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普遍性的追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441
- 條形碼:9787520366441 ; 978-7-5203-664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遍性的追尋 本書特色
在比較當中,對象之間的差異、各自的特性和所處的方位得以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之上加以明確,使得對象的形象更加飽滿地展現。《普遍性的追尋:王弼本體思想研究》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與比較將在普遍性問題的框架下展開,對不同思想理論所具有的普遍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王弼本體思想與兩漢經學思想當中的普遍理論進行比較研究。
普遍性的追尋 內容簡介
王弼玄學思想主要圍繞著有無、本末、自然名教、性情、言意等幾組核心概念展開。本書以漢末魏晉思想演變為線索,為這些概念提供一個整體性的解釋框架,認為王弼對本體之“無”、自然原則的追問展現了他對普遍性、統一性的追求,同時,王弼努力避免普遍原理與具體存在的分離,試圖得到一種具體形態的普遍原理。這使得王弼的玄學思想表現出了一種“崇本舉末”的理論特質,呈現了中華文明的中道之美,促進了文質彬彬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普遍性的追尋 目錄
一 研究對象簡述
二 研究現狀、研究目標及研究方法
**章 普遍性問題的提出
**節 普遍性的追尋何以成為問題
第二節 兩漢的普遍性危機
第三節 王弼的回應
第二章 明于本數——普遍之“無”的超越性
**節 以無為本
第二節 名教本于自然
第三節 經學之弊
第三章 系于末度——普遍之無的具體性
**節 老子之失
第二節 王弼:崇本息末抑或崇本舉末?
第三節 以無為用
第四節 因物自然
第五節 隨時而變
第四章 崇本舉末的理論體系——性情之辨
**節 性其情
第二節 圣人有情
第五章 崇本舉末的理論體系——言意之辨
**節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第二節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第六章 普遍性追求的歷史演變
**節 普遍性追求的先聲:何晏
第二節 普遍性追求的衰落:郭象
第三節 普遍性追求的偏離:嵇康
第四節 王弼本體思想在玄學普遍性追求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后記
普遍性的追尋 節選
《普遍性的追尋:王弼本體思想研究》: 名教規范所指示的是“應當如何”,在王弼看來,人們應當做的就是根據自然原則采取行動,名教規范以自然的標準約束和引導人們的行為。自然原則既是這個世界普遍必然的運行法則,也是普遍適用于人類的價值原則。名教規范若要實現普遍的推行,必須以普遍的自然原則作為自身的價值內核。與此相對,名教規范若違背自然的原則,必將招致失敗。王弼指出:“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貪,則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昏弱;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②在這里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如果名教規范的推行沒有因順人們本身合理的正當的自然本性,反而以外在的形式規則壓制人們的自然本性,并不能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只會使得社會狀況愈加惡化。所以人們所要否定的并不是名教規范,而是不符合自然原則的名教規范。名教規范的設立只有以自然原則作為自身的價值內核,才可以得到普遍的推行,才是現實有效的。 名教規范就外在形式而言是具體的行為準則,這些具體的行為準則的設立正因為遵循自然的原則,所以才能為人們普遍地遵守。一方面,名教規范的目的就是對人們具體的行為施加約束和引導,所以必須考慮人們行為所施加對象的特性。在自然原則的指導下,以事物自然本性為基礎,名教規范確認了事物自身本性的范圍以及事物彼此之間的界限,并進而制定具體的確定的行為準則。根據名教規范所指示的范圍和界限,人們在行動當中可以恰當地選擇“動”或“止”,而不會侵犯事物的自然本性。對自然原則的遵循使得名教規范有了明確清晰的內容,這樣就使得名教規范可以對人施加明確清晰的引導和約束。這種約束和引導所提供的不再是一種抽象的一般性的原則,而是根據具體事物特性制定的具體準則,避免了規范作用的空洞化。另一方面,自然原則注重個體自然本性,作為個體的主體同樣有著自身特有的本性,這要求名教規范的設立也要考慮作為名教規范實施者的主體的自然本性。名教規范的設立不能僅僅關注主體行為所施加對象的特性,如果名教規范不能為行為主體所接受,就不能得到現實的推行。這就是要求名教規范對所有主體的引導和約束不能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根據主體各自的特性,根據主體自身的意愿,在一般性原則的指導下,采取多樣的靈活的適應主體自身條件的方式,去指導主體的行動。名教規范的要求只有與主體自身特性相適應,才能被主體普遍地接受。在以上對名教規范的解讀當中,說明了王弼對自然原則的強調,指出名教規范的設立要順應作為規范實施者的主體和主體行動所指向對象的自然本性,這的確包含許多理想化的成分,但正是在王弼對自然原則的強調中,讓人們注意到,要使得普遍的社會規范在設立和運行當中避免抽象化空洞化,就不能脫離具體存在的現實世界。 總體而言,王弼在本體論上將這個世界存在的終極根據和普遍基礎設定為“無”,本體之“無”排除了一切特定的規定性,因而對一切具體存在具有普遍的效力。就本體之“無”的運行來看,以自然無為作為自身運行的必然法則,在本體之“無”支配下的萬物同樣遵守自然無為的法則。因此,自然無為的必然法則對于人類同樣構成了必然的要求,人們要以是否順應自然作為價值評判的普遍標準。自然原則對于人們而言并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是構成了一種真誠的價值追求。名教規范的設立必須以自然原則作為自身的價值內核才是現實有效的,因為自然原則注重個體的自然本性,所以以自然原則為基礎的名教規范能夠被普遍地接受和推行。在對形上本體、價值原則和社會規范的說明當中,王弼都展現了一種普遍性的視角,以普遍的本體之“無”統攝萬物,以普遍的自然原則統攝具體的形式規則,以普遍的名教規范統攝個體的行為。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王弼對以上相關問題展開論述時,并非簡單地突出其所具有的普遍性一面,王弼同樣以一種具體的視角對這些普遍性內容展開解讀。如上文反復提及的自然原則,對于萬事萬物而言,自然原則是一種普遍必然的法則,同時對人類而言也構成了普遍的價值要求。但是王弼對普遍的自然原則的說明同時突出了個體性原則,自然原則作為一種普遍原則是一種總的說明,是對個體自然本性的統一性方面進行闡述。自然原則就其具體內容而言,是要求順應具體存在的事物各自的自然本性,事物之間的自然本性各不相同,普遍的自然原則在不同的事物那里便有著不一樣的表現。 ……
普遍性的追尋 作者簡介
洪千里,1985年生,浙江青田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哲學博士,浙江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建設。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項,在《蘭州學刊》、《理論月刊》、《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博士學位論文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