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37256
- 條形碼:9787305237256 ; 978-7-305-2372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本書特色
本書從《消費社會》等理論視角解讀20世紀初轉型期美國的消費主義景觀和倫理,以小說家的筆下的具體文本和個人經歷、態度,分析文學系統與社會風尚在消費主義方面的交織與滲透。從作者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學系統與消費主義的互動是復雜、動態的,作家們時而批駁時而褒獎,小說人物的命運也十分多樣。一方面,作家以作品描摹著社會,傳遞著他們的觀點,進而影響社會,另一方面,他們自身又參與了消費主義,通過作品獲得名利,進入他們筆下的世界。 20世紀初的消費景觀呈現出消費主義*極端的方面,它在美國小說家的筆下化為永恒。那是傳統價值和新時代消費價值*初的沖突。作者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將這一切進行了呈現,對我們理解當今的消費主義也十分有益。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美國的小說創作因為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特征。本書對20世紀初的小說家馬克·吐溫、豪威爾斯、德萊塞、辛克萊·劉易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伊迪斯·華頓、帕斯·多索斯、薇拉·凱瑟、?思{等作家群體及其小說作整體研究,具體分析這一時期美國小說的共性特點——消費社會景觀描繪和消費社會倫理探討。此研究是對“文學批評應肩負起道德責任,以實現文學倫理道德價值的回歸”的一種嘗試,也是對拘泥于美學價值的“象牙塔”式文學批評的一種突破。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目錄
序
緒 論
一、本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三、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四、本書關鍵詞釋義
五、本書章節撰寫人員說明
上 篇
**章 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和美國小說概述
**節 20世紀初美國消費社會初期概觀
第二節 20世紀初的美國小說和小說家
第二章 消費英雄和商界英雄
**節 消費英雄的誕生及特征
第二節 商界英雄的美化和辯護
第三章 消費場景和消費場域
**節 有形的消費場景
第二節 無形的消費場域
第四章 消費社會初期美國小說的重要主題
**節 消費主義的幻境和美國夢的幻滅、畸變
第二節 商業文化的沖擊和工業文明的壓迫
下 篇
第五章 消費社會??城鄉??倫理困境
**節 城市意象與城市人的倫理難題
第二節 鄉鎮景觀與鄉鎮人的倫理困惑
第六章 消費社會??階層??倫理選擇
**節 消費社會中的沉淪或反抗
第二節 消費社會中的迷惘和模仿
第七章 消費社會??女性??兩性倫理
**節 消費社會初期傳統女性的窘況
第二節 消費社會初期“新女性”的尷尬
第八章 消費社會??符號??媒介??倫理
**節 物品符號化和符號消費邏輯
第二節 媒介、消費和倫理
結尾 消費文化??小說文本??敘事倫理
**節 對消費文化的認可和贊揚
第二節 對消費文化的揭露和批判
參考文獻
后 記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節選
20世紀初的眾多美國小說家表現了人物的“消費主義”行為,展現了“美國夢”與“消費主義”之間的特殊關系,然而在表達與“美國夢”相關的主題時,小說家們則深刻揭示了“美國夢”的幻滅。在20世紀初的作家筆下,“消費主義”所能營造的滿足感和快感只是一些“幻境”,以“消費主義”為實現“美國夢”的重要表達,必然引起幻滅。 **,“消費主義的核心就是物質財富的無限占有和感官欲望的峰值滿足體驗。由于人性貪婪無度的本質,由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消費主義所提供給人們的愿景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餡餅和無底的深淵”。