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02972
- 條形碼:9787521702972 ; 978-7-5217-0297-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本書特色
1. 普利策獎提名作品,歷史學和人類學雙料經典,包攬多項大獎。 提名1992年普利策獎; 1992年美洲歷史杰出英語圖書獎(阿伯特.J. 貝弗里奇獎,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1992年美國歷史杰出圖書獎(弗朗西斯.帕克曼獎,Francis Parkman Prize); 詹姆斯.A. 羅利獎(James A. Rawley Prize)。 2. “中間地帶”已成為學界內外公認的經典術語。 本書中,“中間地帶”并非指在國際政治、地理、國際戰略等方面處在大國或集團利益影響下的地區,而是指不同文化團體共同營造的一個共有的、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在中間地帶,不同人群通過一種創造性過程適應彼此之間的差異,雖然他們經常誤會和曲解對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但從這些誤解中產生了新的意義和行為體系,即中間地帶的意義和行為體系。這一術語已成為學界內外公認的經典術語。 3. 跨越學科邊界, 影響到多地區、多領域的研究。 《中間地帶》在文學批評、人類學、考古學、政治學等領域引起眾多關注,它不僅影響了北美其他地區的研究,還影響到在非洲、亞洲、澳洲和歐洲的研究,傳播到了全世界。 4. 記述數百年間印第安人經歷的前所有未有的變革,展示了一個和人們既定認知大不相同的印第安世界。 真實的印第安社會是什么樣的?印第安社會并不是一個被歐洲人侵占、欺凌和侮辱的社會,他們的世界復雜多變,存在多重結構,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理念、習俗和價值觀,并不是影視劇和其他文學、歷史作品里單一的構成。本書詳細講述了數百年中,印第安社會經歷的前所未有的變革,在強烈的外來文化沖擊下,每一代印第安人都在更新自己的世界。我們對印第安人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 5. 跳出了“征服—被征服”的簡單線性敘事和思維定勢,將復雜的歷史線索整合為一個更豐富的、有體系的、非線性框架模型。 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白人的征服是不可避免的,印第安人的失敗是注定的,作者試圖推翻這種老一套的論調,他提出歐洲人既無法主宰印第安人,也無法無視他們,歐洲人需要印第安人做他們的同盟、伴侶、貿易伙伴和好鄰居,印第安人和歐洲人在早期接觸中創造出來的文化融合是豐富的、相互交融的。本書重新定義“新印第安人史學”,開創印第安人與歐洲人關系研究的新范式,重塑印第安人與歐洲人抵制、接納、文化融合與共同創造的多邊新世界。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1650—1815年間,歐洲人與印第安人所擁有的舊世界在北美洲五大湖區相互交疊,創造出一套具有嶄新意義的交換體系。它跳出了以往著作中將兩種文明的沖突簡化為征服與被征服的線性敘事,而是將其整合為一種更為復雜的、非線性的框架。通過作者的論述,讀者可以詳細了解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如何相遇,如何將對方視為異己,又是如何共同營造一個共有的、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在這里,古老的舊世界與各種各樣的歐洲人的世界重疊,他們的混合創造了一種新的交流系統和價值認同系統。本書是歷史學和人類學的雙料經典,一經出版便獲得廣泛贊譽,不僅包攬美國史研究的多項大獎,更提名當年的普利策獎。它跨越學科邊界, 影響到文學批評、人類學、考古學、政治學領域, 并且傳播到了全世界;它不僅影響了北美其他地區的研究, 還影響到在非洲、亞洲、澳洲和歐洲的研究。此外, 它還進行了“時間旅行”, 在有些案例中應用在了古代。“中間地帶”(The Middle Ground)從此成為學界內外的一個經典術語。-------------優選史譯叢(見識城邦出品):01:優選史是什么[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Conrad)著02:墮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爾(Nicholas?Purcell)著03:19世紀大轉型[德]貢德·弗蘭克(Andre?Gunder?Frank)著?[美]羅伯特·A.德內馬克(Robert?A.Denemark)編04:萬國一邦:美國在世界目前的地位[美]托馬斯·本德(Thomas?Bender)?