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我們選擇的自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595
- 條形碼:9787521723595 ; 978-7-5217-235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選擇的自己 本書特色
4年,40多個國家的近400位女性科學家南極之旅; 20個關于自我發現的人生故事; 5個自我認知提升的小工具; 20余幅南極考察照片; 《我們選擇的自己》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用回顧整理人生故事的方式,梳理出一條自我覺察、堅定信念、引領激勵的成長脈絡。這些故事背后的杰出女性圍繞 “家園歸航”南極考察活動,分享了女性克服困難、努力成長的歷程。她們是無數女性的榜樣,必能激勵普通女性自強向上。
我們選擇的自己 內容簡介
《我們選擇的自己》的作者是“家園歸航”中國隊成員王彬彬、王麗、林吳穎等人。作者在書里分享了12個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歷和故事,同時從她們在南極進行的三周考察期間對幾十名同船的世界各地女性科學家的采訪中,精選了8個有代表性的人生故事。在這8個故事的主人公當中,有巴西未來的環境部部長,有戰勝癌癥的60歲媽媽,有巴基斯坦第天文學女博士,還有澳大利亞女性化學院士。本書的第三部分還介紹了培養女性領導力的五個工具。這些故事的主人公的共同特點是熱愛自然,關心優選氣候變化,勇于面對內心的自我,滿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們的故事和感悟能激勵和幫助女性提升自我,增強自身影響力和領導力,同時啟發讀者關注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為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選擇的自己 目錄
序言
前言
**章 我們的故事
**節 氣候變化
姚松喬:為了地球母親而遠航
王彬彬:氣候變化與我何干
王春光:全心投入可呼吸的人生
盧之遙:路漫漫兮 真摯前行
王怡婷:身體力行 協行方遠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
王麗:如果我的人生是一本書
林吳穎:接納自己 改變世界
羅易:誰人可以定義我
第三節 人與自然
孫翎: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胡婧:向著未知 步履不停
胡熙:深度好奇 挑戰人生
張雪華:尋尋覓覓的精神家園
第二章 她們的故事
**節 氣候變化
娜塔麗:我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莫妮卡:探索南極20年的神奇隊長
第二節 動物與海洋保護
庫琳:城市女孩兒的叢林之路
梅拉尼婭:上天入海追尋我
瑪姬: 當愛像海洋那么深
第三節 人與自然
塔雅芭:美麗星空下的抗爭
弗朗西斯:找到你的位置 占領這個地方
凱倫: 涅槃重生 與癌共存
第三章 領導力工具箱
**節 我需要領導力嗎
第二節 那些關于自我認知的事兒
第三節 是什么影響著行為改變
第四節 換一個角度思考人生
第五節 人生戰略圖
后記
我們選擇的自己 節選
氣候變化與我何干 王彬彬 在出發去南極前,我幾乎要取消這趟行程了。 氣候變化在很多人眼里是南極冰川融化或者北極熊無家可歸,和日常生活距離很遠。過去十多年,我一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跟不同的人講“氣候變化與你密切相關”的道理,呼吁大家行動起來。當全球自下而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聲浪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卻被困在一個問題里—人們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有了相對高的共識,為什么還缺乏行動力呢?我越深想,越迷茫。我希望參加“家園歸航”,和各國關心氣候變化的姐妹好好聊一聊,給自己再打打氣。沒想到,出發前往南極前,我提前找到了答案。就在我反復思考要不要把“家園歸航”的名額讓出去的時候,我得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前執行秘書長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將作為第三屆的特別嘉賓與項目成員一同前往南極,我當即決定參加。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能得到世界各國尊重的人不多,克里斯蒂安娜是其中之一。我無數次和她在同一個“戰場”上互相支持,就是還沒有真正深聊過,能和她一起去南極真是太好了! 