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心雕龍講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1798
- 條形碼:9787559831798 ; 978-7-5598-317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心雕龍講記 本書特色
1.著名學者、臺灣才子龔鵬程先生數(shù)十年精研《文心雕龍》的會心之作。以宏博的視角、高超的見識,帶我們領略不一樣的文學理論圣典。 2.格局大,全書不止有對《文心雕龍》的剖析梳理,更有博通中國文學史,關涉經(jīng)史、儒道佛、書法等內容。 3.見解新,以審問、慎思來扭轉、糾正前人對《文心雕龍》的一些錯誤認識和錯誤觀點,提出了很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 4.寫作方法的指導意義,除了傳授知識本身,更“授人以漁”,重傳授學術研究寫作之法。 5.語言幽默,洞察深入,讓人在《文心雕龍》以外,識得讀書、讀人、讀世、讀理之法。
文心雕龍講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于2010年在北京大學授課的講錄,也是作者多年精研《文心雕龍》的會心之作。本書從劉勰身世之辨入手,梳理了劉勰在經(jīng)學禮法傳統(tǒng)下的文論及其脈絡,及他在文學觀、文學史觀,文體論,文勢論等各方面的主張,并將其與《文選》《詩品》進行比較,對當前文學理論研究進行深入反思。本書與黃侃、王元化等論《文心》者多有不同,作者獨具見解,多有新見。重治學體悟,融匯古今;其治學之法的介紹,頗具方法論的啟示意義。
文心雕龍講記 目錄
**講?? 《文心雕龍》導讀??
過去研究《文心雕龍》,問題太多了,真相都遭了遮蔽。此書身世滄桑,久不受古人重視,明朝后期才漸有人關注,但認知水平很低。清朝整理者多起來了,也受駢文家推重,但關心的主要是其文采與文體寫作,民國以后才轉到文學批評方面。今日讀之,則當知古今異誼、中外異理,并觀其要、知其蔽,以避免前輩之誤導。
第二講?? 劉勰其人??
史書對劉勰的身世記錄不詳。關于其名氏籍貫,后世異說紛紜。實則他家?guī)状夹欧畹澜蹋皇浅掷m(xù)沒落,到劉勰時,幾乎無以為生,只好依附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教文獻。后來替皇室做秘書,寫了《文心雕龍》也沒人過問。然后梁武帝又派他回到了寺里繼續(xù)整理佛經(jīng),*終出了家。如此平淡的人生,卻頗引起人們對他和佛教義理、昭明太子關系親密的想象。
第三講?? 劉勰生存之時代??
劉勰經(jīng)歷過的宋、齊、梁三代,乃南朝文武鼎盛之際。但當時政治混亂,君王道德和政治手段皆不可問,南北方的軍事沖突及文化競爭也越來越劇烈。文學上,沈約創(chuàng)立“四聲八病”的學說,裴子野作《雕蟲論》。劉勰七歲時夢到踩著彩云往天上走;剛過三十,又夢執(zhí)禮器,隨孔子南行,故發(fā)奮寫《文心雕龍》。可是他與社會和文人集團缺乏互動,主要為僧團服務。
第四講?? 經(jīng)學禮法社會中的文論??
劉勰雖然名位不顯,然其文論,卻可算是主流之一,與裴子野相呼應。強調經(jīng)學、禮法、復古。今人多以為魏晉南北朝盛行玄學與老莊,其實當時*重禮法門風、經(jīng)史傳家。以《隋書·經(jīng)籍志》考之,經(jīng)部高達七二九〇卷。其中禮學*盛,春秋學次之。史部更從《春秋》獨立出來,有書一六五五八卷。劉勰就反映了這個時代風氣。
第五講?? 文論中的經(jīng)學??
改而論文,寫《文心雕龍》,借此發(fā)揚圣人思想。故其文論是與經(jīng)學緊密結合的。所有的文體都推源于五經(jīng),五經(jīng)也是*高的寫作典范,對各文體,則依古文經(jīng)學的講法做闡釋。這不但反映了當時的經(jīng)學環(huán)境,也是漢代揚雄、班固等經(jīng)學家文論的嗣響。所以不了解經(jīng)學,看《文心雕龍》就會一頭霧水。
第六講?? 文學解經(jīng)的傳統(tǒng)??
