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4929
- 條形碼:9787520354929 ; 978-7-5203-54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本書特色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對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進行比較。馬克思和懷特海分別從不同的思維角度論述人、自然、社會的生成和演化。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可以用“歷史”來概括,懷特海的哲學思想可以用“過程”來概括。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通過橫向比較、綜合比較,探究兩者哲學思想的異同,分析他們哲學思想的內在邏輯、演化范式、整體范式;通過對比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其目的是:從現實上說,為我們審視和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種途徑;從理論上說,能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內容簡介
哲學思想的變革是歷史演化過程的一種表現,是解決理論矛盾的一種方式。馬克思與懷特海批判并超越傳統形而上學,他們為解決理論困境進行了哲學思想的變革。這不僅順應潮流的發展趨勢,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書對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進行橫向比較、綜合比較,探究兩者哲學思想的異同,分析他們哲學思想的內在邏輯、演化范式、整體范式。通過比較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為我們審視和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提供了途徑,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目錄
**章 哲學思想變革中的馬克思與懷特海
一 形而上學的困境與哲學思想的轉型
二 馬克思對古典哲學的超越
三 懷特海過程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 實踐與生成:兩種思想的內在邏輯
一 兩種思想的邏輯起點
二 兩種思想的邏輯建構
三 兩種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歷史與過程:兩種思想的演化范式
一 從“必然”到“自由”的發展
二 從“永恒客體”到“現實實有”的發展過程
三 從“潛在”到“實在”的發展過程
四 從“僵化”到“創新”的發展過程
五 從“單一”到“多維”的視角轉換
第四章 交往與攝入:兩種思想的整體范式
一 以“實踐”為紐帶的交往
二 以“攝入”為關聯的集合體
三 以“關聯”為鏈接的統一
四 以“整體”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五 以“整體性”視野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第五章 宗教與上帝:兩種思想的內在關系
一 馬克思批判宗教,顛倒了“顛倒的意識形態”
二 懷特海批判上帝,改造了“傳統上帝觀”
三 科學與宗教的內在關系
第六章 馬克思與懷特海哲學思想比較的意義
一 多向思維推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三 建設和堅持“美麗中國”生態文明
四 對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節選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首先,“交往”的擴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交往是人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進行的交往活動。交往活動方式的不同,交往形式也不同。交往形式的不同是隨著分工的發展而變化,分工是促成交往活動擴大的主要原因,而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分工,所以,交往的擴張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換句話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分工的細化,由于分工越來越具體,愈來愈細致,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城市與鄉村也隨之相分離。分工的細化要求人與人之間交往更加密切,“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①。“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歷史直至現在(反谷物法同盟)”②分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階段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第二階段是手工業與農牧業的分離,第三階段是商業與產業的分離。而分工發展的不同階段與之相伴隨著不同的形式。目前學界對分工發展出現的不同形式產生了爭論,如三形態與五形態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隨著分工的發展,歷史上出現了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產階級所有制、共產主義所有制;有些學者按照人的存在發展提出了社會發展的三形態論,即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自由人的關系三種社會形態。筆者認為,我們認識世界歷史不是追究形態形式問題,而是認識社會形態演變的本質,不管是五形態還是三形態,人類社會“形態”的演化,追根其因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構成各種交往形式的相互聯系的序列,各種交往形式的聯系就在于: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另一種交往形式所代替。”① 由上述分析可知,交往的發展有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推動力在于交往形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換句話說,其助推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的矛盾。交往形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交往形式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推動自身的發展;交往形式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生產力要求更換新的交往形式與之相適應,所以交往形式與生產力的矛盾造成交往形式的不斷更替,進而產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形態與三形態說。 交往是主體與主體通過實踐活動而進行的一種交往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體與主體的交往取決于主體的需要(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只有在主體需要的驅動下,人與人之間才能產生交往活動,即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溝通、物質交換、技術交流等。交往發展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創造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創造過程,是主體與主體之間進行物質與精神上的創造過程,在這個創造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進行物質與精神的交流,他們之間各取所需,相互補充,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創新。“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② 其次,交往活動的擴大是歷史轉向世界歷史的必然結果。世界歷史是在各民族、各國家普遍交往使得世界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性世界歷史。世界歷史的形成以生產力、分工與交往發展為前提,“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③。 ……
馬克思與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比較 作者簡介
李海霞,女,1983年生,山西臨汾人,法學博士,現為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價值思想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江蘇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主持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