著05:公司與將軍:荷蘭人與德川時代日本的相遇[英]亞當·克盧洛(Adam?Clulow)著06:近代早期世界的優選互動(1400—1800)[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Parker)著07: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美]理查德·懷特(Richard?White)著08:蚊子帝國:1620—1914年間加勒比地區的生態戰爭[美]J.R.麥克尼爾(J.?R.?McNeill)著09:美國憲法的優選史(1776—1989)[美]喬治·A.比利亞斯(George?Athan?Billias)著10: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英]C.A.貝利(C.?A.?Bayly)著11:交換之物:荷蘭黃金時代的商業、醫學與科學 [美]柯浩德(Harold?J.?Cook)著12:鳥糞與太平洋世界的開啟:優選生態史 [美]格里高利·庫什曼(Gregory?T.?Cushman)著13:氣候變化與優選史 [美]約翰·L.布魯克(John?L.?Brooke)著14:大轉型:中世紀晚期世界的氣候、疾病與社會 [英]布魯斯·M.S.坎貝爾(Bruce?M.?S.?Campbell)著?……后續新品,敬請關注……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目錄
二十周年版序
導 論
**章 難民:碎片組成的世界
第二章 中間地帶
第三章 毛皮貿易
第四章 聯盟
第五章 共和者與反抗
第六章 帝國的覆滅
第七章 龐蒂亞克及中間地帶的重建
第八章 英國聯盟
第九章 村民的競爭
第十章 諸聯盟
第十一章 善政
后 記 同化與他者
索 引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節選
二十周年版序 《中間地帶》寫成已經二十年了,從那時起,這本書獨自開始了它自己的奇遇。它跨越學科邊界,影響到文學批評、人類學、考古學、政治學領域,并且旅行到了全世界。出乎我意料的是,它不僅影響了北美其他地區的研究,還影響到在非洲、亞洲、澳大利亞和歐洲的研究。另外,它還進行了“時間旅行”,在有些案例中被應用在了古代。 《中間地帶》這本書講述的一點就是,相互的誤解以及由此產生的新意義,重點在于誤讀所產生的好處。對于我所指的“中間地帶”,我意識到寫書時并未完全領會的使用方式——兩個并行的方式。首先,我試圖描述這樣一個進程,它產生于“有人愿意……用他們所理解的對方的文化預設來使自己的行為顯得合理合法”。這些行動者追求文化上的“共通,不管是自己感知到的還是真實存在的”。這“通常像是誤解或偶然的產物——實際上也是如此”。這種解讀也許荒謬可笑,但是沒有關系。“任何共通之處,不管多么微小,只要雙方接受,它便可以投入使用,并有自己的生命。”這個過程充滿彼此的誤解,而且是創造性的誤解。過去如是,現在也如是。 不過,在發展這個理念時,我一直沒有將它脫離《中間地帶》中的另一個層面。我試圖描述一個特定的歷史空間,它是這個更大進程的產物,占據了本書的主要篇幅。這個空間就是高地(pay d’ en haut)。由于“中間地帶”本身是一個空間的隱喻,該術語允許合并我所討論的手段、創造性誤解、真實空間:高地或法屬加拿大的高地。 我想我已經把構成這種空間的要素說得非常具體了:帝國或國家政權與無國家式社會組織的遭遇,勢力基本持平。雙方都想獲得對方所擁有的東西,而且雙方都不能調動足夠的武力迫使對方服從。軍隊、暴力在創造與維持中間地帶的過程中并不鮮見,但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調解。 調解的過程不僅僅指妥協。如果“中間地帶”的全部意義就是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的妥協,那它就是個毫無用處的概念,因為妥協已經被學者、政治家及一般大眾廣泛接受了,為何還要給它起個新名字?部分地通過創造性的誤讀,中間地帶創造出了一系列實踐、儀式、職位和信念,盡管這些產物由相關群體的諸多元素組成,但在整體上獨立于這些群體的實踐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說的“修補術”(就地取材制成的物品):就地取材,去克服一個新的障礙。但列維-斯特勞斯同樣對“修補物”能做的事及其可用的工具做了限定——稍后我會對此進行討論,相比較而言,“中間地帶”比他的“修補術”概念范圍更廣。 我始終認為,作為一種進程的中間地帶在其他地點、其他時間也存在。但是,我認為其他研究者每次在研究工作中,發現的并非都是與法屬加拿大高地完全一樣的空間。有些時候該進程可能已經初步顯露,但并未出現該空間。法國人深入北美,來到密蘇里河西部,中間地帶的許多實踐在那兒也進行,包括聯盟長官、卡柳梅特(calumet)儀式、禮物交換和天主教傳教所。那些地方同樣有大量適宜的、有創造性誤解的案例,但并未出現和法屬加拿大高地一樣長久存在的空間。中間地帶的空間有賴于一種能夠支持并擴大其進程的基礎結構,而這種基礎結構只在雙方大體上勢均力敵且存在相互的需求時才會產生。盡管作為一致空間的中間地帶很難產生,但我并不驚訝有學者在西半球其他地區發現了中間地帶,比如克勞迪亞·加西亞(Claudía Garcia)在研究17 世紀末的莫斯基托印第安人時使用了這個概念。 …… 當“中間地帶”的概念傳入其他學科后,學者們往往(但并不總是)關注美洲印第安人。