揚雄班固已不滿當時文風,希望文學能跟經(jīng)學結合起來發(fā)展。其后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裴子野的《雕蟲論》繼續(xù)闡發(fā)此旨。劉勰亦然。但他更能細致地發(fā)掘經(jīng)典的文學性,這也是他不滿陸機和顏延年的緣故。這種以文學觀點或文學性來處理經(jīng)典的方法,到明朝蔚然大盛,經(jīng)典全面文學化。劉勰即其先導。
第七講?? 《文心雕龍》的文??
學界談《文心雕龍》,自相矛盾。一方面,拼命夸此書是一本偉大的文學理論著作;一方面又說它談的多半不是文學。其實,純文學、雜文學之分,是個假命題,從來找不出分的界線。而“文”在中國,又是*復雜也*重要的一個字,不能用西方的、現(xiàn)代的觀念去亂解。《文心雕龍·原道》以文為道,上承《周易》,可謂得其正解。
第八講?? 劉勰的文學史觀??
劉勰對文學的評價是順著經(jīng)學來的,儒學衰了,文學就差。所以三代*好,漢次之,魏晉以后愈來愈不堪。其文質觀,認為魏晉以后的缺點就是文太多而質不足。其本末源流觀,又認為古代是本,后代是末;前面是源,后面是流,故有流弊,所以必須正末返本。魏晉宋齊作者都很差,他談都懶得談。
第九講?? 文學史與文學史觀??
經(jīng)典的文學性、在文學史上的典范意義被劉勰彰顯了,漢代也成為具體的寫作典范。近人情感上不喜歡儒家,又廢除了經(jīng)學,所以我們的文學史都是從是從罵漢人講起的,認為漢人不懂文學,所以都用政教觀點來扭曲了文學。到了魏晉,才有文學自覺。懵不知史,故解《文心雕龍》多可笑,亦不知“文學史”為何物。
第十講?? 文字 文學 文化??
近人論文學,只就文學語言格式說,與道無涉。勉強說,則如黃侃《札記》說“道者,猶佛說之如”。不如劉勰能得要領。劉勰說道即文、文即道,是他的創(chuàng)見,古代儒家道家并沒如此說。其說怎么來的?本章借漢魏六朝新興的道教思潮來解釋,因為劉勰與它們有極大的“家族相似性”。所謂“無文不光,無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
第十一講?? 《文心雕龍》文體論??
《文心雕龍》是以人的才性定文體嗎?不,文類是客觀的作品語言結構,可以跟作者個人因素無關。早先《說文》云,“體,總十二屬也”,指頂面頤肩脊尻厷臂手股脛足。后來將文體比擬于人體,亦指語言文字所構成之結構與辭采樣式。每個文體傳統(tǒng),都有它類型上的規(guī)范及流變,故文體的正變,不僅可作為文學史的觀念,也是創(chuàng)作時的準則和批評時的依據(jù)。
第十二講?? 《文心雕龍》文勢論??
勢字在先秦已經(jīng)是重要的觀念詞。道家、法家、兵家都論勢。東漢,則開始以勢論藝,以此掌握書法這門藝術而通用于文學。劉勰之定勢說,延續(xù)漢魏以來的書勢理論,且有發(fā)展。可惜從黃侃以來,皆不知此理,遂把定勢宗旨全講錯了。
第十三講?? 《文心雕龍》與《文選》??
過去研究《文選》跟《文心雕龍》的人都說這兩本書是相同的、相為輔翼的、相互印證的。殊不知兩書之文體分類、觀念等等,差異極大,應仔細分辨。
第十四講?? 《文心雕龍》與《詩品》??
《文心雕龍》跟鐘嶸《詩品》可算是同一時代的作品。同一時代,有兩部體系完整的文學批評史論著,史上并不多見,所以大家喜歡把它們拿來對比。這是批評史上重要的論題,相關的論述也很多,都可參看,這里只就幾個問題做些與眾不同的說明。
第十五講?? 文心余論??
本講補談若干問題。例如《文心雕龍》專家對校勘和版本的處理各有意見。結構方面,或認為它體大思精、結構完密,或對它的組織結構不滿意。評價呢?文學理論是要解決時代問題的。問題解決了,后人就不需要再處理,故對后代人來講,它便沒價值了。時代變遷,問題也可能消失或轉移了,后人亦不需要再面對它。所以適當?shù)脑u價也很必要。
附錄一?? 對當前文學理論研究的反省??
附錄二?? 《文心雕龍 · 通變》旁征?? ??
文心雕龍講記 作者簡介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杰出研究獎等獎項及臺灣校園十大名師稱號。2004年起,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講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學散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書藝叢談》《國學入門》《龔鵬程四十自述》《中國詩歌史論》《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一百六十多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jīng)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