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歷代史略(點校本)

包郵 歷代史略(點校本)

作者:柳詒徵著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11-01
開本: 16開 頁數: 430頁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43.2(4.9折) 定價  ¥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歷代史略(點校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43683
  • 條形碼:9787214243683 ; 978-7-214-2436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代史略(點校本) 本書特色

跨越百年,近代官方組織編寫、政府認定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浴火重生;與陳垣、陳寅恪并稱“南柳北陳”的國學大師柳詒徵史學研究的起點之作;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開山之作、寫作藍本昔司馬遷撰《太史公書》,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開創華夏民族之史記;近柳翼謀著《歷代史略》,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創新中國歷史之敘述。柳氏之著述,辭約事舉,脈絡清晰,追源溯流,推因及果,既便學子之習業初階,亦利世人之讀史明智。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 胡阿祥 歐風美雨浸淫下的近代東亞,中日兩國間基于漢字文化的知識往還綿延不斷,《歷代史略》應運而生。是書融政治史與文明史于一體,上下五千年,言簡而意賅,雅正而質樸,元明兩代尤為菁華。 ——日本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 黃東蘭 那珂通世以漢文撰述之《支那通史》,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東文學社翻刻,羅振玉作序(王國維代筆)贊曰:“持今世之識以讀古書。”柳詒徵先生增刪而續之,編為《歷代史略》。急學子一時之需,殷殷期盼,盡在其中。 ——南京大學教授、學衡研究院院長 孫江

歷代史略(點校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史學研究的起點, 也是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開山之作。首篇總論, 述地理概略、歷史大旨。全書分上世史 (唐虞三代至秦統一) 、中世史 (秦至五代) 、近世史 (五代至明末) , 突破綱鑒的編年體例, 從史前時期直通明末, 對中國古代歷史做了提綱挈領的介紹和概括, 展現了史學與哲學的思辨、對時空觀念的有機把握、對歷史鮮活生動敘述的追求, 具有跨越時空的學術價值。

歷代史略(點校本) 目錄

目錄

首篇總論001**章地理概略001第二章歷史大旨003

卷一上世史005**篇唐虞007**章堯舜007第二章三皇五帝之說008第三章唐虞之地理官爵008第二篇三代010**章夏后氏010第二章商之興亡011第三章周之盛衰012第三篇諸侯本末014**章周代封建之制014第二章十四國封地015第四篇春秋017**章齊桓、宋襄之霸017第二章晉文、秦穆之霸018第三章楚莊之霸附吳始興019第四章晉業復盛附子產相鄭020第五章春秋末諸大事021第六章吳越之興亡附齊弒二君023第五篇戰國(上)025**章三晉、田齊興025第二章秦孝公興附申子相韓、孟子出仕、楚并越026第三章蘇張縱橫之謀027第四章燕齊之勝敗附孟嘗君事029第五章趙武靈王及廉藺030第六篇戰國(下)031**章秦連攻三晉附秦滅周,平原、信陵、春申好客031第二章秦并六國033第三章四夷遠斥035第七篇禮俗及文事037**章名字、姓氏及世族037第二章冠婚喪祭之禮038第三章文字之沿革039第四章上古典籍040第八篇教育及學派042**章學校制度042第二章孔孟及荀子043第三章老子及楊墨列莊044第四章名法諸家附稷下諸子及屈原045