在文學批評中,阿梅莉亞·卡坦斯基(Amelia V. Katanski)在印第安寄宿學校里發現了“中間地帶”,并用這個概念來解釋關于這些寄宿學校的文本。哈維格·伊澤恩哈根(Harwig Isernhagen)發現,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聯邦作家計劃”文本中有了中間地帶的回應,但并沒有重新創造中間地帶。還有學者發現中間地帶在描述當前的政治發展時也很管用。貝絲·康克林(Beth A. Conklin)和勞拉·格雷厄姆(Laura R. Graham)發現這個概念在理解亞馬孫河流域的環境沖突時很有用,特別是在“亞馬孫印第安人與外部的環境相關者的互動場景”中。他們的中間地帶是“一種政治空間,跨文化交流、交換及聯合政治行動的場域”。 …… 中間地帶并不代表歐洲人和印第安人之間已經取得了廣泛的相互理解和欣賞,人們并未和睦相處。“中間地帶”這個概念也不預示著土著文化或歐洲文化的消失,更不意味著會有某種共同的混合文化將其取而代之。我認為在創造新文化的同時,舊的文化在許多層面一直存在。 …… 《中間地帶》是一本歷史著作,但又不僅僅如此。它探索和解和社會變遷,探索持續存在的共識和差異及其產物。我希望“中間地帶”這個概念能在這個世界有所作為。如同喬納森·李普曼所說:“當今世界多數(即使不是全部)民族國家都在處理國內少數族群的問題——那些同時歸屬于不止一種文化的族群,他們居住于‘中間地帶’,并且創造了新的混合文化。”不僅如此,擁有很多觀點卻缺乏知識的專家們又一次告誡全人類,遠離那無法理解現代性的過往。因此對我來說中間地帶就是希望之地。 導 論 印第安人-白人的關系史通常并未制造出復雜的故事。印第安人好比巖石,歐洲人則是海水,而歷史好像是永不停歇的風暴,只會有兩種結果:海水磨損和分解了巖石,或者海水侵蝕了巖石但*終無法吸收其頑固的殘余碎片。**種結果產生了征服和同化的故事,第二種則產生了文化反抗的故事。講述這些故事的人都沒有撒謊,某些印第安族群確實消失了,也有一些確實進行了抵抗。但講述者們都沒有看到更為宏大的進程和更大范圍的真實場景:大海和陸地的相遇不是只有破壞,也有創造,就如白人和印第安人的相遇一樣。 許多學者已經說過,在某種意義上,美國神話的存在很可能是因為歷史學家們否認了美國的歷史。這些神話將文化接觸描繪成發明創造。隨著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及其后繼者的活動,白人和印第安人的相遇創造了一種“新人”,它是白人暴力吞噬印第安人的產物。但是,神話只比占領與抵抗的故事好一點點。只有白人改變了,而印第安人卻消失了。白人征服了印第安人,使之成為理查德·斯洛特金(Richard Slotkin)所謂的“通過暴力進行再生產”的犧牲品。 本書所講的故事跳出了這些簡單的論述,并將它們整合進一種更為復雜、非線性的敘事中。本書的主旨是關于尋求接納和共識,其結構幾乎是圓形的。它講述了歐洲人和印第安人如何相遇,如何將對方視為異己、他者,甚至非人的存在;在接下來兩個世紀中,又是如何在五大湖區(the Great Lakes)周邊法國人稱為高地的區域營造出一個共有的、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這個世界并非世外桃源,不應將之浪漫化。事實上,此處可以充滿暴力,間或令人恐懼。但正是在這兒,阿爾岡昆人及形形色色的歐洲人所依存的舊世界交疊在一起,混合創造出了一套新的意義體系和交換體系。然而,這種接納和共識*終破裂了,印第安人被重新視為異己、異域風情的他者。 在這個故事中,我所說的“接納”并非換個說法的“同化”。在慣常的用法中,“同化”描述了如下過程:一個群體通過借用獨立的文化特征,變得越來越像另一個群體。同化通常發生在主導性的群體基本上可以對從屬群體直接發號施令的時候。本書描述的接納過程當然也包括了文化變遷,但它發生于我所說的中間地帶。中間地帶處于事物“之間”:它在文化之間、族群之間,也在帝國與無國家的村莊社會之間。此處生活著許多北美國民以及帝國的同盟者。這片區域處于歐洲侵略和占領的歷史前線及印第安人戰敗撤退的背景之間。 在中間地帶,不同人群通過一種創造性過程適應彼此之間的差異,這個過程充滿權宜之舉和誤解。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理解的關于對方的價值和行事方式,去說服不同于自身的人群。他們常常誤會和曲解了與之打交道者的價值觀和行事方式,但從這些誤解中產生了新的意義和行為體系——中間地帶的意義和行為體系。 彼此接納之所以能達成,是因為長期以來,在殖民地的大部分地區,白人既無法主宰印第安人,也不能無視他們。白人需要印第安人,需要他們作為同盟、貿易伙伴、性伴侶和友善的鄰居。中間地帶的進程當然不僅限于此處討論的群體。實際上,早在本書描述的時代之前,毫無疑問,易洛魁人(the Iroquois)和休倫人(the Hurons)之間就已經開始形成中間地帶。中間地帶也不只是高地才有的現象,只因為此處長期存在廣泛的相互接納。 第二章 中間地帶 由于法國人和阿爾岡昆人是生意伙伴,是盟友,所以阿爾岡昆人的世界和法國人世界的邊界消失了,兩個世界開始融合。盡管還是能一眼認出誰是法國人、誰是印第安人,但一段時間后,某種特定的行為、做法是法式的還是印第安式的就不那么明顯了。