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重構中的莒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3272
- 條形碼:9787520373272 ; 978-7-5203-732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構中的莒文化 內容簡介
莒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與齊文化、魯文化并稱為“山東三大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莒文化不僅在歷目前留下了珍貴的物質遺存,其精神亦深深積淀在今人的生活實踐中,歷久彌新。本書以前人研究為基礎,從地域文化視角探討莒文化的實體內涵和表現形式,探討莒文化與齊魯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關系,追溯這一地域文化觀念變動的歷史過程,梳理莒文化的多樣態文化資源,立足于新時期“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對區域發展的要求,闡述地域文化對區域發展的現實價值,進而對莒文化開發乃至地域文化的發展手段與路徑展開進一步思考,力求為新時代地域文化開發與區域發展提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重構中的莒文化 目錄
**章 作為地域文化的莒文化
**節 何謂“地域文化”
第二節 莒文化的形成與空間分布
第三節 莒地文化與莒縣文化
第四節 莒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莒文化與齊魯文化
**節 莒文化與齊文化
第二節 莒文化與魯文化
第三節 莒文化是山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章 莒文化與中華文化
**節 何謂中華文化
第二節 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章 莒文化與沂蒙精神
**節 什么是沂蒙精神
第二節 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與莒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中篇 作為文化資源的菖文化
第五章 自然文化資源
**節 歷史悠久的名山大川
第二節 星羅棋布的河流
第三節 豐富的物產
第六章 考古文化資源
**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莒地出土文物
第三節 古墓葬群
第七章 歷史文化資源
**節 莒國故城
第二節 齊長城遺址
第三節 其他歷史文化遺存
第四節 莒地歷史名人
第五節 劉勰及其作品
第八章 民俗文化資源
**節 莒地民風與民俗
第二節 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九章 革命文化資源
**節 莒縣紅色革命歷史
第二節 莒縣紅色物態文化資源
第三節 莒縣紅色精神文化資源
第四節 將帥在莒
下篇 莒文化開發:設想與思路
第十章 新時代:地域文化與區域發展
**節 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于地方發展的新要求
第二節 地域文化對實現地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發展的價值意蘊
第三節 地域文化發展:手段與目的
第十一章 莒文化開發的歷史與現狀
**節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文化事業模式(1949-1978年)
第二節 改革開放條件下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模式(1978-2012年)
第三節 新時代“五位一體”框架下的文化發展模式(2012年至今)
第十二章 莒文化開發的設想與思路
**節 莒文化開發的總體設想
第二節 莒文化開發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莒文化開發的總體思路
后記
重構中的莒文化 節選
《重構中的莒文化:理論與實踐》: 以上述視角觀照文化,可以看到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千差萬別,但千差萬別的文化仍然具有共同的屬性和特征,這就是文化的代表性特征。概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元復合性特征 文化是一種多元復合體,不僅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內容,還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從文化的組成來看,一方面可以根據層級不同劃分為基礎意識形態和上層意識形態,也可以根據結構層面劃分為書面文化、行為文化、藝術文化和心理文化,形成一定的邏輯層次和多重結構;另一方面,不同層面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要素經過長時期的相互作用與耦合、相互包容與滲透、相互支持與依賴,進而發生、發展、變遷、升華,逐漸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綜合體,但同時也是相對獨立的,既是彼此協同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因此,相對獨立性與相互依存性的雙重影響使得文化具有多元復合性特征,并使得文化成為一個疏松而有機的綜合體。 2.文化以價值為核心 價值原是經濟學的專業術語,其所強調的是商品的本質所在,特別是指商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后被廣泛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用于指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以凸顯文化的本質所在。文化中的價值觀念主要是指積淀在特定地域的人們意識、心理中的自覺和不自覺的某種特質和性格。盡管文化具有多元復合性的特征,包括了眾多的文化要素和不同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層面,但這些文化要素具有共同的價值指向,受到來自共同的價值觀念統領,這就是文化的價值核心性特征的具體表現。通過價值所產生的向心力的牽引與整合,文化“形散而神聚”,通過外向的滲透與連接,習俗慣例、信仰體系等具體文化形式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共性,形成特定時空的文化類型與文化模式。由于價值觀的差異,構成了不同文化中*具特征的表現形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化差異的實質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3.緩慢的動態變化性 文化具有動態變化的特征。在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變化過程中,文化也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內涵、功能和作用,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動態變化特征。從文化的演變歷程來看,文化的發展具有緩慢變遷性,這種緩慢變遷性既有相對速度,也有絕對速度。從文化的相對發展速度看,包含經濟發展在內的物質文化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而道德倫理、習俗觀念等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地方發展的文化制約因素形成的經濟發展的文化阻滯力現象,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同時,從文化發展的絕對速度看,文化是經過長期積淀形成的,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改變,特別是作為文化核心組成部分的價值觀念而言,更不容易發生變化。 4.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征 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征。文化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通過潛移默化與浸染熏陶,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并且表現出一定的隱蔽性。文化的價值與意義不在于人們是否自覺地認同和承認它,而在于它將成為人們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活動一直起著制約作用,并且由意識狀態進入無意識狀態,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來影響人們的行為活動與情感思想,文化的影響是感性的、定性的、柔性的、內在的,具有非正式制度性質,并與正式制度一起構成調節社會的相輔相成的兩種力量和兩種手段。可以說,文化的力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使得文化影響具有群體性、規模性,文化與主體之間又具有不可分離性,文化的時空張力使得文化的力量充盈并歷久而彌新。 ……
重構中的莒文化 作者簡介
劉永凌,山東萊西人。文藝學碩士。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副編審。先后在濟南出版社、山東財經大學從事編輯工作,曾獲“中國圖書獎”。目前主要致力下儒學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在《學習與探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國出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光明網等轉載。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