卷二中世史(上)047**篇秦049**章始皇之政049第二章秦民離叛051第三章沛公入關052第二篇楚漢054**章項羽為霸王054第二章楚漢分爭上055第三章楚漢分爭下057第四章漢滅楚058第三篇前漢(上)059**章漢業初定059第二章高祖諸政060第三章高后當國及諸呂之亂062第四章文帝仁儉063第五章景武抑損諸侯064第四篇前漢(中)066**章武帝崇儒又信神仙066第二章武帝窮兵拓疆067第三章武帝暴政及晚年悔改069第四章霍光輔政附霍氏之敗070第五章宣帝中興071第六章漢威震絕域072第五篇前漢(下)074**章元帝任宦者074第二章政歸王氏075第三章王莽敗滅076第六篇后漢(上)078**章光武復漢078第二章光武平群雄附外夷叛服079第三章光武諸政081第四章孝明、孝章之治083第五章漢威復震西北附羅馬通漢084第七篇后漢(下)086**章外戚擅權及宦官蠹國086第二章東漢多清名之士088第三章黨錮之禍089第四章漢末大亂091第五章曹操定中原092第六章漢土三分094第八篇三國096**章諸葛相蜀漢附孫權稱帝096第二章司馬氏世秉魏政附吳之繼統及廢立,魏人放達成俗098第三章司馬氏滅蜀吳099第九篇制度略102**章官制沿革102第二章州郡牧守104第三章爵封品秩附印綬之制105

卷三中世史(下)107**篇西晉109**章晉室失政109第二章夷狄亂晉111第二篇東晉113**章元帝保江東附漢改號趙113第二章王敦、蘇峻之叛附陶侃鎮荊114第三章趙、成、燕代事跡115第四章王導輔政及桓溫滅蜀116第五章趙、燕、秦之興亡附桓溫北伐117第六章桓溫逆謀119第七章苻堅之敗120第八章中原大亂及后魏興121第九章劉裕篡晉123第三篇南北朝125**章魏太武經營四方附南北分朝125第二章宋齊篡弒相仍127第三章魏孝文尚文治128第四章魏衰亂129第五章侯景亂梁附北齊代東魏130第六章周代魏、陳代梁附北齊暴亂131第七章周平北齊、隋代周并梁陳132第四篇隋135**章煬帝奢淫135第二章隋國分崩136第三章唐定禍亂137第五篇唐(上)140**章李世民擅殺兄弟140第二章太宗之治141第三章太宗威加四夷142第四章武韋之禍附玄宗再定內難145第五章開元之政147第六章安史之亂附吐蕃、回紇之寇148第六篇唐(下)152**章藩鎮跋扈附德宗失政152第二章憲宗英武155第三章宦官之禍156第四章牛李之黨158第五章宣宗明察159第六章唐末大亂160第七篇外國事略163**章突厥163第二章回紇165第三章朝鮮附渤海國167第四章日本170第八篇學藝宗教173**章學制173第二章儒學175第三章文藝178第四章佛教180第五章道教183第六章西域諸教185第九篇制度之沿革187**章職官187第二章州郡189第三章選舉191

第四章賦稅194

卷四近世史(上)197**篇五代199**章后梁附列國及契丹199第二章后唐附契丹及列國201第三章后晉附遼及閩203第四章后漢附遼及楚205第五章后周206第二篇宋(上)208**章太祖削平諸國附遼穆宗遇弒208第二章太祖諸政209第三章太宗繼述附遼耶律休格三敗宋軍210第四章澶淵之盟及天書附李沆之明、王旦之悔、丁謂之奸212第五章西夏建國213第六章仁宗守文附英宗入嗣214第三篇宋(中)217**章神宗行新法217第二章神宗用兵附蘇軾詩案219第三章正邪分黨相擠221第四章徽宗昏德223第五章遼末諸帝223第四篇宋(下)225**章金滅遼225第二章金克宋京228第三章高宗南渡附金立劉豫又廢之229第四章金宋講和232第五章金亮淫虐附高宗內禪233第六章兩國賢主同世234第七章宋韓侂胄擅國236第八章金宋之滅236第五篇學藝240**章北宋儒學240第二章南宋儒學242第三章學制科舉及黨禁244第四章詩文247第六篇制度250**章宋官制250第二章遼金官制252第三章宋濫費暴斂253第四章路、府、州軍255第五章貨幣之制258

