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48466
- 條形碼:9787101148466 ; 978-7-101-1484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本書特色
全面展現兩千年楚辭研究史中承上啟下的一段,梳理前賢成就,以期啟迪當下楚辭研究。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內容簡介
本書以近代楚辭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全面系統地展示近代楚辭研究的成果,并對這些成果加以評析,建構古代楚辭學史的很后歷程。全書以研究者時序為經,以不同類型的重要楚辭研究著述為緯,既展現出不同時期楚辭研究的狀況和特色,又反映出楚辭研究與時代變遷的聯系,做到了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相結合。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目錄
緒論
一、選題意義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綜述與現狀概覽
三、研究內容與創新之處
**章 名物訓詁、史實考證——體現樸學特色的楚辭著述(一)
**節 名物訓詁類楚辭著述概述
第二節 俞樾楚辭訓詁的方法與特色
第三節 孫詒讓楚辭訓詁的內容與方法
第四節 王樹枏《離騷注》的訓詁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審定音韻、考釋方言——體現樸學特色的楚辭著述(二)
**節 審定音韻類楚辭著述概述
第二節 朱駿聲《離騷賦補注》:補說音韻與文法
第三節 徐昂《楚辭音》:三種韻式、以音校文
第四節 李翹《屈宋方言考》:注釋方言、溯源風物
第三章 分別段落、闡釋義理——體現理學特色的楚辭著述
**節 闡釋義理類楚辭著述概述
第二節 顏錫名《屈騷求志》:以騷解騷、以意逆志
第三節 傅熊湘《離騷章義》:綱舉目張、詞旨明豁
第四節 黃恩彤《離騷分段約說》與畢大琛《離騷九歌釋》
第四章 風騷手法、詩教主旨——詩話、詞話中的楚辭評論
**節 詩話、詞話中的楚辭評論概述
第二節 方東樹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節選
**章名物訓詁、史實考證 ——體現樸學特色的楚辭著述(一) **節 名物訓詁類楚辭著述概述 近代前期的楚辭研究受乾嘉漢學影響甚深。乾嘉漢學又稱乾嘉考據學、樸學,其以“通經”為宗旨,著重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等。治學以“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為原則,無論是治經還是研史,都注重證據,因此又稱考據學、考證學,在清代學術思潮中占有主導地位。乾嘉漢學以乾、嘉兩朝為*,學者浩如繁星,專著專述如林,梁啟超贊曰:“乾嘉間之考證學,幾乎獨占學界勢力……可以說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結晶體,合全國人的力量所構成。” (一)興盛原因 1.政治環境的禁錮。蔣方震在《清代學術概論·序》中說:“清以異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學,必遭時忌,故藉樸學以自保。” 乾嘉時期,清朝進入相對穩定期,經濟逐步恢復,但在政治上采取更加嚴酷的管制,以加強對思想領域的統治。尤其是乾隆時期,屢次禁毀書籍,“文字獄”的興盛使得詩文奏章中的偶然疏失,便能招致殺身滅族之禍。在這種嚴酷的政治環境下,學者噤若寒蟬,轉而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埋頭考據、整理古代典籍上,以逃避現實,求得自身安穩。 2.學術思想的發展。實際上,這一學派的形成,是清初學者對宋明理學進行批判和總結的必然結果。宋元學者專于義理,明代承宋元之后,義理之論愈趨空泛,乾嘉學派反對這種空疏的治學之陋,倡導考據務實之學,以顧炎武為開山,惠棟、戴震、錢大昕繼承其說,于乾嘉時期經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人的大力闡揚而達到鼎盛,主要有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以戴震為代表的皖派。乾嘉學派對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校勘、考證、訓詁、輯佚,把中國古代考據學推向高峰,對傳統文獻的保存、整理、研究厥功至偉。 近代去乾嘉時期不遠,乾嘉學派的治學宗旨與研究方法對近代楚辭學深有影響,以訓詁、考據、音韻為主的楚辭學著作占據了近代楚辭研究的半壁江山。 (二)樸學著述的繁榮 1.