨大推動作用。 作者延續一貫的幽默文風,以頭發為經、色彩為緯,通過解謎式的巧妙鋪陳,串起進化史中的各種復雜問題,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張龐大而細密的知識網絡,敘述邏輯嚴謹而又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目錄
**章 眼睛、光線和色彩
陽光引發的“戰爭” 4
我們怎樣才能看到東西 13
眼睛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16
可見光為什么可見 22
顏色是一種幻覺嗎 28
第二章 樹葉、毛發和恐龍
假如樹葉是黑色的 43
花里胡哨的價值 51
百無一用的綠色毛發 60
三色視覺VS雙色視覺 66
第三章 體型、體色和體溫
恒溫動物VS變溫動物 79
毛色的魔術效應 84
斑馬條紋的秘密 92
吃貨的收益與風險 99
第四章 花朵、落葉和水果
**朵花在哪里開放 115
紅色秋葉背后的玄機 126
花朵為何如此嬌艷 132
來自水果的誘惑 142
第五章 視覺、嗅覺和尾巴
視覺與嗅覺的拉鋸戰 154
手指為什么正好有五根 166
人類的尾巴哪兒去了 175
生長與生殖的博弈 183
第六章 血液、皮膚和臉色
血液只能是紅色的嗎 197
沒有盲點就不會閱讀 203
皮膚越紅越涼爽 206
我們為什么在意別人的臉色 210
答案 頭發為什么不是綠色的 223
后記 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 233
注釋 238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節選
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有一天傍晚我偶然路過上海外灘,當時晚霞滿天,水清浪白的黃浦江江邊人流如潮,不時有人停下來擺出各種姿勢拍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看到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仰起小臉,用脆生生的聲音問:“媽媽,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小女孩的問題穿過嘈雜的人群,如同清泉流過砂石,抵達我的耳朵,讓我百感交集。可惜當時我有事在身,沒來得及聽到那位母親的回答,便大步流星地走開了。后來,小女孩的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她的問題看似天真而幼稚,內核卻復雜而有深度,就像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只要你愿意探究,就可以挖掘出無數的歷史典故。 不必費心觀察,你也能發現每個人的頭發顏色各不相同,有黑色、灰色、黃色、棕紅色、銀白色等,但有意思的是,正如小女孩所說的那樣,就是沒有綠色。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經典套路,提問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可惜在許多時候,當孩子提出一些有趣而奇怪的問題時,父母所給的答案往往是含糊的、過時的,甚至是錯誤的。那當然不是父母的錯,可能是科學界確實沒有給出正確的回答。僅以上述小女孩的問題為例,很多研究人員可能會習慣性地借用一兩百年前的經典理論,諸如擬態現象和保護色理論等來回答,但此類解釋遠遠不夠,或者說并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假如用保護色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因為綠色的頭發明明可以在叢林中起到完美的保護作用,對于早期人類來說,簡直就是天然的迷彩服,人類為什么要放棄如此優異的自我保護裝置呢? 所以,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全新的答案。 近十幾年來,不斷有學者關注動物的體色,并提出了許多類似的問題。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生物學家蒂姆卡羅曾經發表過一篇討論哺乳動物體色的論文,在論文的*后,卡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哪種哺乳動物是綠色的?”這個問題和上述小女孩的問題可謂不謀而合。卡羅的論文發表在《生物科學》雜志2005年第二期上,而《生物科學》是非常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可見探究哺乳動物的體色并不是一個無聊或低俗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問題。可惜卡羅只是拋磚引玉,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把這個問題稱為“詭計”。既然是“詭計”,當然一言難盡了。 我打算用一本書的篇幅對小女孩的問題展開全面的討論。那個小女孩對世界充滿好奇,她理應得到一個認真的回答。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大讀者和小讀者能通過閱讀這本書領悟到一個簡單的道理: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極有可能隱藏著復雜的科學原理,有的原理甚至值得科學家花費一生的時間去探究。當然,我更希望家長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明白這一點: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助于啟發孩子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使他們對自然的好奇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使他們不會由一個對未知世界充滿興趣的天才兒童成長為只知道燒烤、外賣、美容、自拍和手機游戲的閑散少年。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正所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人們很容易把生命的色彩看作孤立事件,誤認為蓮葉是蓮葉,荷花是荷花,花葉不同色,互不相關;綠色的樹葉和紅色的血液毫不沾邊,枯黃的衰草和潛伏其中的灰色羚羊沒有因果關系。事實并非如此,生命的每種色彩之間都存在著曲折的邏輯鏈條。它們都在陽光之下進化而來,并通過光線與能量的聯結而成為有機的整體。什么樣的生命包含什么樣的分子,什么樣的分子吸收什么樣的光線,什么樣的光線呈現什么樣的色彩,什么樣的色彩激發什么樣的視覺,什么樣的視覺導致什么樣的反應,彼此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草原到冰原,從大海到森林,從萬丈深淵到廣袤沙漠,不同地理環境中的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而每一種色彩都是宏觀邏輯鏈條中的一個部分,都有其道理。只是由于司空見慣,我們很少意識到繽紛多樣的色彩背后居然隱藏著諸多深刻的科學邏輯。 比如“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1921年之前,人們給出的流行答案是:海水映照了天空的顏色,所以是藍色的。這個答案源于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瑞利男爵,他提出的“瑞利散射”和“瑞利判據”都對光學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瑞利認為:陽光進入大氣之后,大量的紅光被空氣吸收,而藍光則四處散射,所以天空看起來往往是藍色的。海水本沒有顏色,只不過因為反射了天空的顏色,所以看起來也是藍色的。1921年,印度物理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做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國。同船的一個小男孩好奇地問拉曼“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他便把瑞利的理論告訴了小男孩。可是這個回答讓拉曼深感不安,他隨即在船上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通過棱鏡分析,拉曼發現海水的顏色居然比天空的顏色還要藍,所以不可能是反射天空的結果,但具體原因何在,拉曼自己也不明白。 拉曼并沒有放棄回答小男孩的問題,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繼續研究海水的顏色,*終得出了一個與瑞利理論不同的結論:瑞利關于天空顏色的解釋是正確的,對海水顏色的解釋卻是錯誤的。海水之所以是藍色的,并非因為反射了天空的顏色,而是因為海水吸收了紅光、橙光和黃光等長波光線,卻很少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所以藍光就會在海水中不斷被散射,*終呈現出迷人的藍色。拉曼以此為切入點,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光學研究時代,并于193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拉曼當初對那個小男孩的問題敷衍了事,把海水的顏色當作司空見慣的現象,根本不去思考其背后的科學原理,那么此后的一切就都不會發生了。
生命的色彩:我們為什么沒有綠色的頭發 作者簡介
史鈞:生物學博士,現任教于安徽科技學院。長期從事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擅長用輕松幽默的文筆介紹嚴謹的科學知識。曾出版科普作品《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瘋狂人體進化史》《愛情簡史》等,廣受讀者好評。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