卷五近世史(中)261**篇元(上)263**章蒙古之興263第二章太宗遠略266第三章蒙古內亂附轄魯西征268第二篇元(中)271**章世祖平定諸國271第二章世祖諸政273第三章諸王兵事275第四章成宗征蠻及武仁之立277第三篇元(下)279**章特們德爾之奸279第二章文宗篡弒附順帝之立281第三章順帝失國282第四篇西北諸國事略286**章巴哈臺附瑪拉希286第二章貨勒自彌288第三章俄羅斯290第五篇學藝、宗教293**章學校科舉293第二章諸儒學派295第三章詩文297第四章釋、道諸教298第六篇制度略301**章職官301第二章地理303第三章鈔法304第四章河渠漕運305

卷六近世史(下)309**篇明(上)311**章太祖開國311第二章太祖諸政313第三章惠帝削藩及成祖篡位315第四章成祖武功317第二篇明(中)320**章仁宣致治320第二章王振亂國及英宗復辟附景帝321第三章憲孝二宗之政324第四章武宗失德326第五章大禮之議及嚴嵩之奸327第三篇明(下)331**章張居正執政331第二章萬歷中兵事附礦稅332第三章黨禍及閹禍334第四章莊烈帝失國337第五章福王及諸藩之亡339第四篇東南諸國事略342**章朝鮮342第二章日本344第三章安南346第五篇學藝宗教348**章學校科舉348第二章諸儒學派350第三章詩文353第四章喇嘛教355第五章天主教附中西之交通及歷算西學356第六篇制度略358**章職官358第二章地理360第三章田賦及錢鈔361第四章河渠漕運363

附錄367歷代興亡禪代圖369三代世系370齊晉及七國世系371周秦列王在位年數373秦漢三國世系374諸帝在位年數及年號秦漢三國375兩漢后家多破滅376晉及列國世系378南北朝隋唐世系380諸帝在位年數及年號兩晉南北朝隋唐383歷代官名沿革表385歷代命品表388唐百官表389五代列國世系391宋遼金夏世系392諸帝在位年數及年號五代宋遼金393宋儒傳授圖394文廟從配沿革表395宋遼金職官沿革表401宋百官品秩表404元及諸國世系408元帝在位年數及年號411明及諸國世系412明帝在位年數及年號416元明職官沿革表附錄元代太后中宮官屬417明百官品秩表421明儒傳授圖423

