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袁英光史學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8106
- 條形碼:9787532598106 ; 978-7-5325-981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袁英光史學論集 內容簡介
《袁英光史學論集》分古代史、史學史兩部分,古代史部分分別收錄《黃巾起義與曹操》《關于唐高宗的評價問題》《略論有關“安史之亂”的幾個問題》《唐代財政中心的南移與兩稅法的產生》等,史學史部分則收錄《顧炎武的社會政治思想和愛國思想》《略論清乾嘉時趙翼的史學》《魏源與<圣武記>》《略論王國維與陳寅恪》等文章。
袁英光史學論集 目錄
古代史/1
黃巾起義與曹操/3
關于劉黑闥的評價問題/19
唐初政權與政爭的性質問題———唐初武德、貞觀年間的階級斗爭
與統治階級內部斗爭/27
百代英主 千古一帝———論唐太宗的歷史地位/60
關于唐高宗的評價問題/72
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幾個問題/81
略論有關“安史之亂”的幾個問題/101
試論唐代藩鎮割據的幾個問題/116
王仙芝受敵誘降問題初探———唐末農民戰爭問題研究之一/134
黃巢“乞降”問題考辨———唐末農民戰爭問題研究之二/146
唐代財政重心的南移與兩稅法的產生/168
唐代文風南興及其經濟原因管窺/181
“五代十國”歷史中幾個問題的探索/194
關于遼宋夏金元史中的幾個問題/204
明末農民戰爭矛盾轉化問題研究/214
論清代民族進一步融合中的若干問題/232
史學史/241
顧炎武的社會政治思想和愛國思想/243
略論清乾嘉時趙翼的史學/255
周濟與《晉略》/267
夏燮與《明通鑒》研究/281
徐鼒的封建正統主義史學思想/301
魏源與《圣武記》/318
夏曾佑傳略/333
夏曾佑與《中國古代史》研究/344
劉師培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369
章太炎與《清建國別記》/384
王國維的思想道路及其死/404
王國維/413
王國維與《水經注校》/434
論王國維對唐史研究的貢獻/446
王國維與敦煌學/461
論王國維對蒙古史與元史研究的貢獻/482
略論王國維與陳寅恪/497
陳寅恪對隋唐史研究的貢獻/512
古史辨派史學思想批判/524
“戰國策派”反動史學觀點批判———法西斯史學思想批判/536
資產階級客觀主義史學觀點批判/557
關于《中國政治社會史》的幾點意見/567
王著《魏晉南北朝史》評介/573
《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評介/586
李平心史論集前言/596
中國史學史論集前言/598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集前言/600
中國近代史學史前言/602
李星沅日記前言/614
王文韶日記前言/616
袁英光著作目錄系年/
袁英光史學論集 節選
《袁英光史學論集》: 從豪族大土地所有制走向崩潰到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發展成熟,中間有一個過渡的階段,這就是北朝到隋唐實行均田制的時期。 從北魏中期到隋末唐初的一百三十多年中,盡管士族豪強地主的經濟、政治力量曾經有過起伏,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均田農民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長。因為士族豪強地主經濟衰落和崩潰的速度,要超過普通地主經濟成長和發展的速度,當土族豪強地主經濟已走向崩潰時,中小地主則不論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都還沒有強大到能夠進行大規模土地兼并、以控制大部分土地和農民的程度。這是均田制得到順利發展的時期。在唐初以后的一百三十多年中,總的趨勢則是均田農民中的自耕農民在總人口中比重逐漸縮小。因為士族豪強地主經濟已基本上崩潰,而中小地主的經濟勢力則在迅速上升,經濟地位本來不穩定的自耕農民便很快分化,逐步轉化為普通地主的佃戶,這是均田制走向崩潰的時期,同時又是租佃關系走向成熟的時期。唐代的均田令允許一般地主進行小規模的土地兼并,唐政府還用賜田和大量給勛賞功的辦法來扶植新興地主,因此唐朝的均田令和措施所起的作用,正是為普通地主經濟的成熟奠定了基礎。而唐太宗所處的時代,就是世族門閥地主走向崩潰,均田農民在總人口中比重*高,普通地主逐漸增長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與周圍各少數民族在廣闊的地域內一次大融合的時期。原先居住在西北部和北部邊遠地區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它們的社會發展進程參差不齊,有的處在原始氏族社會階段,有的已進入奴隸社會。它們于西晉末年內遷到黃河流域以后,與漢族人民錯雜居住;而遭中原喪亂的漢族人,也有不少遷到北方和西北地區與少數民族混居。此外,南下的北方人民遷入了原先有大量山越人和蠻族人居住的荊、揚等州。這種長期的、廣泛的民族混居,通過共同生活、互相影響,使民族間的融合產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少數民族吸收了中原封建文化的進步因素,擺脫了原始、愚昧的生產、生活方式,促使了內部社會的進化;而漢族人民吸收了少數民族的積極因素,給中原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輸入了有益的新鮮血液。這一民族大融合的勢頭,在隋唐統一之后,仍在繼續地發展。因此,這一時期民族間的隔閡、互相之間的歧視或仇視,都比封建社會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要來得輕。處在這一時代的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能不被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 中國的對外開放,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主要是因為中國本部和外部的世界都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傳統的絲綢之路方面,中國與西域(這里指蔥嶺以西的中亞和西亞各國)的商業,主要是通過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進行的,而對于中亞文化、地中海文化(希臘、羅馬、波斯文化)的吸收,又主要是通過印度佛教作為媒介的。我們知道,漢武帝開辟絲綢之路時,印度佛教剛剛通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成為國教。佛教在開始時尚未有偶像崇拜。直到公元四、五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把阿育王帝國相當大的部分統一起來,使印度出現了被人們頌揚的“黃金時代”。一些*精致的印度雕刻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五世紀的美術家所畫的壁畫,被認為是印度*完美的美術,而印度犍陀羅藝術(希臘風格的印度佛教藝術,這是希臘藝術傳人中國的主要媒介地方,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也主要是在公元二世紀到六世紀興盛起來的。再看地中海沿岸,羅馬帝國在公元前二十九年到公元前十四年,經奧古斯都·愷撒(渥大維)的統治以后,維持了羅馬二百年的和平,建立起了好幾十個興旺的城市,使文明和藝術達到空前的興盛,出現了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標志著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的頂峰。在公元六世紀,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王朝)的查士丁尼曾經一度恢復了某種統一的局面。 ……
袁英光史學論集 作者簡介
袁英光(1925-1997),1952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史學史研究室主任,《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副主編。長期從事中國史學史和隋唐史的研究。發表論文40余篇。合著有《隋唐五代史講義》、《唐太宗傳》,編有《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二)、《中國近代史學史論集》(上)、《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一輯)、《李平心史論集》等。參加《新唐書》、《新五代史》、《王文公文集》、王國維《水經注校》等點校工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