在這種境況中,“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卻成了物品的奴仆”。德萊塞小說中的嘉莉妹妹總認為商品能夠給自己帶來滿足,她一開始把物質消費的滿足等同于幸福,但每當獲得想要的商品后又會產生痛苦,又會渴望得到新的商品。所以,成功后的嘉莉妹妹仍然坐于搖椅上惶惶不可終日,感覺幸福遙不可及。巴比特的消費所致的對物的無盡的追逐也以失落告終,他無論怎樣富足也無法避免精神的惘然。蓋茨比的奢華揮霍只能激起黛茜的虛榮和艷羨,卻無法換回她的真情。在厄丁那里,時尚消費的求新性使她永遠難以饜足。小說結尾處,厄丁嫁給億萬富翁莫法特——她的第四任丈夫,按理擁有了她“想要的所有東西”,但她依然感到“總有其他她想要的東西,如果她知道的話”,她就是“想要別人要的東西”。她對物的占有欲無窮無盡。可見,消費主義所倡導的“無限占有”和“奢華消費”是雙刃劍,它是夢想實現、生活如意的表征,也是進入幻滅的陷阱。“美國夢”的追求者,表面上似乎通過超級消費和奢華消費實現了夢想,成為人上人,但其內心的失落和迷惘以及精神的苦悶意味著他們同時是“美國夢”幻滅的承受者。財富、名望和消費也許一時滿足了人物的欲望,但絲毫未能給人物帶來真正幸福的生活。 第二,“美國夢”實現的*為顯著的特征是幅度巨大的社會階級縱向的上升流動。流動階級一旦借用揮霍消費、奢侈消費等“消費主義”外在標志來表現其階級地位的上升、鞏固其新獲得的身份,則必然落入另一困境中,遭遇“美國夢”的幻滅。這也是“美國夢”問題中的一大悖論。成功人士要想表達自己實現“夢想”,就必須表現出超過他人之處,例如,表現得比別人更有地位、更有錢等來炫耀自己,而顯得比別人更有錢的*便捷方式是顯得比別人更能花錢、更有消費能力。因此,下一階層一開始往往通過消費模仿來表達階級流動的愿望。華頓筆下的暴發戶之女厄丁一直模仿她的上一階層的朋友,“從沒有真正形成她自己的風格”。她總是追求眾人追求之物,從不反思自己的行為。厄丁剛進入紐約社交界,就從報紙和雜志上得知“*時髦的女性都在用新的鴿血紅便簽、白色的墨水”,于是她也訂購了這樣的信紙; 她發現人們在晚宴上對“藝術展”和“劇院”高談闊論,于是她也趕緊去了這些地方;不論她周圍是什么人,她都本能地模仿他們的服飾、“說話和姿勢”;婚后很久,她的丈夫就意識到,厄丁會“繼續掩飾自我、模仿別人”,因而無法了解她。以蓋茨比為代表的底層人物的消費則更是以模仿為基礎的,這種模仿消費,表面上讓出身底層的人融入了上層社會,但事實上無法真正縮短他們與上流社會的差距,難以真正使他們成為上流社會的人物。這種消費模仿主要由人物的自卑感造成,其實是對自我原初身份的一種逃避,例如,蓋茨比編造自己的過去就體現了這種自卑感。由于自卑感,這些人物難以擺脫從祖輩繼承下來的方言、口音、習慣、風俗、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使得他們自身無法真正融入上流社會。一方面,他們只能通過模仿消費在上流社會中尋找自己心理上的歸屬,而實際上卻不得其所,無法在上一階層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在新的人際交往圈中,他們與別人的人際關系容易弱化,人際情感容易淡化!叭耸巧鐣娜,具有對社會關系的依賴性。離開了這種社會關系,個人就處于社會資源的匱乏狀態!边@些試圖通過模仿消費表現自己成功“晉升”的人群*終不得不面臨這一尷尬幻滅的局面。例如《夜色溫柔》中的迪克,*終由于種種不適不得不離開百萬富翁的家族交際圈,自我流放到他“原來的世界”中去;《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的結局則更是體現了美國夢的幻滅,即便其生前曾經舉辦過無數宴會、曾經慷慨招待過無數客人,但是在他死后,那些從前參加他宴會的人卻一個也沒有到他的葬禮對他致哀。另一方面,上層階層的人也并不愿意下一階層的人通過模仿消費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往往會企圖挫敗下一階層的攀緣,并通過別出心裁的消費以示區別!读瞬黄鸬纳w茨比》中的湯姆和斯隆先生就是力圖維護所謂上流社會交往圈的典型代表。在蓋茨比的晚會上,斯隆一行態度十分傲慢。他認為蓋茨比是下層人,所以拒絕與他說話,當斯隆夫人邀請蓋茨比去參加他們的晚宴時,斯隆立即“要起身告辭”。斯隆的晚宴只容納上流社會人士,決不允許蓋茨比這樣的底層人來加入。湯姆對蓋茨比的加入也非常氣憤,認為他不合時宜、不看場面:“這個家伙真的要來,可是她并不要他來,難道他不知道嗎?他在那兒誰都不認識!碑斏w茨比以駕駛豪車自喜時,湯姆則養馬騎馬以突顯其貴族趣味和貴族身份。因此,下層階級的“晉升”之夢往往很難真正實現,一般以“幻滅”告終。 