點校后記424


展開全部

歷代史略(點校本) 節選

柳詒徵《歷代史略》(點校本)序一
柳詒徵《歷代史略》(點校本)承蘇州高新區教育局張華中名師工作室認真點校,江蘇人民出版社鄭重推出,近期得以面世,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柳詒徵《歷代史略》首篇“總論”分述“地理概論”和“歷史大旨”。又分別論說各個歷史時期概貌:卷一《上世史》、卷二《中世史(上)》、卷三《中世史(下)》、卷四《近世史(上)》、卷五《近世史(中)》、卷六《近世史(下)》。自“唐虞”時代至明末,應當說,這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通史專著。以我稍微熟悉一些的秦漢史而言,卷二《中世史(上)》包括秦、楚漢、前漢(上)、前漢(中)、前漢(下)、后漢(上)、后漢(下)、三國、制度略,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脈絡,也對重要制度有所說明。又有“附錄”27 種,包括圖表,以及諸帝在位年數及年號的說明,便于讀者檢索參考。
有關《歷代史略》(點校本)的由來,張華中先生在“后記”中已經申說明白。他特別寫道:“近代歷史教科書特別是《歷代史略》均是在開篇介紹地理沿革或地理概況,讓我們大概領略了空間觀念培養的路徑。”這一特點其實非常重要。這里有必要說明這種教育學理念的歷史淵源。《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說到先秦兩漢農耕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則,即所謂“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其中是包括如何“教之”的內容的:“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圣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后爵命焉。”這里所說的教育程式中的“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小“學”是指初級教育。對于教學主要內容所謂“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顏師古的解釋引用了蘇林和臣瓚兩種說法:“蘇林曰:‘五方之異書,如今秘書學外國書也。’臣瓚曰:‘辨五方之名及書藝也。’師古曰:‘瓚說是也。’”顏師古贊同“瓚說”。而確實“瓚說”較蘇林說更為接近教育史的真實,但是可能也并沒有完整說明《食貨志》的意思。“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并不僅僅是“辨五方之名”,“書計之事”也不僅僅是“書藝”。所謂“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應是指基本知識和書寫計算的技能。顧炎武說:“‘六甲’者,四時六十甲子之類;‘五方’者,九州岳瀆列國之名;‘書’者,六書;‘計’者,九數。瓚說未盡。”周壽昌說:“此《禮記·內則》之言。禮,‘九年教之數日’,鄭注,‘朔望與六甲也’,猶言學數干支也。‘六年教之數與方名’,鄭注,‘方名,東西’,即所云‘五方’也。以東西該南北中也。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記’,即‘書計’也。‘書’,文字;‘計’,籌算也。六書九數,皆古人小學之所有事也。”(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中華書局1986 年10 月版,第37 頁)“數”學,是當時“小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論衡·自紀》中,王充自述童年經歷,言“六歲教書”,《太平御覽》卷三八五引《會稽典錄》寫作“七歲教書數”,這里是包括了“數”的。《四民月令》說“正月”事:“研凍釋, 命幼童入小學,學書《篇章》。”據原書本注,《篇章》包括《九九》之屬。后世將數學知識看作科學的基點。所謂“六甲五方”,“六甲”是關于時間的知識,“五方” 是關于空間的知識。漢代將地理知識納入學童教育的思想,將“辨五方之名”作為早期教學內容,是值得贊美的教育學的重要進步。而《歷代史略》(點校本)“后記”所說歷史教學重視“介紹地理沿革或地理概況”,提示了“空間觀念培養的路徑”,其實是沿承了古來這種好的教育傳統的。
漢代的初級教育“小學”,其實可以和近代教育之“小學”相類比。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四《漢魏博士考》寫道:“劉向父子作《七略》,‘六藝’一百三家,于《易》《書》《詩》《禮》《樂》《春秋》之后,附以《論語》、《孝經》、‘小學’三目,‘六藝’ 與此三者,皆漢時學校誦習之書。以后世之制明之:‘小學’諸書者,漢小學之科目;《論語》《孝經》者,漢中學之科目;而‘六藝’則大學之科目也。”(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 年9月版,第1冊第7頁)王國維“漢小學之科目”“漢中學之科目”與“大學之科目”之說,古今比況,認識基礎應與西方近代教育體系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有關。“小學”是與“大學”對應的,起初指初級教育。大致正是在西漢時期,“小學”又曾經專門指稱文字學。