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價值心法
-
>
從零開始學炒股:股票入門與實戰
-
>
女人財務自由之路:女人一旦了解理財投資操作.比男人多賺5%
-
>
世界投資經驗:點石成金--投資大師煉金術
-
>
巴菲特投資經驗:跟著巴菲特學投資
-
>
日本蠟燭圖技術:古老東方投資術的現代指南
-
>
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
圖解經濟學(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7112
- 條形碼:9787511367112 ; 978-7-5113-671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經濟學(新版) 內容簡介
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本書采用直觀的圖文呈現手法,引入“圖說”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敘述語言講述經濟學的發展歷史,記錄經濟學大師的人生歷程,闡釋經濟學的直要理論,文字深入淺出,注重科學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圖解經濟學(新版) 目錄
上篇
經濟學的故事
**章 經濟學起源
第二章 古典經濟學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
第四章 社會主義思潮
第五章 邊際主義
第六章 凱恩斯主義
第七章 貨幣主義
第八章 新制度經濟學
下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章 不可不知的經濟學原理
第二章 供需:推動價格變化的神奇力量
第三章 價值:“值不值”與“貴不貴”
第四章 價格:買賣雙方的妥協
第五章 市場:看不見的手
第六章 消費品:享受有差別的生活
第七章 消費心理:花錢買滿意
第八章 貨幣:金錢如糞土嗎
第九章 銀行:貨幣經濟發展的產物
第十章 利率:神奇的指揮棒
第十一章 證券市場:創造價值的虛擬經濟
第十二章 理財:用今天的錢打理明天的生活
第十三章 投資:在風險中淘金
第十四章 民生:居民的錢袋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
第十五章 社會福利:從搖籃到搖椅的幸福護照
第十六章 就業:民生之本
第十七章 收入分配:你是否已達到了小康
第十八章 勞動力市場:供求方的博弈
第十九章 公共財政:國家的錢要怎么花
第二十章 競爭:生存壓力下的商業交鋒
第二十一章 壟斷:獨占鰲頭的誘惑
第二十二章 市場失靈:信息不對稱下的副作用
圖解經濟學(新版) 節選
你認為它貴重,它就是無價之寶 2009 年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引發了觀眾的熱情。小艾聽辦公室同事說電視劇《蝸居》不錯,很殘酷、很寫實,忍不住熬夜下載看了兩天,終于把整部電視劇看完了。她認為,《蝸居》是一部絕好的國產片子,反映了現代房奴的辛酸史,是如此貼近自己的生活。看完之后,她對《蝸居》贊不絕口,四處向別人推薦。但是小艾尚在讀幼兒園的女兒雯雯對她媽媽如此鐘情于這部電視劇很不以為然,劇中故事對雯雯完全沒有吸引力,相比較而言,她更喜歡看動畫片中聰明的“喜羊羊”。 同樣的一部電視劇,不同人的評價卻各不相同,這就涉及個人的偏好問題。偏好表明一個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有人都是有偏好的,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偏好無所謂好壞,并不能說喜歡青菜就優于喜歡蘿卜。 根據經濟學的假設,人都是有偏好的。比如消費者對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標產生特殊的信任,重復、習慣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復、習慣地購買同一商標或品牌的商品。屬于這種類型的消費者,常在潛意識的支配下采取行動。 偏好實際上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每個人的偏好不相同,就會引起每個人行為選擇的不同。黎巴嫩的文學家紀伯倫曾經寫過這樣的故事: 有個人在自家地里挖出一尊絕美的大理石雕像。一位藝術品收藏家高價買下了這尊雕像。賣主摸著大把的錢感嘆:這錢會帶來多少榮華富貴,居然有人用這么多錢換一塊在地下埋了幾千年、無人要的石頭?收藏家端詳著雕像想:多么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居然有人拿它換幾個臭錢。他們都對自己所交換來的東西感到非常滿意。 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對同一種物品的評價往往也不同,而這種評價直接影響該物品對自己的實際價值。賣主認為錢的價值大于雕像,買主認為雕像的價值大于錢,其實這和個人的偏好不無關系。 那么偏好究竟跟什么相關呢?有人認為和收入相關:比如我們買服裝時,經濟條件好的人們不喜歡在地攤上買衣服,他們總是偏好去大型商場;也有人認為和前期偏好有關:比如我們考研時會買星火英語,因為大學考英語四級、六級時一直選擇星火英語;也有人認為偏好和地理有關:如四川人偏好吃辣,江蘇人偏好吃甜;也有人認為偏好跟熟悉程度有關:比如集中同質商品供自己選擇,一般會選擇做過廣告的;還有人認為偏好與周圍人的偏好有關:如你周圍的人都買某件東西時,你一般也會買這件東西。 其實,影響人們消費偏好的因素是很復雜的。從宏觀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承、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環境、福利和勞動保障條件等都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而作為個人,偏好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影響: 1. 習慣。由于個人行為方式的定型化,比如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或經常采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里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這種動機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習慣的內容及穩定程度不同。 2. 方便。很多人把方便與否作為選擇消費品和勞務以及消費方式的**標準,以求在消費活動中盡可能地節約時間。 3. 求名。很多人把消費品的名氣作為選擇與否的前提條件。購買時,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只要是名牌,投入再多的金錢也甘愿。 一般來說,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關: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但現實中人們的偏好并不是連續的、穩定的,而是可變的。偏好顛倒的現象說明,人們并不擁有事先定義好的、連續穩定的偏好,偏好是在判斷和選擇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并受判斷和選擇的背景、程序的影響。因此,偏好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如果消費者的偏好不穩定又含糊的話,要提供給他們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偏好不了解,因此易被影響。 2. 消費者知道自己沒有穩定、清晰的偏好,他們對供給的評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觀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們(不牢固)的偏好。例如,喜歡喝葡萄酒,但是卻又清楚知道自己沒有這方面知識,可能會非常樂意接受有關葡萄酒方面的教育和消費建議。 3. 還有一類消費者有著穩定的消費偏好,這些偏好引導著他們的選擇,但是他們卻并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偏好對他們消費選擇的驅動性。例如他們可能自認為選擇是建立在理性、客觀評判的基礎上的,而實際上他們的選擇主要考慮的是情感因素或審美因素。因此,這些消費者對那些實際上并不符合他們偏好的定制化供給或選擇標準,可能會錯誤地接受,而*終導致不滿意。 4. 這類消費者既有清晰的偏好,又對自己的偏好有足夠的了解,這使他們能正確判斷一種定制化供給是否真的符合他們的偏好。由于他們對自身偏好的了解,他們可能很少依賴營銷者的建議。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