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40755
- 條形碼:9787513340755 ; 978-7-5133-407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本書特色
★生物學奠基人拉馬克的學說 ★"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兩大理論 ★與達爾文進化論糾葛不斷 ★為探究未來遺傳特性提出驚人見解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內(nèi)容簡介
表觀遺傳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古生物學家、天體生物學家彼得·沃德(Peter Ward)將之化解為通俗語言,以饗大眾讀者。他用表觀遺傳學的范式,重新審視了我們?nèi)祟惖臍v史——從遠古到黑死病的爆發(fā)再直入當下——是如何在我們的生理、行為和智慧中留下了印記。有些章節(jié)介紹了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表觀遺傳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誘因是有毒物質(zhì)、環(huán)境污染物、饑荒、營養(yǎng)不良、壓力和過度遭受暴力,靠前發(fā)人深省。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目錄
序 內(nèi)華達的侏羅紀公園
引言 回顧歷史
**章 從神明到科學
科學本身的進化
從博物學家到地質(zhì)學家再到進化論者
**個"達爾文".
第二章 從拉馬克到達爾文
第三章 從達爾文到新(現(xiàn)代)綜論
達爾文 VS. 拉馬克
時間的考驗
二十世紀
現(xiàn)代綜論之后:在二十一世紀受到攻擊的達爾文式進化
第四章 表觀遺傳學和更新版新綜論
第三個時代:表觀遺傳學加入
二十世紀的事件,二十一世紀的推論和發(fā)現(xiàn)
改變范式
環(huán)境的作用
表觀遺傳學和生命史
表觀遺傳學和激素
科學上的現(xiàn)狀
第五章 *美好的時代,*糟糕的時代--遠古時代
環(huán)境和生命史
達爾文時代 VS. 表觀遺傳時代
對生命*慘痛的環(huán)境災難
第六章 表觀遺傳學和生命的起源及多樣化
定義生命,生命的起源
早期生命的種類以及進化的過程
地球生命的 LUCA 出現(xiàn)之前
基因水平轉移--地球歷史上*重要的一種可遺傳表觀遺傳
早期地球生命的多樣化
馬古利斯內(nèi)共生學說的表觀遺傳學方面
第七章 表觀遺傳學和寒武紀大爆發(fā)
運動能力和寒武紀大爆發(fā)
寒武紀動物的感覺提升
如何在一個緩慢(或沒有)運動的世界里當一條魚
脊索動物的激素--助我們成功的無名英雄?
第八章 大滅絕前后的表觀遺傳過程
大滅絕的范式和表觀遺傳學的作用
導致滅絕的已知表觀遺傳效應
作為大滅絕后果線索的家養(yǎng)動物
大滅絕后
二疊紀大滅絕之后
第九章 人類歷史上*美好和*糟糕的時代
第二次認知革命
文化演變還是進化演變,或兩者皆是?
從新石器時代到農(nóng)業(yè)
可能引起進化演變的后農(nóng)業(yè)時代人類歷史事件
現(xiàn)代人類行為--表觀遺傳學在其形成中的作用仍未可知.
第十章 表觀遺傳學和暴力
簡要的戰(zhàn)爭史
基因和暴力
老鼠的壓力和下一代
發(fā)現(xiàn)MAOA 受害兒童時該怎么辦?
行為和遺傳學的三大定律:埃里克˙塔克海默
比較過去和現(xiàn)在的暴力
二十世紀暴力的崛起
2017 年:皮質(zhì)醇分子之年
第十一章 饑荒和食物能改變我們的 DNA 嗎?
暴飲暴食還是食不果腹:微生物組和表觀基因組學
硫化氫和動物細胞
同型半胱氨酸積聚和心臟病--從硫化氫到救援的表觀遺傳變化
第十二章 大流行病的可遺傳后遺癥
疾病大流行的表觀遺傳結果
宗教體驗和基因功能
第十三章 現(xiàn)有的化學物質(zhì)
毒素的作用
邁克爾˙斯金納和農(nóng)業(yè)毒素
大麻煙瘋潮
其他毒品
新清教徒時代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 CRISPR-Cas9 世界的未來生物進化
證明*近進化的新研究
戰(zhàn)爭猛犬
跳轉到人類
超級士兵離我們有多近?