有學者指出,“以‘小學’ 指稱文字學,始于西漢,具體說,始于劉向、劉歆父子。他們在那部可稱為世界上**個圖書分類目錄的《七略》里,**次把周秦以來的字書及‘六書’之學, 稱為‘小學’。小學的創始人,便是揚雄、杜林、許慎、鄭玄。”(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1—2頁)《漢書》卷一二《平帝紀》記錄了漢平帝元始五年(5)宣布的*后一道政令:“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 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據說響應征召前來長安的學者多達數千人。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這是在王莽的倡議下召開的“中國歷史上**次科學專家會議”(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7月版,第1卷《導論》第112 頁)。在這樣的全國“科學專家會議”中,*高執政集團對“天下通知”“小學”的學者予以鄭重征召。可見,“小學”當時儼然已經能夠與“《五經》《論語》《孝經》《爾雅》并”列,成為一個重要學科方向了。《漢書》卷三〇《藝文志》中“小學”專為一種,列于《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之后。“小學”一種中的書目,有聞人名家編纂者。如:“《蒼頡》一篇。上七章, 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訓纂》一篇。揚雄作。”又有“揚雄《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故》一篇。”班固對當時的學術史進行了總結,對于“小學”有所說明。班固總結“六略三十八種”文獻學成就中,對于“小學”一種的綜合分析,是字數*多的。其中說到“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顏師古注引韋昭曰:“臣,班固自謂也。作十三章,后人不別,疑在《蒼頡》下篇三十四章中。”就是說,當時一流學者,是參與了童蒙教材的編寫的。“小學的創始人”和積極建設者,是一時聲名顯赫的學術領袖們。這其實是文化盛世的景況。理解中國文化的這一傳統,中國教育的這一傳統,就不會對柳詒徵這樣的著名學者編寫《歷代史略》有所詫異了。
張華中先生主持的《歷代史略》點校工作,謹慎認真。對于楊共樂、張昭軍主編“我國20 世紀文化史大家柳詒徵的作品———《柳詒徵文集》(全12 卷)”(楊共樂:《柳詒徵文集》“前言”)的**卷《歷代史略》的若干疏誤有所補正。如題“第二編《中世史上》”(張華中主持點校《歷代史略》作“卷二《中世史(上)》”)的部分,“九篇”只有“八篇”,完全缺失“第二篇楚漢”。這一篇有四章:**章“項羽為霸王”,第二章“楚漢分爭上”,第三章“楚漢分爭下”,第四章“漢滅楚”。楊共樂、張昭軍主編本在**篇“秦”的第三章“沛公入關”于“劉邦攻屠武關(在陜西商州東), 高恐誅,使人弒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不復稱皇帝,子嬰既立,刺殺高,夷三族”句后,直接接續“漢六年,人有告楚王韓信反……” 事,不僅“楚漢”部分完全缺寫,甚至此章題名所謂“沛公入關”事也并不涉及。并且“前漢上”部分**章即作“高祖諸政”,張華中主持《歷代史略》點校本**章為“漢業初定”,其中部分文字楊共樂、張昭軍主編《柳詒徵文集》本雜入“沛公入關”一章。在子嬰殺趙高與劉邦殺韓信之間,史事情節殘斷,全不連貫。為了勉強銜接上下文,不得不作整理者按:原“文此敘事混亂不明,只好試接《史記》補,以通文字。”(楊共樂、張昭軍主編《柳詒徵文集》,商務印書館2018 年3月版,第1卷第61 頁)
“楚漢”部分及“漢業初定”部分,張華中主持《歷代史略》點校本較楊共樂、張昭軍主編《柳詒徵文集》本補足文字約六千字。也就是說,顧頡剛以為《史記》“*精彩及價值*高部分”即“楚漢之際”,其“筆力之健,亦復震撼一時,叱咤千古”的這段歷史記述,在《歷代史略》(商務版)中竟然意外消失。這部分歷史內容,江蘇人民出版社版現今終得補全。
柳詒徵的歷史意識以及歷史普及方式的高明之處,還表現在他對于“國學” 的判斷。對于“國學”的學術品質、“國學”的文化內涵、“國學”的社會價值、“國學”的時代意義,學者多有不同理解,各存歧見。進行相關分析,必然涉及有關“國學”真正內容的認識。對于“國學”內涵的定義,我們曾經看到有“國學的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的說法。回顧春秋戰國中國思想學術原創時代的文化形勢,儒學當時只是百家之學中的一家。傳統文獻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經學列位*先,但是學術總量有限,其實遠遠不如史學。《隋書》的《經籍志》分四卷,正式以“經”“史”“子”“集”四部進行圖書文獻的分類。我們可以大略統計四部文獻卷數以及在所著錄文獻總體中所占比例,史部書籍13264 卷,竟占到經史子集四部合計卷數的36.13% 。而“六經皆史”的說法,其實也是有合理性的。列入經部的《尚書》《春秋》等儒學經典著作,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所著《史通》中已經將其歸入史書一類。北宋年間,參與編寫《資治通鑒》的著名學者劉恕,也曾經提出古時的經書其實也是史書的見解。