這并非因為印第安個體變得“法國化”了,或者法國個體“土著化”了——盡管兩者都可能發生,而是因為,雖然阿爾岡昆人對自己作為印第安人的地位和習俗都感到很自在,法國人也對法式之道的正當地位感到無比自信,但他們都不得不同那些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事方式都不一致的人打交道,他們不得不走到一個行為恰當的共識地帶,不得不創造出我所說的“中間地帶”。 在創造中間地帶的過程中,法國人和阿爾岡昆人相互影響。這個過程經過了幾個階段,其中*早的階段*引人注意,也是*無趣的。在這一階段,法國人簡單地把印第安人納入自己的觀念體系來理解。他們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人,還把印第安宗教簡化為惡魔崇拜和巫術。阿爾岡昆人則是把**批歐洲人當作曼尼通。雙方都是把陌生族群機械地塞進自己原有的分類體系中。 讀寫能力賦予這初始階段一種歐洲人可能缺乏的潛力和持久性。因為法國人會讀寫文字,因此關于印第安人的知識在遠離實際接觸的地方廣泛傳播。這種知識并未被后來與印第安人真實接觸的經驗所推翻,而是成為一種文學遺產留存下來。實地生活在印第安人中的法國人拋棄上述知識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國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仍然把印第安人視為十足的野蠻人,認為他們要么具備天然的美德,要么天生殘暴。歐洲人圍繞這些想象中的印第安人形象展開爭論,那是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和盧梭筆下的印第安人。雖然這些想象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也有其意義,但它們與阿爾岡昆人和歐洲人持續接觸的真實情況相去甚遠。在高地,因為種種原因,真實的印第安人和遍布各個階層、地位的白人必須相互依存,以達到特定的目的。正是這些法國男人(因為法國女人要到很久后才出現)和阿爾岡昆男女創造了共同的世界——中間地帶,并在這里活動。 在新的情境下,人們仍然試圖遵循常規去行動,于是自然開啟了創造的過程。雙方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不同的目標。法國官員和商人想要使他們眼中捉摸不定的野蠻人的世界合理化,并且具有秩序;阿爾岡昆人在某種意義上則追求相反的目標。阿爾岡昆人希望通過訴求對個人的偏袒或豁免來改變或調整既定秩序。他們向曼尼通尋求特殊的力量來調整植物、動物和神靈世界的秩序,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向法國人尋求對社會領域的有效改變。在接下來的例子中,法國人往往想強推一些不可違逆的規則,阿爾岡昆人則追求打破秩序平衡而來的“力量”,主張在自然世界中人的例外性。雙方將自身的文化預設應用在新的情境中,往往導致文化本身改變。雙方試圖保持自身世界原本的秩序,各個群體使用的規則逐漸變化,以合乎特定情況的緊急需求。這些行為的結果是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共同慣例,而這些慣例又作為新的基礎試圖規范或影響行動。 雙方都無法通過武力達到目標,人們需要找到武力之外的方法來與外邦人達成合作與共識,中間地帶于是應運而生。為了成功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中間地帶活動的人理所應當地要嘗試去理解并消化他人的世界和邏輯。特別是在外交會議中,中間地帶就是一個持續充滿變化的領域,并以慣例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新的慣例之下又產生了新的目標,如是循環。
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1650-1815)/全球史譯叢07 作者簡介
理查德.懷特(Richard White),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史榮休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學家協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會員,在美國西部史、美國本土史、原住民史、環境史領域的研究頗為知名。他是麥克阿瑟(MacArthur)研究員,斯坦福大學空間歷史項目前主任,并獲得了梅隆大學杰出教授獎。他的作品多次獲獎,并且兩次入圍普利策獎的決賽。其代表作《中間地帶》是一部廣受贊譽的美國史經典佳作,曾提名1992年普利策獎,包攬美國史研究的多個重要獎項:美國歷史英語圖書獎(阿伯特.J.貝弗里奇獎,Alber J. Beveridge Award)、美國歷史圖書獎(弗朗西斯.帕克曼獎,Francis Parkman Prize)和詹姆斯.A.羅利獎(James A.Rawley Prize)。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