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74138
- 條形碼:9787520174138 ; 978-7-5201-741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內容簡介
音頻產業涵蓋了在線音頻和廣播音頻,涵蓋了通過廣播直播流和網絡流媒體,下載等方式收聽的音頻內容,主要包括有聲讀物、廣播電臺、網絡電臺和語音直播等形式。內容上涵蓋了新聞資訊、民生服務、有聲小說、人文歷史、相聲評書、商業財經和教育培訓等多個類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移動音樂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7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逐年增長,平均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2015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接近2億人,到了2016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2.67億人,截止到2017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了3.48億人,預測在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到4.86億人,未來隨著知識付費進一步的興起,在線音頻內容價值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行業發展穩步向前。中國擁有龐大的手機網民規模,而有聲書能夠滿足網民便捷獲取內容需求,隨著音頻類內容在中國普及程度不斷提升,中國有聲書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截止2017年底,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達到32.4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8.3億元。內容付費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用戶對于優質內容需求日漸提升,同時內容付費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在線音頻平臺應加強優質內容輸出,爭奪內容付費市場。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6.08億,較2018年底增長3229萬,占網民整體的71.1%;手機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5.85億,較2018年底增長3201萬,占手機網民的69.1%。用戶對于網絡音樂付費模式的接受程度日益增強,推動平臺營收持續增長。2017年中國在線音樂服務的整體市場規模約44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增長至367億元。移動音頻的用戶規模在2016、2017年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2018年取得了巨大發展,連續12個月穩步增長,全年漲幅50.3%,軟件打開次數和使用時長下半年迅猛增長。由此可見,移動音頻的用戶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33.2億元,其中廣告和用戶付費分別占36.2%和35.3%。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目錄
1在融合與創新中“走自己的路”
——2019年中國音頻傳媒發展報告 覃榕 覃信剛/001
Ⅱ中國廣播媒體融合發展報告
22019年中國廣播融媒體建設的基本狀況與存在問題 盧文興/022
32019年全國廣播收聽的受眾結構、終端構成與收聽習慣 陳葉紅 趙彥佩/041
42019年全國音頻聽眾的觸媒行為習慣及其對廣播融合發展的影響 牛存有 趙海靜/067
52019年全國廣播融媒體傳播效果評估與應用場景分析 孫琳琳/091
62019年全國廣播廣告投放及發展趨勢分析 楊曉玲/106
7中國廣播媒體融合傳播的實踐探索
——從外在形勢到內在能力引發的策略反思 涂有權/121
Ⅲ網絡音樂篇
82019年中國網絡音樂的競爭版圖、發展環境與特點 童云/146
9網絡音樂與音樂廣播的內容協同與資源整合 孫式良 武曉毓/161
102019年網絡音樂用戶對音樂、歌曲的收聽偏好與選擇特點 張錚/174
Ⅳ網絡電臺篇
112019年中國網絡電臺發展概況 張天 申啟武/190
122019年中國網絡語音直播發展概況 申啟武 李穎彥/208
132019年國內網絡音頻節目內容付費研究 北京廣播電視臺廣播發展研究中心/226
142019年網絡音頻節目的內容收聽偏好與用戶收聽習慣 沈蕙質/246
152019年喜馬拉雅與蜻蜓FM的內容策略與競爭態勢 申啟武 周曉杏/262
Ⅴ網絡聽書篇
162019年中國有聲書市場的全線升級 于丹/280
172019年有聲書用戶的收聽習慣、內容偏好與平臺選擇 崔玲玲/293
18懶人聽書的發展模式、內容策略與用戶研究 王宇 孫鹿童 龔捷/307
Ⅵ附錄:數據篇
192019年全國廣播頻率融媒體傳播效果EMC融播指數/324