這種認識后來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王陽明說:“《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善可為訓者,時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12 月版,第9 頁至第10 頁)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說到《春秋》這部書時,也曾經指出:“《孟子》曰‘其文則史’,不獨《春秋》也,雖《六經》皆然。”他還寫道:“《春秋》,因魯史而修者也,《左氏傳》,采列國之史而作者也。”([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魯頌商頌”條,《日知錄》卷四“春秋闕疑之書”條,[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第175 、183 頁)章學誠則更進了一步,他在《文史通義》中開宗明義**句就響亮地提出“六經皆史也”的觀點([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上》,[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7月版,第1頁)。他指出,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后人貴經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二·浙東學術》,[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第70 頁)就是說,在夏、商、周三代,說到學術,只知道有“史”而不知道有“經”,“史”是更準確的人文現象的記錄。關于“經”和“史”的關系的討論,絕不僅僅限于圖書分類問題,而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義。王國維于1914 年完成的震驚國內外學術界的名著《流沙墜簡》以及此后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都是在對出土漢代簡牘文書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魯迅寫道: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熱風》,《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1 卷第398 頁)在“國學”名義得到肯定的民國時期,國學學者的工作對象絕不僅僅是經學。考察清華國學院導師們的教研內容,多在儒學、經學之外。其他一
些可以稱為“國學”家的學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徑,也多專注于史學。
柳詒徵曾經論《講國學宜先講史學》,明確表達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學術中對史學的特殊看重。他寫道:“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要講國學,但是中國的學問很多,首先應講那一種學問,自然各有各的嗜好習慣。喜歡講某一種學問的,就先講某一種學問,以為旁的學問都在其次。譬如講小學,講經學,講理學,講文學,講考古學,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許多專家都認為講國學莫要于此,我也承認這許多學問都應當講的。但是我們要講國學,必須先將各國的學問來比較一下,那一種學問在世界各國都有的,那就要問某一種學問在中國是特別發達、特別完備。自然中國的小學、經學、理學、文學等,比較他國特別發達,但是*初發達的,無過于史學,后來逐漸進步,尤其完備,所以我說講國學宜先講史學。”他又對“何以說中國的史學特別發達、特別完備”做了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一切的學問,在古時候都是史官所管。”“中國構成國家的時候,特別注重紀載人事的歷史,那是各國都沒有的。”我“們要知道中國有兩個*大的學問的人: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這兩個大學問家的學問,從何處產生呢? 都是從史學產生出來的。”他回顧“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的經歷,又說“孔子是刪訂經書的,其實各種經書也都是史書。”所“以孔子并不是經學家,孔子是一個史學家。孔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孔子是據史書上的事情,看出道理來,講明立國和做人的大義。”并“非孔子自己要創造一種學說,他是從史書上看出這種道理,是不可違反的。柳”詒徵站在一個史學教育家的立場上,說了很多懇切的話。他指出:現“在的教育,自然不能叫個個人都講史學,但是只有一點一滴的史事在胸中,那就比以前相差得不知多遠了。” (《廣播周報》1935 年第25 期)讀了這些文句平和的誠摯的勸告,再手撫我們面前這部《歷代史略》(點校本), 就會更加出自內心地感謝承擔點校任務的張華中名師工作室,感謝承擔出版任務的江蘇人民出版社。感謝他們的辛勞! 感謝他們的貢獻!
王子今北京大有北里2020 年11 月4日