如我所愿,在“烏斯懷亞號”上再相逢的我們深度碰撞,惺惺相惜,將彼此引為知己。在臨近行程結束的一次深談中,我告訴克里斯蒂安娜:“我是因為你才來到這艘船上的。”她注視著我的眼睛,微笑著說:“現在你還這么想嗎?”被她一提醒,我才意識到,自己在這趟行程中得到的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 黑馬逆襲中央電視臺 我出生在山東北部的一個縣城,小時候,父母經常不在身邊,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和村里的孩子們瘋跑打鬧。現在回憶起來,那感覺真是無拘無束。四歲多時,我跟著父母落戶濟南。被送到幼兒園的**天,我發現周圍的孩子能歌善舞,而我連普通話都不會說。于是我使勁練習普通話,估計“成為*好的自己”的種子是在那時候種下的。從小學到大學,我都是家長眼里的好孩子、老師眼里的好學生、鄰居眼里的好榜樣—中學保送大學,大學保送研究生。為了追求“別人眼里的完美”而加倍努力的我,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認識一片空白。 碩士畢業后,我進入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工作。新聞中心剛成立了一個機動行動組,叫綜合組,目標是做“新聞聯播里的焦點訪談”,要采制和《焦點訪談》同水準的內容,但要把時間從30 分鐘壓縮到3分鐘內,在《新聞聯播》里播出。綜合組白天和其他組一樣跑部委會議,晚上按照熱線電話線索分頭出動,采制各種調查新聞。組內同事大多是從各地方電視臺抽調的有豐富經驗的調查報道精英。 我以前真沒干過調查報道,只能從大記者們看不上的“小片”開始練手,就是簡訊、特寫這類社會新聞。有一次,制片人把我寫的稿子摔在地上,說我連新聞ABC 都不懂。我自尊心受不了,回到住的地方哇哇大哭。從第二天晚上開始,我就“長”在了電視臺二樓的機房里。記者們采訪回來都會在這里剪片、寫稿、編片,只要發現有人在干活,我不管認不認識人家,都會湊過去站在旁邊看他是怎么架構文字、怎么用編輯機、怎么上字幕的。我一點點從頭學,每天撐到半夜才回去,白天照常報選題、跑“小片”。 一個月結束了,工作量統計出來,我發了30 多條“小片”。雖然我還做不出調查報道,但我發的“小片”也有幾條上了《新聞聯播》。當月我的業績排進了全組前三。再見到我時,制片人說:“沒想到你是匹黑馬啊!” 情歸阿里,屬于你的世界可以更大 在中央電視臺的日子過得飛快,我逐漸適應了作為機動組成員的常規狀態:24 小時隨時待命,哪里危險去哪里,白天西裝革履上“兩會”,晚上喬裝打扮下基層。調查報道成了家常便飯,我沒少和采訪對象斗智斗勇。只用了一兩年的時間,我跑遍了所有省份,見識了各色人等。我盡管表面上經歷豐富多彩,但常常有不能深入了解、只能略知一二的遺憾。 2005 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 周年。新聞中心派隊伍進西藏,兵分幾路,做專題報道。我們這支能吃苦、能戰斗的隊伍被分到了條件*艱苦的阿里地區。阿里在很多書里被描述為“*后一片凈土”。凈土,換個說法就是條件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我們一路采訪,一路拍攝,一個月內走遍了阿里七縣。阿里有一座非常有地位的神山—岡仁波齊,它被稱為“萬山之源”,是苯教和藏傳佛教的發源地。那里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信徒來朝圣,他們用轉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信仰。我們趕到岡仁波齊山腳下拍攝轉山人,看他們一步步叩著長頭,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虔誠。 岡仁波齊一日有四季,剛才還艷陽高照,轉瞬就可能烏云密布。正拍攝的時候,雞蛋大小的冰雹忽然砸下來,我們趕緊收了機器往車里跑。這時候身后傳來悠揚的歌聲,開始是一個人唱,后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歌聲縈繞在半空中,在云霧里盤旋,和冰雹抗爭。我被歌聲吸引,拽著攝像師往回走。眼前的畫面讓人震撼,那些轉山人,無論男女老少,沒有一個因為突如其來的冰雹而驚慌失措。他們的臉上呈現著超然的平靜,在此起彼伏的歌聲里繼續行著長頭大禮往前走,不在乎前方有沒有泥濘,不在乎冰雹砸在臉上疼不疼。我趕緊蹲下來,盡量把話筒舉得離他們近一點兒來收錄歌聲。我想,打動我的一定可以打動觀眾。那一刻,外面的世界被按了暫停鍵,純粹的歌聲直擊心靈,我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撲簌簌流了下來。 當晚,因為淋了冰雹、吹了風,加上長途勞累,我開始發燒。在海拔5 000 米的地方發燒是有生命危險的。我吃了藥昏睡過去,第二天一早睜開眼,神清氣爽,燒退了!走到屋外,岡仁波齊鉆石形的山頂正從朝霞中露出來,光芒萬丈。遠處的轉山人都停下來,朝著山頂的方向膜拜。我也閉上眼睛,默默感謝神山的眷顧。 