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37860
- 條形碼:9787568037860 ; 978-7-5680-3786-0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本書特色
本書集中展現了海內外國學研究的部分新學術成果。所選文章多立足學術前沿,注重新材料的發掘和新方法的運用,展現新視角、發明新觀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國學研究領域的先進水平。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反映華中科技大學國學學科乃至當前國學研究的新成果,體現了華中科技大學國學學科的學術水平、學術優長和學科特色。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是中國史、中國哲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獻學和中國語言學等領域的重要的參考書。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內容簡介
本書系國學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的大型學術集刊。本書除了收錄華中科技大學國學院同仁自己的代表作,還兼收海內外學術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漢,下迄近代,內容涉及中國史、中國哲學、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和語言史等。國學研究叢書從前三年每年出一種到目前每年出版2種,已經累計出版9卷,初步形成了華中國學的品牌和優勢,在華中地區乃至全國地區初步形成了一定影響力。本書的出版,是國學研究院近期學術成果的總結,反映華中科技大學國學學科的發展和成就,充分體現了華中科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目錄
特稿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機遇和挑戰 葛劍雄(1)
歷史地理學與地方研究 唐曉峰(14)
中國史研究
項羽和楚懷王的幾個問題 晉 文 劉 鵬(23)
禮制的困境:漢昌邑王廢立事件新論 李志剛 韓 偉(32)
曹魏顧命研究 張 銳 張金龍(49)
魏晉風疾與選官制度及社會風尚 白 楊(60)
晚清民國上海姚文楠家族與嘉興姚文楠家族考辨 梁志平(71)
古代文學研究
唐人小說觀念四論 李軍均(78)
論唐宋筆記小說的分類模式及其文化內涵 周瑾鋒(88)
古典文獻研究
《大唐西域記》之慧琳“音義”校勘舉例 聶宛忻 黃仁瑄(99)
明代陳獻章別集版本敘錄 湯志波(107)
《經義考》卷六二著錄易類典籍辨證 陳開林(121)
歷史地理研究
從棗陽郭家廟墓地的發掘看楚王熊章鐘镈的“西陽” 黃錦前(138)
《水經注校證》校疑四則 代鵬芳 鄭 威(142)
道光“河患”與定額河工銀制度失效 潘 威 周 明(147)
出土文獻研究
出土文獻所見秦禁酒律令小考 張朝陽(165)
《岳麓書院藏秦簡(伍)》所見“以城邑反” 相關問題研究
劉 聰 毋有江(168)
史學隨筆
美中學術交流:過去、現狀和未來 [美]田 浩(176)
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國中國學家——田浩教授榮休感言 羅家祥(182)
愛國正氣 震古爍今——紀念岳飛誕辰915周年 史泠歌(187)
史家傳略
陳寅恪:萬卷惟憑胸了了 雷家宏(196)
書評與研究綜述
武漢高校讀簡會《里耶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研習報告紀要
武漢高校讀簡會(200)
文學地理的正本與開新——《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讀后 王 星(208)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節選
精彩文摘1: 總而言之,3000多年前甚至五六千年前,已經存在由中亞、西亞向中原遷移的這樣一條道路,而且方向都是由西向東。由東向西的道路有沒有找到呢?到目前為止,我們找到的早的確切證據就是張騫出使西域,那已經到了公元前2世紀,比由西往東路線出現的時間已經晚得多。不僅這樣,在中原人眼里,始終把玉門關、陽關以西看成另一個世界。比如到了唐朝,我們知道唐朝控制的地方遠到了咸海之濱——當然時間比較短,今天的新疆和中亞應該就是唐朝的領土。但是在唐朝人眼中,那里始終是個遙遠的異域。比如說我們熟悉的一句詩“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是說在今天的敦煌以西,連春風都是吹不到的。沒有春天這個地方怎么住人呢?在人文方面,王維的詩“西出陽關無故人”,意思是出了陽關連老朋友都找不到了。因為唐朝的人一般不愿意到西面去,不得已去做官或者當兵的,一有機會就馬上回來,在那里定居的都是不得已的。我們去過烏茲別克斯坦博物館,里面有沒有什么中國古代的文物呢?還有唐朝墓葬里的幾幅壁畫,以后的幾乎就沒有了,那時候的人能不出去就不出去。舉一個例子,我們曾經在新疆找到一幅寫有漢字的絲織品,但這個時間就已經很晚了,都已經到了張騫出使西域以后。在這以前,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找到什么證據。 精彩文摘2: 古代中國是沒有像今天這樣的海洋觀念的。以前有個成語叫“山陬海澨”,就是說天下窮困的地方一個是“山陬”,深山里面;另一個是“海澨”,海濱。古人認為到了海邊就窮途末路了,所以有了“天涯海角”這個詞語。天涯海角不是形容浪漫,而是指窮途末路。宋朝的時候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規定不能殺大臣,大臣犯了罪所受嚴重的處罰就是被派到海南島,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到了海邊就完了。另一方面是在農業社會中,當時人們認為海洋對人類來說也只有魚鹽之利——曬鹽、打魚,怎么會知道海底有可燃冰、貴金屬、石油、天然氣之類的呢。魚和鹽雖然很重要,但是需要是有限的,那個時候沒有工業用鹽,只有非常有限的生活所需。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讓我們的古人重視海洋,有海洋觀念呢? 那為什么西方人重視海洋呢?西方文化的早期,他們依靠的海是地中海。簡單講,地中海有三個特點。地中海是基本封閉的內海,周圍都是陸地,而且周圍有大量的半島和島嶼,古代的船是依靠風、洋流,而且沒有導航,所以古代在地中海航行是十分安全的,而且實際上距離都不遠,這里是古代航海發達的地方。中國有這個條件嗎?當年唐朝鑒真和尚受邀到日本去,東渡六次才成功。有一次他出了長江口,碰到風浪,他在那里念經也不管用,在海上漂了幾天,等風平浪靜,一看吹到了海南島。一直到明清時期,要到日本、琉球去,都不是隨便什么時候都能走的,一定要等到秋冬之際順風的時候才能去,到了以后不能馬上回來,要等到次年風向轉了才能回來。如果風向不巧,一下子就被吹得不知所終。如果是在地中海,風一吹就吹到了對面的島上或陸上,所以這個地方很安全。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9年.秋之卷(總第13卷) 作者簡介
1957 年生,湖北天門人,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學研究院院長、人文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湖北省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兩宋政治史、兩宋學術文化史方向學術帶頭人。 分別于1982、1985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9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教授。1993 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3 年 9 月- 1995 年 9 月應邀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做訪問學者。 1996 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湖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先后擔任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2001 年 3 月調入華中科技大學組建歷史學科。入選2005-06年度中美富布萊特學者,并應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邀請赴該系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活動,其間應邀赴得克薩斯大學歷史系(El Paso)進行學術講座。獲選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我最喜愛的導師”,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十佳“師德先進個人”。曾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辦下達的科研項目《王氏新學與宋代社會》、教育部下達的科研項目《王氏新學研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從新學到理學 ――11 世紀后半至 13 世紀初年宋學主流的嬗遞》等課題。目前承擔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類項目《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獨著、合著學術著作 5 部,合譯學術著作 1 部,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 50 余篇。代表作有《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宋代政治與學術論稿》(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等。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