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9706
- 條形碼:9787520319706 ; 978-7-5203-197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 內容簡介
本書為山東社會科學院主編的《20世紀前期鄉村建設文庫》叢書之一種,本文庫主要收集20世紀前期國內有名的學者關于鄉村建設的著作,有梁漱溟、千家駒等人的,共10集。本書為第十集,收集了20世紀前期有名的鄉村教育專家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會主編的同名著作,由山東社科院負責解決版權問題。本書為山東社會科學院主編的《20世紀前期鄉村建設文庫》叢書之一種,本文庫主要收集20世紀前期國內有名的學者關于鄉村建設的著作,有梁漱溟、千家駒等人的,共10集。本書為第十集,收集了20世紀前期有名的鄉村教育專家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會主編的同名著作,由山東社科院負責解決版權問題。
鄉村 目錄
在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文化的民族性與人的主體性重建——梁漱溟的鄉村教育理論
試論梁漱溟與孔學——兼論“鄉建派”的政治思想
鄉村建設運動的現代思考
梁漱溟鄉村建設的社會學觀
教育即鄉村建設——梁漱溟教育思想初探
鄉村:中國文化之本——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構想
梁漱溟的社會政治思想透視
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一次嘗試——以梁漱溟在鄒平的實驗為例
鄉村建設運動:一個宏觀的考察
評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及其在山東的實踐活動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與韓復榘
國共兩黨與山東鄉村建設運動
從鄒平的實踐析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一個文史工作者的觀點
對鄒平鄉村建設實驗的實證研究
試從鄒平農民的反映看鄉村建設運動
鄒平鄉村建設的金融業及其成就
第三條道路:改良的社會主義——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檢討
社會學視野中的鄉村建設運動
附錄
鄉村建設理論(摘錄)
回憶我所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我的努力與反省(摘錄)
今天看來猶是對癥下藥
梁漱溟鄉村建設活動大事記
鄉村 節選
《鄉村:中國文化之本》: 這樣選擇人生態度,是對文化深層的生命與價值的歷史思考。首先,因為文化模式、生命與價值等是由人生態度決定的,既要復興民族文化生命和重建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國人的固有文化生命之根本或源泉必須堅持,當然是“批評的把中國原來態度重新拿出來”,而不是不加改造地頑固地堅持。其次,全盤接受西方文化而改變其態度為中國之態度,也亦是改造文化的客觀需要。因為“態度”選擇必須依據社會問題的解決為滿足的,不同的“問題”都應有相應的“態度”和解決的法子。“問題及態度,各有深淺前后之序;又在什么問題之下,有其*適當的什么態度。雖人之感觸問題,采取態度,初不依其次第,亦不必適相當;而依其次第適當以進者,實為合乎天然順序,得其常理。人類**問題之下,持**態度走去,即成就其**期文化;而自然引入第二問題,轉到第二問題,成就第二期問題,轉到第三態度,成就其第三期文化”①“所謂世界三大系文化者,蓋有其三不同之人生態度為根本。然總觀人類文化至今日,實尚在**問題之下”②。所謂**問題即人對“物”的問題,第二問題即人對“人”的問題,第三問題即人對“自己”的問題。梁漱溟認為中國古代人生態度是屬于第二態度,它超越了**期文化而形成早熟狀態,所以比起西方**期文化來顯得“不同而不及”“過而不及”,特別是對待現實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與西方文化相比顯得相形見絀。按理說,中國應當是放棄第二態度采取**態度才對,這就是當時“全盤西化”的主張。但是梁漱溟認為這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抓住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原因何在?其一,民族復興就是民族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要有生命與價值必須不失掉自己的根。這仍然是上面的老問題。其二,西方物質文明的文化已近走到盡頭,因為它已解決了“**問題”,因此當它即將向第二期文化轉變時,必然要采取“第二態度”。如果中國放棄已有的優勢,而去步西方的后塵,則中國永遠處于被動落后的地位,相反,只要中國人堅持固有的人生態度,同時又接受和利用西方強力文化解決“**問題”,這樣超前趕捷,駕輕就熟,中國就會由落后轉為領先,由被動變為主動。他說:“中國人果知恥而至死不易吾精神也,則是其所以生者方勁然以在,何憂前途無活命?中國人其果審于世界文化轉之機已屆,正有待吾人之開其先路,而毅然負起其歷史的使命;所謂民族自覺者,覺此也”①。實際上,梁漱溟是從歷史的、戰略的眼光來分析和探討民族文化重建的,而把重建的基點立在人生態度的改變上。一方面他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樂觀態度,一方面也表現出他對人文主觀能動性和道德主體性的深刻關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對文化的物質基礎和作為現代化靈魂與動力的科學技術等認識的片面性。 基于上述認識,梁漱溟從鄉村教育即鄉村建設的考慮,從人生態度的選擇轉入教育模式的選擇。與當時教育思潮中效法英、美、日、德教育模式的各種觀點不同,他的參照系卻是以農業為主并且具有相同于中國民族憂患意識與處境的丹麥。將丹麥的教育與中國的教育作了文化上、歷史上的比較,認為丹麥農業之發達與農業合作隆盛,都是因為得力于復興民族文化的教育。 梁漱溟認為,丹麥教育的根本精神是在職業教育與書冊學問之外,始終著力于民族文化的傳播以覺醒一般民眾的精神生活,不斷地培養和提高人的生活態度。丹麥教育是一種民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廣大的鄉村民眾,特別是成人。其教育組織是以鄉村社會組織為基礎的民眾高等學校。這種組織不是像普通學校一樣的教育機構,而是民間自發組織和結成的社會團體,教學內容主要是生活的,具有生活化、“人生之道”的特點。這種由民間自發興起的生活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成人補習教育,純粹出于人生生活的需要。學校是由私人經營,學生自愿參加,政府只給津貼而一切不干涉。學校富于家庭情誼生活氣味,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是以師生同學間的談話方式進行的,所以沒有統一規定的課程與教學計劃。丹麥教育隨著人生態度的改進和民族感的提高,然后逐漸增加科學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學校。如此文學藝術漸漸取替宗教,以科學技術知識來改進農業等②。 ……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