在阿里的街頭,我還遇到過一個乞丐,他走過來問我要一角錢。當時我的錢包里只有一元的,我順手抽出一張遞給他。他愣了一下,低頭在自己的包里找了一會兒,兩只手捧了九角錢遞給我。我說,沒事,一元都給你。乞丐說:“我只要一角。”他堅持要把九角錢還給我。我很奇怪。他卻說:“這輩子你給我,下輩子我給你,世間有輪回,不能多貪多要。” 在阿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們盡管不一樣,卻并不沖突,反而因多元而美好。從阿里回來,我離開了中央電視臺。世界很大,我想去更遠的地方看一看。 很快,我入職一家旅游雜志社,成為專題策劃,專門負責和各國駐華使館、旅游局打交道,開發高端旅游線路,**時間去踩線體驗,我選擇這份工作就是為了能去更遠的地方。隨后幾年,我去了十多個國家,頭等艙、奢侈酒店、米其林餐廳是每次出差的標配,我要做的就是衣著光鮮地盡情體驗廣告上經常出現的各種感官刺激和物質誘惑,回來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文字,刊登在雜志上,吸引更多游客。**年,這種高端奢華真讓我興奮。可是第二年,我就開始覺得哪里不對勁了。我像是飄在空中,沒有著落,我的工作狀態和我在當記者時了解到的這個國家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距離太遠。很快,“花花世界”失去了吸引力。我開始專挑艱苦的線路跑,穿越柴達木盆地,徒步于巴丹吉林沙漠;干干凈凈地進去,面目全非地出來。同事們都覺得奇怪:這個人怎么自己找罪受?他們不知道,只有去這樣的地方,我才能找回自己真實的心跳。 有一次,我到了西昌螺髻山,與彝族的管理站站長一起登山。站長領著我看漫山遍野的杜鵑古樹,真是太美了。閑聊的時候,我了解到管理站很窮,**反應是在山頂蓋座廟,賺點兒香火錢補貼一下。站長說:“王老師,您去過很多國家,我一輩子就在這個小地方,我的見識肯定沒您多。我只知道,彝族祖先說這片山、這些樹不是我們的,是子子孫孫的。我要替我的子孫看護它們,不能動這里的一草一木。”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啊。足跡踏遍萬水千山又如何?我的世界觀還不如哪里都沒去過的人。 哥本哈根,一腳“踹”出個新大陸 2008 年,汶川地震。我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災區一幕幕人間悲劇,淚如雨下。心里的聲音說,我想去災區幫助那里的人。可彼時彼刻的我除了會扛攝像機、寫稿、出鏡、編片子,還會什么呢?我去災區能幫上什么忙呢? 這時一家國際人道救援與扶貧發展機構在中國招聘媒體官員,幫助他們寫災后重建工作報告。這份工作太適合我了!我加入了這家機構,去往災區,通過走訪災民完成自己的工作。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我心里很踏實。 5??12 地震一周年工作報告順利發布,幫助捐款人了解了他們捐的每一分錢都花到了刀刃上。我剛從繁忙的工作中喘口氣,領導就把我叫進辦公室:“年底要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你去吧!”聯合國?氣候變化?這和我有什么關系?我也不懂啊!領導鼓勵說:“沒事,咱們沒開這個方向的業務,當然沒人懂。你去了,一邊干一邊學,回來就懂了!” 就這樣,2009 年12 月,我被一腳“踹”到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作為該機構代表團**位來自中國內地的代表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 次締約方會議(COP15)。這次大會被媒體稱作“人類拯救自己的*后一次機會”,而它也開啟了我和氣候變化這個議題的緣分。 我在出發前看了大量氣候變化的資料:氣候變化是在一定時間尺度內年平均溫度的變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過量溫室氣體造成的,近百年來呈全球變暖的趨勢。概念有點兒抽象,于是我專門去甘肅農村考察,想了解當地人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情況。 在村口,我們遇到一位蓋房子的老人家。考察就從嘮嗑開始,我隨口問了一句:“大爺,您知道氣候變化嗎?”我原以為直接問氣候變化這么專業的術語,大爺肯定不知道,沒想到大爺把手里的鐵锨一撂,說:“我當然知道啊!以前這個地方十年九旱,這十幾年是十年十旱。原來3 月會下點兒雨,現在雨不下了,今年還下冰雹了,我的玉米全被砸死了!”大爺帶我們來到玉米地邊上,順手掰下一根玉米棒子。表面上看不出這根玉米棒子有什么問題,可打開一看,里面的玉米粒全是癟的。這一幕深深定格在我的腦海里。農民靠天吃飯,天變了,農民就吃不上飯了。這就是氣候變化*直觀的負面影響。 這次調研讓我心里有了底。在哥本哈根,我和國際團隊的同事們跑前跑后,張羅發布會、組織媒體培訓、協調會議,還要抽空自己補課,忙得不亦樂乎。兩周內,我們白天過哥本哈根時間,晚上過北京時間,顧不上吃飯成了“家常便飯”。 