楚辭著述 在訓詁字詞、考訂名物方面,主要有俞樾《讀楚辭》《楚辭人名考》、王樹枏《離騷注》、孫詒讓《札迻·楚辭王逸注》、胡韞玉《離騷補釋》等。在考證史實方面,主要有鄭知同《離騷考辨》、陳玚《屈子生卒年考》。在校訂音韻方面主要有朱駿聲《離騷賦補注》、強望泰《楚辭初學讀本審音》、蔣曰豫《離騷釋韻》、徐天璋《楚辭葉韻考》、李翹《屈宋方言考》、徐昂《楚辭音》、李篁仙《離騷音韻》等。校訂文字主要有毛祥麟《楚辭校文》、劉師培《楚辭考異》等。 2.散見于札記、論文中的片段 近代一批學者,如孫詒讓、章太炎、朱亦棟、陳僅、胡韞玉等,其札記、論文中有不少涉及楚辭音韻、字詞、名物史實的訓詁考證,近代楚辭研究植根樸學的特色亦可于此略見一斑。 章太炎《膏蘭室札記》中論證女媭未必為屈原之姊。朱亦棟《群書札記》中有《楚辭札記》16條,對“九子母、鴟龜曳銜、正則靈均、禹麾、采薇、封豨、憚青兕、黃棘、九折臂、楚些、啟棘賓商、女歧、女媭、掌夢、瓊枝、二女”等詞條進行了訓詁。胡韞玉《離騷補釋》先列王逸《楚辭章句》之解,后以“釋曰”闡述己見。如“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之“壯”,王逸訓為“德盛”,胡氏否定錢澄之《屈詁》“原自謂”之說,引《說文》段注、《揚子》,訓為“壯盛之士”,“撫壯”即“親賢”。“競周容以為度”句,王逸訓“周”為“合”,胡氏引《左傳》《孟子》,訓“周容”為“追逐世俗之所好”,皆詳實有據,足資參考。 (三)研究特色 不同學派的楚辭研究表現出不同的學術取舍。樸學者研究楚辭舍棄義理闡發、文藝批評,專攻字詞訓詁、音韻注釋、校勘文字。其局限性在于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義理、文學特質的挖掘。如俞樾從傳統儒家角度出發,將屈原與柳下惠作比較,認為“未若柳下惠”:在處理與君主、同僚的關系上,未能“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在對個人命運的態度上,未能“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曲解屈原的人格、以死明志的行為方式。王樹枏用史實考證《離騷》中的“求女”一段,曲解楚辭中想象和比興的藝術手法。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樸學以科學嚴謹的考證見長,體現了“為學術而學術”的治學精神,較少受到政治及社會思潮的左右,是研究楚辭的重要方法。 1.廣列書證,論證詳實 乾嘉學派代表人物戴震提出“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的通經方法。同時,乾嘉學派強調“有一疑義,反復參考,必歸于至當;有一獨見,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后止”[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上),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頁。的治學原則,在近代以樸學方法研究楚辭的學者身上深有體現。近代樸學大師俞樾、孫詒讓,采用因聲求義、通古釋今、因形求義、文法句法釋義等方法訓詁考證楚辭名物字詞,辨析楚辭異文。王樹枏作為近代史學家、地理學家并兼通音韻,對《離騷》中的植物考證頗為詳細,為考證一名物,引證少則數條,多則數十條,有較好的資料參考價值。諸家皆以詳實謹嚴的考證訓詁,切實解決了楚辭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為后人提供了有利的參考。 2.考辨周詳,亦有新說 同時,近代樸學家在詳盡考辨之時,亦流露出打破陳說的自覺意識,他們對楚辭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不少新見。如俞樾認為“彭咸”并非投水而死,更進一步論證屈原亦非投水而死。王樹枏則認為“巫咸”為商之賢相。孫詒讓證《悲回風》“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之“黃棘”為“王棘”,《大招》“直贏在位,近禹麾只”之“直贏”為“直成”,是大禹的輔臣之一,將“恐后之謝不能復用巫陽焉乃下招曰”之斷句為“恐后之,謝不能復用。巫陽焉乃下招曰”皆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 從方法論上來說,樸學的研究方法并不代表墨守成規,此種方法依然是求證楚辭字詞、名物、版本的核心方法,受到現當代楚辭研究的傳承與重視。
近代楚辭學論綱(精) 作者簡介
吳慧鋆,1981年生,江蘇如東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專攻近代楚辭學史,發表專業論文近20篇。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