歷代史略(點校本) 作者簡介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晚號劬堂,江蘇鎮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古文獻學家,“學衡派”靈魂人物。早年任南京江楚編譯局編輯,負責編寫教科書。畢業于三江師范學堂,后任教于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堂、東南大學等。1927 年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抗日戰爭期間, 赴重慶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1945 年回南京復館,1948年與馮友蘭、胡適等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代表作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
點校主持者簡介: 張華中,1972年生,江蘇贛榆人。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現為江蘇省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歷史特級教師、江蘇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蘇州市第十批名教師、姑蘇教育領軍人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現工作于蘇州高新區教研室。在《歷史教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等雜志發表文章70余篇,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5篇,索引15篇。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ph计】|在线ph计|工业ph计|ph计厂家|ph计价格|酸度计生产厂家_武汉吉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 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吊装实验室设备,顶装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厂家,校园功能室设备,智慧书法教室方案 - 东莞市惠森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许昌奥仕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气体热式流量计-定量控制流量计(空气流量计厂家)-湖北南控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纳米涂料品牌 防雾抗污纳米陶瓷涂料厂家_虹瓷科技 | 浙江宝泉阀门有限公司| 元拓建材集团官方网站| 酸度计_PH计_特斯拉计-西安云仪 纯水电导率测定仪-万用气体检测仪-低钠测定仪-米沃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milwaukeeinst.cn | 润滑脂-高温润滑脂-轴承润滑脂-食品级润滑油-索科润滑油脂厂家 | MTK核心板|MTK开发板|MTK模块|4G核心板|4G模块|5G核心板|5G模块|安卓核心板|安卓模块|高通核心板-深圳市新移科技有限公司 | YJLV22铝芯铠装电缆-MYPTJ矿用高压橡套电缆-天津市电缆总厂 | 塑料托盘厂家直销-吹塑托盘生产厂家-力库塑业【官网】 | 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多功能机床-小型车床-山东临沂金星机床有限公司 | 真空粉体取样阀,电动楔式闸阀,电动针型阀-耐苛尔(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 检验科改造施工_DSA手术室净化_导管室装修_成都特殊科室建设厂家_医疗净化工程公司_四川华锐 | 铆钉机|旋铆机|东莞旋铆机厂家|鸿佰专业生产气压/油压/自动铆钉机 | 宏源科技-房地产售楼系统|线上开盘系统|售楼管理系统|线上开盘软件 | 断桥铝破碎机_铝合金破碎机_废铁金属破碎机-河南鑫世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防渗土工膜|污水处理防渗膜|垃圾填埋场防渗膜-泰安佳路通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南京欧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官网 | 半自动预灌装机,卡式瓶灌装机,注射器灌装机,给药器灌装机,大输液灌装机,西林瓶灌装机-长沙一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 南京PVC快速门厂家南京快速卷帘门_南京pvc快速门_世界500强企业国内供应商_南京美高门业 | 冷库安装厂家_杭州冷库_保鲜库建设-浙江克冷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海尔生物医疗四川代理商,海尔低温冰箱四川销售-成都壹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镀锌钢格栅_热镀锌格栅板_钢格栅板_热镀锌钢格板-安平县昊泽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张力测定仪器)-百科| 冷水机,风冷冷水机,水冷冷水机,螺杆冷水机专业制造商-上海祝松机械有限公司 | 英国雷迪地下管线探测仪-雷迪RD8100管线仪-多功能数字听漏仪-北京迪瑞进创科技有限公司 | 郑州大巴车出租|中巴车租赁|旅游大巴租车|包车|郑州旅游大巴车租赁有限公司 | 并离网逆变器_高频UPS电源定制_户用储能光伏逆变器厂家-深圳市索克新能源 | 航拍_专业的无人机航拍摄影门户社区网站_航拍网 | 薪动-人力资源公司-灵活用工薪资代发-费用结算-残保金优化-北京秒付科技有限公司 | 江门流水线|江门工作台|江门市伟涛行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 护腰带生产厂家_磁石_医用_热压护腰_登山护膝_背姿矫正带_保健护具_医疗护具-衡水港盛 | 气体检测仪-氢气检测仪-可燃气体传感器-恶臭电子鼻-深国安电子 | 橡胶弹簧|复合弹簧|橡胶球|振动筛配件-新乡市永鑫橡胶厂 | 交联度测试仪-湿漏电流测试仪-双85恒温恒湿试验箱-常州市科迈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自动部分收集器,进口无油隔膜真空泵,SPME固相微萃取头-上海楚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楼承板-开闭口楼承板-无锡海逵楼承板 | 烟台条码打印机_烟台条码扫描器_烟台碳带_烟台数据采集终端_烟台斑马打印机-金鹏电子-金鹏电子 | 礼仪庆典公司,礼仪策划公司,庆典公司,演出公司,演艺公司,年会酒会,生日寿宴,动工仪式,开工仪式,奠基典礼,商务会议,竣工落成,乔迁揭牌,签约启动-东莞市开门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