第二周,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趕到哥本哈根大會現場會見聯合國和各國領導人,積極斡旋,希望推動這次大會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會,實在是眾口難調,*后不但沒有達成各方期待的法律協議,西方媒體還順手把談不出成果的責任推給了中國。和所有在場的其他中國同事一樣,我覺得心里堵得難受,塞滿了委屈。 回國后,我開始積極推動多方合作,搭建對話平臺,氣候變化成了高頻詞。在國際場合,不能只強調政府怎么說,民意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2012 年,我組織了**次全國范圍的公眾氣候變化認知調查,了解中國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情況。結果非常令人振奮,超過93% 的受調查者對氣候變化有一點兒了解,并支持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在年底的多哈氣候大會上,時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長的克里斯蒂安娜引用我們的數據,肯定了中國的貢獻,鼓勵中國有更積極的表現。 沒過多久,機構要在中國組建**支氣候變化專業團隊。毫無懸念,我成了這個新團隊的負責人,設計戰略,帶新人,和國際同事、國內伙伴一起開展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政策研究,動員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我每天都充實地忙碌著,工作涉及的主題從農業到生物多樣性,從貧困到公正,從性別平等到青年領導力。我這才發現,只要是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都和氣候變化有扯不開的關系。我們一邊學一邊干,訪村入戶,組織專家調研,設計試點,發布研究報告,抓住各種機會組織公共演講,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鼓勵公眾行動。對團隊每一個人來說,那都是一段閃光的日子。 2015 年,我們和伙伴共同推進的陜西低碳適應與扶貧綜合發展計劃宇家山試點項目入選“改變先鋒—發展中國家可持續低碳發展”優秀案例。那年12 月,我在巴黎氣候大會現場見證了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巴黎協定》。在雷鳴般的掌聲中,我覺得自己看到了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 南極,打開十年心結 2019 年是我入行氣候變化領域的第十個年頭兒。這十年,我和不同階段的戰友們緊鑼密鼓地推進氣候治理,把自己變成了一杯“行走的雞血”;這十年,我當了媽媽,有了兒子馬達和女兒斯加,兩個孩子的名字加起來是我掛念著的受氣候變化影響的非洲**大島“馬達加斯加”;這十年,我“回爐再造”,一邊給馬達喂奶一邊復習考博,懷著斯加準備博士學位論文,就在《巴黎協定》通過的那個晚上,我落筆完成了畢業論文定稿。 十年是人生中不長不短的一個節點,參加“家園歸航”考察南極是我送給自己的*好紀念。期待中的考察收獲不少,我對自己堅守的事業也更有信心,而和20 多個國家的女性科學家日日夜夜的交流開啟了我對人生和自我的不同層次的思考。讓我印象*深的是一次航行途中的夜談,這次談話幫我解開了十年前的一個心結。 夜談主持人是克里斯蒂安娜,她這次的任務是帶大家學習自我、他人與環境的關系。她邀請三位成員上臺,分享自己用什么方式影響了自我、社區和政府。我被點名從與政府合作的角度分享自己的經歷。我有點兒猶豫,說實話,我*想分享的是在哥本哈根感受到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成見。可看著臺下坐著的這幾十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伴,要是我把我的真實感受說出來,她們能理解嗎? 既然這是一直梗在心里的結,既然被推上臺了,那我就說出來吧! 我講了十年前我在哥本哈根看到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進步,講了*后時刻中國受到的不公正的對待,講了過去十年我看到的各方的努力,講了推動合作過程中的挫折與堅持。我說,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夠看到一個進步的中國。講述的時候,我有種豁出去的心態,不管有沒有人能理解,反正我把在心里憋了十年的話講出來了!克里斯蒂安娜激動地說:“中國從2009 年被動地跟隨,到2015 年成為《巴黎協定》的重要推動者和貢獻者,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又一次,我的眼里充滿淚水,這一次是感受到自己和自己的國家被接納、被尊重后從內心迸發的喜悅的淚水…… 你好,人生! 