202019年全國廣播市場收聽競爭格局基礎數據/340
Abstract/360
Contents/362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節選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1)音頻聽眾收聽方式的共生性 影響音頻產業生態格局的核心在于音頻聽眾注意力的分散和轉移。廣播聽眾從廣播媒體的專屬資源逐步演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音頻產業的共有資源,廣播聽眾的收聽注意力也從廣播媒體逐步向移動音頻轉移,移動音頻新生聽眾的收聽注意力也在向廣播音頻轉移,由此形成了移動音頻和廣播音頻聽眾注意力共生的局面! ≡谡麄音頻聽眾中,*近三個月內收聽過移動音頻的達88.65%,其中只聽移動音頻的為39.9%,收聽過廣播音頻的達60.09%,其中只聽廣播音頻的為11.35%,而既聽廣播音頻也聽移動音頻的為48.74%,充分說明整個音頻市場收聽行為的交叉重疊與共生性。而音頻聽眾的交叉重疊與共生性具備相當程度的可逆性,也就是既有從廣播音頻固有聽眾轉化為與移動音頻共生聽眾,也有從移動音頻新興聽眾轉化為與廣播音頻共生聽眾。 這種交叉重疊與共生性主要聚焦在25-44歲聽眾中,該群體既有互聯網的原生性,又有車載廣播音頻的移動性,他們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而成長,又是目前市場消費的主力群體與私家車的主要擁有和使用者,因此他們在駕乘私家車的過程中會采用車載廣播收音系統收聽廣播音頻,在睡前場景又會使用智鴕移動設備收聽自己喜愛的移動音頻,成為音頻市場重要的核心力量,也是廣播音頻的主力收聽人群! ∑渌挲g聽眾中,45歲以上聽眾主要收聽廣播音頻,僅聽廣播音頻而不昕移動音頻的占67.55%,既聽廣播音頻又聽移動音頻的占27.09%,兩者構成了廣播音頻基礎聽眾。45歲以上音頻聽眾基本屬于前互聯網時代廣播的原住民,對于廣播媒體及廣播音頻有著極深的情懷,即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的陪伴性和服務性仍然深深贏得他們的堅守。而24歲以下聽眾基本屬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完全是伴隨著中國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互聯網基因深深地植入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因此24歲以下聽眾基本是以收聽移動音頻為主,這也是互聯網時代音頻媒體爭奪的焦點人群! 。2)廣播聽眾收聽行為的交叉性 互聯網技術不僅改變了媒體生態,也改變了媒體受眾的觸媒習慣。自互聯網技術出現以來,廣播媒體就在致力于媒體的融合發展和融合傳播。廣播媒體逐步實現了電波傳播、網絡傳播和移動傳播的轉型和升級:通過網絡傳播彌補了廣播音頻難以留存的短板,實現了廣播節目的點播和回聽,盡管只是簡單的廣播音頻由電波傳播到網絡傳播的遷徙,但極大地方便了廣播聽眾對廣播音頻的收聽訴求;移動互聯網的移動性、便捷性、交互性和智能性,實現了廣播音頻的矩陣化傳播和智能化傳播,突破了廣播音頻的傳統線性傳播方式,滿足了廣播聽眾的個性化收聽訴求,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音頻受眾的收聽體驗! ∮捎谝纛l聽眾的交叉重疊與共生性收聽行為,廣播聽眾的收聽行為也存在傳統收聽和網絡收聽的共生特點。采用傳統收聽方式的占比達到71.78%,網絡收聽方式的占比達到88.14%,而既采用傳統方式收聽也采用網絡方式收聽的占比為59.92%。從收聽方式維度既反映了廣播聽眾收聽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廣播聽眾收聽場景所決定的收聽方式的固有性、交叉性和網絡化的特點。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度滲透,為廣播媒體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傳播路徑,突破了傳統電波媒體的單一傳播方式,實現了傳統傳播方式和網絡傳播方式的場景化傳播特點。從廣播聽眾收聽廣播音頻的終端渠道分析,車載收聽終端和智能移動終端是廣播聽眾收聽廣播音頻*為重要的兩大收聽終端!
傳媒藍皮書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 作者簡介
申啟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擁有十余年的媒體工作經歷,主要從事廣播理論、實務的教學與研究,兼及新媒體、廣播影視藝術和紀錄片研究;主持國家廣電總局社科研究項目重大課題與一般課題、國務院僑辦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廣東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及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一般課題等。牛存有:尼爾森網聯副總裁,主要從事廣播理論與實務研究,尤其擅長數據分析,近年來在《中國廣播》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其在尼爾森網聯主頁的《牛?思》欄目在行業領域影響較大。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