四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表現出來的“美國夢”發生了嚴重的畸變,主要表現在實現“美國夢”的途徑的畸變。 “美國夢”所倡導的實現途徑是“勤奮工作”和“優秀品質”。19世紀美國有位通俗小說作家霍雷肖??阿爾杰,他通過一百多部作品,描寫了出身低微的窮苦少年,如何憑著誠實的品質和勤奮的工作戰勝種種困難,*終贏得財富和榮譽。這種文學上的美國夢以極大的宣渲性確立了“美德加勤勞等于成功”的“美國夢”實現途徑。阿爾杰小說的情節模式表現出傳統道德與“美國夢”實現途徑的合拍。可見,實現“美國夢”的途徑倡導的是道德方面的積極動力。而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表現出來的“美國夢”實現途徑卻發生了畸變,表現了成功的愿望與傳統的道德之間難以調和的狀況。美國夢中由財富和成功所帶來的積極動力已經走向負面。 與阿爾杰的通俗小說一樣,20世紀初的小說也常常以出生卑微的小人物為主人公,他們有理想,有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們也努力奮斗,卻遭遇無數的磨難和障礙,即使取得短暫的成功*終也不免于失敗,主人公不得不在道德的邊緣掙扎,在名利的誘惑下,老實人變得狡詐,善良人變得邪惡,*后他們以墮落換取物質上的成功,換得金錢和名望。在新的以財富、金錢為標準的社會認同體系里,道德逐漸喪失了它傳統的規約作用。 無論是德萊塞的《嘉莉妹妹》、《美國悲劇》、“欲望三部曲”、《珍妮姑娘》,還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華頓的《國家風俗》等長篇小說,都表達了對美國夢實現途徑畸變的認識和理解,表現出對美國夢主題在新時代的道德探索。如果說,珍妮姑娘這樣一個出身低微的姑娘因為貧窮而墮落并承受了傳統道德的規約作用,嘉莉妹妹、厄丁等人則在消費主義與享樂主義思潮影響下,為了接近自己永無止境的欲求夢想,憑著漂亮的外表,靠自身的性魅力和消費操控一步步墮落,在她們這里,傳統道德基本喪失了約束人心的功能,那么到了克萊德、柯帕烏這里,地位和財富才是*大的道德?巳R德由于對金錢、奢侈生活及上層社會身份地位的向往,為了攀上上層階級的小姐,不惜殺害已經懷孕的女友?屡翞鯊男r候看到的烏賊斗龍蝦的場面,悟出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準則。他在領悟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殘酷現實之后,也就開始采取漠視道德、獨尊金錢的價值取向。對他來說,要想得到地位、女人和世人的尊敬,只有依靠成功,特別是金錢上的成功。所以他處事時毫不猶豫地拋開了傳統道德,而選擇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游戲規則,也因此他很快成為商場上的梟雄,連法律也成為他利用的工具。在處理與女人的關系上,他也總是不顧任何道德的約束,隨心所欲,肆意玩弄女性,一切在錢上衡量。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公蓋茨比被表現為“美國夢”的執著追求者,但他卻是靠黑幫買賣起家的,還通過行賄黑社會為自己鏟除異己。蓋茨比與黑社會頭目沃爾夫西姆合作,他費盡心思取悅沃爾夫西姆,借沃爾夫西姆的勢力恐嚇曾經是他的合作伙伴,如今成為對手的瓦爾特。瓦爾特在與蓋茨比的生意合作上曾行為不當,導致他們的罪行暴露,于是蓋茨比就毫不猶豫地犧牲了他。對小說中其他人而言,蓋茨比為何許人、有何目的、靠什么發財,都不重要,反正他既有錢又慷慨,這就夠了。如果說,這些人物在小說中是美國夢的代表,那么這場夢就是一場腐敗之夢,他們實現美國夢的事實嚴重損害了美國夢本應推崇的誠實、勤奮的道德準則。
20世紀初美國小說中的消費景觀和社會倫理 作者簡介
張俊萍(1973— ),女,浙江諸暨人,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現就職于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發表過比較文學方面專著2部(其中1部獲市級社科成果二等獎)、敘事學方面專著1部(獲市級社科成果三等獎);參與編著2部;發表論文70余篇;主持過國家社科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校級項目3項;參與各級科研和教學項目多項。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