直到碩士畢業前,我還在問自己:我究竟要過什么樣的人生?有一天,一個實在被我問煩了的朋友說:“嘿,老天爺給你一輩子時間,如果你這么早就找到了答案,那剩下的時間你干什么?”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后來我一路走,一路找,一直找。直到從南極歸來,我知道,我終于接近答案了。 我要的人生,就是我正在經歷的!也就是接受當下的自己,卸下“堅強的面具”,與習慣追求“別人眼里的完美”的那個我握手言和,感受內心深處的柔軟和力量。 在正前方,我還有很多書要看,有很多知識要學習,有很多朋友要認識,有很多成見要打破,有很多次成長要經歷。 我的朋友,你呢? (關于王彬彬:“家園歸航”第三屆成員,氣候變化行動研究者,戶外運動愛好者,馬達和斯加的媽媽。)
我們選擇的自己 作者簡介
“家園歸航”(Homeward Bound)是一個全球性的女性科學家南極考察計劃,致力于提升女性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等領域的領導力和決策影響力。該項目由澳大利亞領導力專家菲比??達特納(Fabian Dattner)和澳大利亞南極局海洋科學家杰絲??墨爾本-托馬斯(Jess Melbourne-Thomas)聯合發起。 “家園歸航”項目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十年時間在全球范圍內招募1000名女性科學家,幫助她們在環境保護和科學政策方面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從而為更好地保護地球家園做出貢獻。 每屆入選的女性科學家都會接受為期一年的領導、溝通和戰略能力培訓,之后赴南極參與為期三周的南極考察和深入交流。 支持“家園歸航”項目的人有: ★ 國際動物保護專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 ★ Facebook(臉書)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暢銷書《向前一步》的作者)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前執行秘書長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Christiana Figueres) ★ 切爾西??克林頓(Chelsea Clinton) 王彬彬 “家園歸航”項目第三屆成員, 2009年起跟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我國自主培養的氣候傳播方向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后,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生物多樣性項目組專家,致力于通過推動多元合作與協同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王麗 “家園歸航”項目第三屆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武漢大學學士。一顆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種子帶領她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在向外探索自然母親的同時,30歲后,開始向內探索自己。這兩條探索之路交叉融合,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即為科研領域的女性賦能。一位終身學習者,追求“自我成長和貢獻他人”。 林吳穎 “家園歸航”項目第三屆成員,現任中國本土自然保護組織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BRC)科學總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鱟專家組成員,2018年皮尤海洋保護學者(Pew Marine Fellow),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士,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和美國費爾柴爾德熱帶植物園聯合培養的環境研究碩士。致力于保護中國豐富而脆弱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自然保護的空缺生境和物種類群,一直推動基于公民科學的自然保護行動和社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模式。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