基因變化的新拉馬克時代
瓶中魔怪
結語 展望未來
注釋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節(jié)選
達爾文時代VS.表觀遺傳時代 古生物學家很有把握地斷言,大規(guī)模死亡為新物種打開了大門,而且往往是具有完全不同的形體構型的新種類生物。在古新世,有一大批同大鼠差不多大小和體形的小型哺乳動物盛極一時,它們喜歡集聚在腐爛尸體堆里,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恐龍。但是,盡管古生物學家們對為什么滅絕后會出現(xiàn)一波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恢復動物群"的原有相當把握,但他們?nèi)詫θ绾纬霈F(xiàn)困惑不已--至少在進化方面是如此。而顯見的答案就是表觀基因組。在這個時期,表觀遺傳機制令世界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組合,包括像小老鼠的體形、牙齒,以及取食、防御、繁殖、領地獲取、社會結構等等涵蓋面極廣的多變的新行為。在希克蘇魯伯撞擊(ChicxulubImpact)之后的幾個世紀里,所有這些新的屬性和行為成為了一個甚至更大的表型特征組合的一部分。 今天的環(huán)境顯然發(fā)生了變化,而變化的方式和速度取決于環(huán)境的不同。洋流變動,山脈升降,還有氣候也隨之變化。大洋盆地的大小會根據(jù)來自地球內(nèi)部并作用于海底和擴張脊的熱流而擴張或縮減。同樣,這些都是非常緩慢的變化。 可是,在某些時間間隔內(nèi),不僅變化緩慢,而且還疊加了可能會影響生命的非常迅速的全球變化。*近結束的冰期(或者至少在地球上工業(yè)文明還在的情況下算是結束了)與一系列急劇變化的環(huán)境形影相隨,這些變化就發(fā)生在數(shù)十年間。而同約1.4萬到1.2萬年前過快的融冰速度相伴的則是快速的氣候變化以及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和海平面的急速上升,在大概兩千年中上升了一百多米,這些時期有著非同尋常的環(huán)境變化。不過,即使在大約250萬年前開始的一系列冰川推進和退卻時期中的*后一個(距今2.4萬至1.8萬年)之前的幾千年,世界還是一片冰封,較之這段時間的前后,變化還是受到了抑制。那是一段穩(wěn)定的時期,盡管是一個極為寒冷的穩(wěn)定期。 回到更新世快要開始之前的時間--即現(xiàn)在常說的大冰期(theIceAge)--有一段要長得多的穩(wěn)定期。數(shù)千萬年間,陸地環(huán)境高度穩(wěn)定,全球氣溫變化極小,只是以十萬到百萬年為單位在緩緩下降,全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幾乎沒有變化,只有大陸的位置有一些緩慢變化,甚至連海平面也穩(wěn)定不變。這一時期環(huán)境上的連續(xù)性超乎尋常。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00ppm(partspermillion,百萬分比濃度)。當時的北極沒有海冰,冰蓋體量比現(xiàn)在要小得多,海平面則遠高于現(xiàn)在,因為全球氣溫要高得多。例如,北極圈內(nèi)的夏季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高10到15華氏度。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7年,全球變暖的驅(qū)動力--大氣二氧化碳含量--350萬年來**次再度超過了400ppm。比起環(huán)境的任何其他方面,僅此一樁就將推動更多的進化演變,包括可遺傳表觀遺傳學的影響。它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歷史絕無僅有的*大推動力。但那還得看情況。 古生物學以及進化生物學的一個目標,應該是與那些從物理科學的視角研究地球昔日環(huán)境的人更好地交流。從事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的通常是不同的科學家,他們接受訓練的方法不同,工作所在的專業(yè)也不同,通常還被限制在大學校園的不同建筑里。在許多情況下,兩者甚至使用的都不是同一種科學語言:前者使用形態(tài)學和地球化學的語言,后者需要的是用來描述基因和DNA的語言。古生物學家主要利用化石記錄,而進化生物學家則使用分子水平上的遺傳分析作為必用工具。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亟待回答,而這兩者缺一不可。 如今,許多進化論者都接受了一套本質(zhì)上是新拉馬克主義的理論,現(xiàn)在的問題應該是關于這兩個不同過程的相對重要性,達爾文式的解釋是,引起進化的五大力量是突變、遺傳漂變、基因流動、遺傳重組和自然選擇。而隨著新拉馬克主義的加入,現(xiàn)在的問題則應該是關于"達爾文式五大力量"相對于生命史中可遺傳表觀遺傳學的相對重要性了。 *有趣的推論--當時也是科學問題--就是,會根據(jù)時間和環(huán)境隨地質(zhì)時間發(fā)生的變化而改變頻率的,是達爾文式的進化模式還是拉馬克式的。顯而易見,由于通過表觀遺傳過程發(fā)生的主要形態(tài)學變化比通過達爾文式的過程發(fā)生得更快,所以邏輯結論是,隨機突變和繁殖期間的染色體復制錯誤會造成遺傳變化,而基因流動和自然選擇對正在經(jīng)歷這種變化的譜系的表型起著作用,這兩者帶來的漫長且緩慢的變化在環(huán)境上的"美好時代"中占據(jù)著主導;但在面對地球"糟糕時代"(至少就生命而言)中更快速或更極端的環(huán)境變化時,這種變化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被河流蝕刻的景觀無法作出任何應對,*后變成了峽谷;被下方迅速增加的地溫梯度加熱的巖石沒有任何機制來避免變質(zhì)作用,*后變成一種全新的礦物。但生命是可以去適應的。 已有人提出,在一個面臨同樣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種群中,受表觀遺傳機制影響的進化演變能比達爾文式的進化演變快一個數(shù)量級以上。還有人指明這可以是三個數(shù)量級,即快達一千倍。 物種在形態(tài)、生理或個體發(fā)育(成年前的生長)等方面,正在更快地向更適合在新世界生存的生物體轉變。這個新世界是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世界,比如其中的氧氣正在下降,或更普遍(而相關)的是,在這個世界里,諸如二氧化碳等大氣溫室氣體的增加使氣溫極度上升,因此不久后,由于海洋吸收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其整體酸性,而海洋酸性增加,使得制造碳酸鈣殼的生物更加陷入困境。比如在我們這個世界里,由于大氣二氧化碳迅速增加,海洋二氧化碳濃度也隨之上升,于是,牡蠣幼仔在形體還極其細微時就瀕臨消亡。
拉馬克的復仇(表觀遺傳學的大變革) 作者簡介
彼得˙沃德博士是一名古生物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他出版多部作品,包括廣受贊譽的《生命新史》《地球是孤獨的》(RareEarth),后者被《發(fā)現(xiàn)》雜志評為2001年十大最重要的科學圖書之一;彼得˙沃德所著的《戈爾工》(Gorgon)一書獲2005年華盛頓州圖書獎。沃德還是亞特˙貝爾電臺節(jié)目"海岸之間AM"(CoasttoCoastAM)和伊哈˙弗拉透的"科學星期五"(ScienceFriday)的常客,現(xiàn)居華盛頓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jīng)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